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而课堂听讲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走神”现象,在心理学上又称注意力不集中,是课堂上最普遍、最容易发生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据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冯伯麟教授介绍,在2006中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中,近八成青少年承认上课时"有时走神"。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品质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对“走神”现象进行必要的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小学生走神状态的特点
1、范围广、频率高、普遍存在,为此,我专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100%的学生承认自己存在上课走神现象。
2、男生比女生走神现象更明显。男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育普遍要比女生的晚,自控型相对较差。同时,女生要男生更好动、更难安静的坐着,更喜欢对抗性的游戏,更喜欢充满竞争和活动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模式,不适合男生乐于接受知识的方式,因此他们更容易走神。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里气氛民主、和谐的家庭,孩子走神现象更少。
4、小学生走神一般呈现以下三种情况:⑴思路停留在刚刚进行完的环节上,不能及时调整思路,跟随课堂节奏⑵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手里玩东西、做小动作、说话等⑶有时也会出现坐姿端正,神游教室外的现象。
(二)心理原因及干预策略
1、注意目的性。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的作用。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更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具体表现为:同位的一个小动作,老师的一个新发型,一个新的玩具,门外的一个脚步声……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走神的原因。同时,坐位的位置对学生走神的频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往往在教师目光所关注到的地方,学生由于处于教师的监督下,必须调动自己的意志,跟随教师的思路,学生走神现象明显低于教师关注不到的地方,年龄阶段越小,这种情况的对比往往会更加明显。
【干预策略】根据学生的注意目的性这一特点,要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如提高注意目的性的自我暗示练习,定期让学生默读︰我是个会学习的学生,我能上课专心听讲,眼睛看着老师,并用心的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绝对不会被外界所打扰,我不是“走神”的学生。另外课堂上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如课堂上玩“录音机”游戏,当老师说完一个题目要求时,找同学起来重述,并对重述正确的同学给予一定奖励。当然,教师课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班级的座位必须定期轮换,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收到关注的机会,养成上课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的习惯。
2、注意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物体的数量。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他们的注意范围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广度平均只限于3-4个客体,成人约为4-6个客体,同时,低年级小学生还不善于注意事物的内部联系,因而注意的范围受到限制。因此,表现在听讲时,往往不能注意到多个概念,更不能去理解其中的关系,所以,面对一次性呈现较多的信息量,往往会自然而然的忽略部分内容,造成听讲困难而走神。
【干预策略】根据这一注意品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品,合理安排新知识呈现的量与难度。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说,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10-12岁儿童约25分,12岁以上约30分。因此,小学生表现为“走神”的频率高,比例也较大。
【干预对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时间与形式,重要的知识放在课的前20分钟处理,形式多样,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这样学生集中性和稳定性将处在较高水品。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例如在听课时,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当老师的授课活动,要求他们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他们往往因为顾此失彼而陷入“走神”。注意的转移是就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可塑性、灵活性有关。低年级小学生注意转移性较差,往往老师讲完乘法的定义了,他可能还沉浸在对加法的回忆里,不能跟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快速转移注意。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干预对策】教学活动要求要符合学生注意水品,并逐级进行训练,一、二年级注重倾听习惯的培养,三年开始进行听课、笔记的交差练习,比如听一道解决问题,把其中的重点信息记在本子上,慢慢对学生进行分配训练。而听暗号做动作的小游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比如约定击掌一下为坐好,击掌两下为写数字,击掌三下为读题,快速的变换活动内容,通过这样一个小活动的长期积累,学生注意的水品会得到提高,“走神现象”会逐渐减少。
(三)生理原因及干预策略
1、疲劳。如果长时间休息不好或者长时间注意高度集中,必然会引起疲劳,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而走神。班里有个学生,由于长期休息不好,上课始终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长期处在“走神“状态,无法集中精力听讲。
【干预策略】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注重劳逸结合。同时,要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文理交替,动静交替,让大脑得到放松与休息,提高听讲效率,避免走神现象的发生。
2、生病
当学生处在生病的状态时,他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状态,无法