吉州窑精品鉴赏之二——纪年瓷(上篇)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它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独特的黑釉瓷和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千里赣江流经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变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安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吉泰盆地发达的农业经济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来源,黄金水道赣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隔河相望的青原山鸡岗岭丰富的瓷土资源和附近山区取之不尽的松柴燃料,是当地发展制瓷业取之不尽的原料、燃料资源,再加上悠久绵长的庐陵文化沃土,催育出了璀璨的吉州窑陶瓷文化。吉州窑是唐宋时代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遗址在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最为集中,也最有代表性。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厂,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吉州,永和属吉州管辖,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
  吉州窑历史悠久,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两宋时期,政府设官监烧,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永和镇“附而居者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形成了一个六街三市的大集镇,出现“烟火数千家”、“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窑焰竟日夜”的盛况,是全国著名的民间窑场。宋代单日韦《清都观记》云:永和“镇距城十有余里,濒江带山,聚为井落,凿山火土,埏埴为器,贸易于四方。瓦砾尘埃,所在如是。”宋代周必正《辅顺庙记》云:“皇朝景德中(1004-1007年),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据《庐陵县志》引《青原杂记》云:“欧阳铁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1165-1173年)间,余见元祐(1086-1093年)、崇宁(1102-1106年)者。”(欧阳鈇,江西庐陵县人,生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卒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他记述的所见所闻,应该是可信的。)元代钟彦彰在《东昌志·序》中更有明确记载:“永和名东昌……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周显德(954年)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瓷窑团,有团军将主之。以宋寝盛。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至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实西南之都会也。”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云:“吉州窑,出今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其色与紫定器相类,体厚而质粗,不甚值钱。宋时有五窑,舒公烧者最佳。有白色,有紫色,花瓶大者数两,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最佳。相传宋文丞相过此窑,变成玉,遂不烧焉。今其窑尚有遗迹在人家,永乐中,或掘有玉杯、盏之类,理或然也,自元至今犹然。”清初方以智在《游永和记》中描写道:“因窑立镇,置监主云,估商帆集,万烟骈填。”清宣统年问编修的《窑岭曾氏族谱》云:“永和东昌自唐宋末称胜地,而尤莫胜于宋。宋置大镇陶于此市,有官司纲纪税务,其器用如炉、碗、缸、缶,至今犹存。…‘所出陶器皆极古雅,今虽久废……而废窑则累累,然罗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如今的永和镇,仍然可见用古瓷片、匣钵和废窑砖铺砌而成的街巷古道。镇西侧除了稀疏的村落外,便是宽阔平坦的田园,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冲积平原上,密集地分布着尹家岭、蒋家岭、曹门岭、肖家山岭、曾家岭等24个窑包,分布面积达8平方公里以上,最大的窑包高20多米,如岗似阜。在窑岭周围,各色古瓷片、古窑具,俯拾皆是。历年来,江西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各地发现了一批宋、元时期的纪年瓷,为我们研究吉州窑产品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标准器,下面对其中的典型产品作简要介绍。
  
  1.北宋褐釉大口罐(图1),口径5.5厘米,底径3.7厘米,高6.9厘米,1966年江西省吉安市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塔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贮器。侈口,束颈,溜肩,深腹微鼓,矮圈足外撇。形制规整,釉汁莹润,釉面光洁。施半截褐釉,露灰白色胎,釉薄处泛棕红色。出土于有确切纪年的北宋砖塔地宫中,是吉州窑最早一件有确切纪年的产品,对吉州窑北宋产品具有重要的断代标尺作用。
  罐是吉州窑最为常见的盛贮器之一,有大口罐、盖罐、系罐、长颈罐数种,基本造型为大口,短颈或长颈,深腹,圈足,或有四个小系,盖罐的盖为母口,与罐体的子口套合,罐体为假圈足。装饰工艺有褐釉、黑釉剔花、贴花,窑变花釉和白地釉下彩绘等,装饰纹样有水波纹、折枝梅、竹、卷草纹和各式花卉纹。
  
  2.南宋黑釉玳瑁纹直口四系罐(图2),口径5.6厘米,底径4.7厘米,高6.2厘米,1985年江西南昌钢铁厂基建工地南宋淳熙(1174-1189年)纪年墓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贮器。直口,方唇,斜直颈,窄肩,置四个桥形钮,圆腹,高圈足。通体施窑变玳瑁釉不及底,露灰白色胎,有明显的旋削痕。这是唯一有确切纪年的吉州窑玳瑁釉罐,可以作为同类器的断代坐标。
  玳瑁纹是指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窑变结晶釉装饰工艺,在富有韵味的黑釉中呈现出浓淡相间、黑黄等颜色交织的斑纹,如玳瑁背甲上的色调,协调滋润,别具特色,美不胜收,有鬼斧神工之妙,宋人称之为玳瑁纹,是吉州窑独有的窑变釉。这类纹样,有的黑釉处混有黄褐色斑纹,有的在黄褐之中略呈红色,斑纹变化多样,了无雷同,绚丽多彩,显得艳丽高雅。虎皮纹和玳瑁纹的区别在于色斑形状,呈块状者为玳瑁,呈长条者为虎皮纹。
  
  3.南宋釉下彩绘跃鹿纹盖罐(图3),口径9.3厘米,底径8.4厘米,通高20厘米,1975年江西省新干县界埠公社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曾照远墓出土,现藏新干县博物馆。贮器。直口,直颈,平肩,弧腹瘦长,矮圈足。带盖,盖面拱起,有稍凸起的假钮,四周对称安排四只蝴蝶,外面绕以弦纹一周,盖沿分别饰折枝花卉纹和卷草纹。颈部饰简笔卷草纹,上下界以弦纹。罐腹部置两个六连弧开光,内绘跃鹿一只,口衔瑞草,四足腾空跃起,身旁点缀小草两株,鹿纹虽寥寥数笔,但腾跃的体态、敏捷的动作却极为传神。开光外衬以缠枝牡丹纹。开光用作主体纹饰,与开光外的地纹形成主次、虚实、疏密的对比变化,使整个画面显得活泼灵动。这种装饰工艺为景德镇元青花装饰所继承。鹿在古代被视为“仁兽”,寓意太平无事,且因“鹿”与“禄”谐音,故又作为官禄的象征。鹿纹在唐代已出现,跃鹿纹是吉州窑釉下彩绘瓷最为常见的装饰图样之 一,多为小鹿衔灵芝,奔跑于草丛中,生动活泼。
  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着色剂,故又称“铁绘”。彩绘工艺是直接在坯胎上施铁质涂料,然后施加一层薄釉,烧成后画面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其色调因含铁量的多少,以及在焙烧过程中火候的高低而产生差异,一般深者为黑色,浅者为褐色,这样,烧成的器物,白地褐花,显得清新淡雅。由于三氧化二铁比较稳定,在高温烧制中不熔不走,无晕散现象发生,依靠釉层的遮盖,经焙烧而显露明澈晶亮的艺术效果,能很好地表现出作者所要描绘的对象。色彩在釉下,彩绘不易磨损、腐蚀,色泽莹亮,经久不变,深受时人青睐,是吉州窑烧造技术上独树一帜的成就,为元青花所继承。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分白地褐花和褐地白花,以前者较为常见。
  4.南宋绿釉“陈家印置”蕉叶纹如意形枕(图4),长27厘米,宽22厘米,高9厘米,1974年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寒山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间墓葬出土,现藏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明器。通体施绿釉,有剥釉现象,枕底露灰白色胎,压印“陈家印置”款。枕面呈如意形,刻蕉叶纹,枕腰印圆圈纹,一侧有一个小气孔,另一侧有四个支烧痕。
  
  图4 南宋绿釉“陈家印置”蕉叶纹如意形枕 图5 南宋绿釉“刘家印号”蕉叶纹如意形枕
  5.南宋绿釉“刘家印号”蕉叶纹如意形枕(图5),长26厘米,宽19.7厘米,高8.8厘米,1982年吉水县金滩乡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张宣义墓发掘出土,现藏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明器。呈如意形。除底部露灰白色胎外,通体绿釉。枕面微内凹,刻蕉叶纹,外绕以弦纹数周,刻纹流畅,蕉叶舒展。枕腰墙刻圆圈纹,一侧有一个小圆孔,一侧有四个支烧痕。底部模印“刘家印号”阳文楷书戳记,戳记方框上覆荷叶,下托以莲花,有意思的是,“号”字已是今天的简体字。
  这是一种箱形枕,系多块泥片粘合而成,一侧常有四个支烧痕,说明枕是装在匣钵中竖烧。绿釉枕多为印花或刻花,器形有如意形和八角形,装饰纹样有蕉叶纹、荷花纹等,有的枕底部印有“舒家记”、“严家记”、“曾家记号”、“陈家印置”、“元祖肖家大枕”、“元祖郭家大枕记号”等标识作坊名号的长方形底款,上部覆以荷叶,下部托以荷花。这两件绿釉枕,虽然在时间上相差几十年,但在造型、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等方面基本相近,是吉州窑南宋时期绿釉枕的基本样式。
  6.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长颈瓶(图6),口径5.4厘米,底径9厘米,高20厘米,1982年江西省宜春市郊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墓出土,现藏宜春市博物馆。贮器。直口微侈,长颈微束,鼓腹下垂,矮圈足。施黑釉,底足露灰白色胎,胎质较粗松,腹部两面各饰折枝梅花一枝,枝梢、花瓣皆采用剔釉手法,彩绘花蕊,刀法洗炼,笔道遒劲,构图简洁,生动自然。吉州窑的剔花工艺是指在已经施黑釉的器物上进行刻划,剔除釉色以显现图案。其特点是以刀代笔,像写字一样讲究笔顺,剔法可深可浅,可宽可窄,随纹样要求而变化,多用于瓶、炉、罐等器物上。主要纹样为剔花填釉折枝梅,花枝、花萼用刀剔出,花蕊部分施用褐釉彩绘,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别具雅趣。
  
  图6 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长颈瓶 图7 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筒式三足炉
  长颈瓶的基本造型为长颈,溜肩,垂腹,圈足,重心在下半部分,稳定性好。瓶口分直口、唇口、花口、敞口数种。装饰工艺有黑釉剔花、窑变花釉和白地釉下彩绘等。装饰纹样有折枝梅、竹、水波纹、卷草纹和莲池鸳鸯纹等,往往在肩、颈部饰回纹、弦纹,腹部饰水波纹或以多弧开光形式表现画面主题,内绘跃鹿、鸳鸯戏水一类图案,外面衬以水波纹、回纹、织锦、蕉叶、卷草纹、弦纹之类地纹。
  7.南宋黑釉剔花折枝梅筒式三足炉(图7),口径13.5厘米,底径9.5厘米,高10厘米,1982年江西省宜春市郊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墓出土,现藏宜春市博物馆。焚香器具。平沿内折,内沿起凸棱,中腹微鼓,平底,三弓弧形矮足,造型工整。器表挂黑釉不及底,炉内无釉。器腹剔折枝梅花,花蕊以褐彩勾绘,形成黑地白花褐蕊的多层次画面,构图简朴,用笔犀利,制作精细,黑白对比和谐,代表了永和窑黑釉瓷装饰工艺的较高水平。(未完待续)
  (责编:耕生)
其他文献
1.隋、初唐·盘口瓶  巩义市夹津口镇出土  巩义市博物馆收藏  盘口,卷沿,细颈,溜肩,扁圆腹,饼形足。上承以盖,盖平沿,盖面下凹,正中置一桃形钮,与壶口相扣合。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口沿下及腹部点饰黑彩斑点纹。壶底与盖底未施釉,露胎处可见化妆土。高14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8.2厘米,盖高2.5厘米。    2.唐·鸭形水注  故宫博物院收藏  缩颈合翅呈伏卧状,鸭嘴为流,直颈,双眼圆睁,
期刊
现在人们习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各式时钟,冠以“古董钟”。早在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和丹麦的克利斯·迪安,根据伽利略的理论,制造了以“摆”作为调速器的机械钟,从此,“摆钟”登上了人类计时器的舞台,一直延续至今。近二十年来,有众多的藏家青睐它。古董钟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风姿,钟声通灵,那美妙的钟声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献给中国的自鸣钟是
期刊
一张长305厘米、宽165厘米、高280厘米,约由二十余个大块和数百个小块碧绿岫岩玉制成的床,于1月15日惊现辽宁盘锦。此床受到辽宁省文物局领导和盘锦市各级领导及文物收藏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玉龙床以本地岫岩玉制成,净重一吨半左右,传由张作霖当时为袁世凯称帝登基时制作。采用宫廷龙纹款式,耗玉料数吨。据说由张作霖密友张景惠委托刘某人承办。  由于此事涉及张作霖媚袁之举,故应是在保密下进行的。鉴于工程
期刊
众所周知,“收藏”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第一要有足够的闲散资金,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此二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国内几个知名大收藏家,其中搞房地产起家的居多。而近日采访的大收藏家却完全出乎意料,竟然是一所大型医院的院长,并且还是肿瘤界的权威人士——易南勋。  由好友书画鉴定专家傅先生引荐,于近日采访了易先生。当我还在翻看易先生的资料时,车子已停在石家庄一家颇具规模的医院门
期刊
盛世收藏,玩物益志。  现代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市人的紧张心态如何张弛相益,在玩古中陶冶情操,在玩古中得到投资之乐,是每一个文化人值得玩味的课题。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注意到“斗蛐蛐”这项中国人古老的娱乐活动。兴趣与缘分令我写出这段文字,与藏友共赏。  玩蛐蛐也叫斗蟋蟀,北京人称“玩虫儿”。中国人“玩虫儿”古已有之,在宋代曾盛极一时的南宋权相贾似道即是一个“蛐蛐高手”;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不仅是个卓
期刊
古玩市场淘宝经验谈  张祖仁    近几年来,古玩热悄然而兴,人们趋之若鹜。各地均有一批颇有名气的古玩市场,生意红火不衰。古玩是一种艺术品,任何一种古玩,都是人类灿烂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文化特点,具有不可泯灭的艺术价值。那神妙遐想的构思,多姿多彩的造型,巧夺天工的技艺,无不令人惊叹,使人陶醉。古玩是一种历史品。古玩一般年代久远,是当时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风情的物质载体。人类创造的
期刊
这是一件白铜桃形墨盒(见图)。其造型独特,在白铜墨盒中比较少见。  墨盒,是在自来水笔流行以前,文人雅士为书写方便而存贮墨汁的铜盒。一般以白铜制作,也有用青铜或红铜的,形状以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为主,其他形状的因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很少。  该白铜桃形墨盒,除底部用红铜片外,盖、盒身及周围,均用较厚的白铜片制作,形状为桃形,纵6.4厘米,横6.8厘米,厚2.7厘米,分盖与盒身两部分,其中盖厚1.3
期刊
拥有一件汝官瓷是大多数藏家的梦想,然而当今,仿汝瓷多如牛毛,珍品却似大海捞针,难觅踪影。日前,一藏家捧一大盘,与余赏析,第一眼就被这盘的大气、古朴、端庄所吸引,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非凡之物。细察辨审后,认定这就是一件北宋汝官窑盘,尺寸之大,尚属罕见,口径31.5厘米,比台北故宫所藏的那件汝窑大盘还大10厘米。据介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清凉寺汝窑遗址中曾发掘出一件这般大的汝窑盘残片。  汝窑,窑址在
期刊
拴马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  白春霞      在陕西南部、陕北、关中等地到处都有散落的拴马桩、饮马槽、石鼓、石磨盘等石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俗文物抢救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在陕西有一批人投入到陕西民俗文物的收藏中,尤其是对民间石刻的收藏。早在1990年,西安美术学院就启动了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与研究工程,专门成立民间艺术品收集小组,收集了多达5000余件民间艺术品,其中有以渭北石刻为主的拴马桩、上马石、饮
期刊
“张作霖”金币拍出319万元    在6月5日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以31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再次刷新了中国金币拍卖的世界纪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系1926年山天津造币厂试制,据藏家介绍,此样币当时仅铸二三枚,是供奉军阀张作霖把玩之用,该样币未见任何博物馆及其他收藏家收藏,目前仅见此枚,弥足珍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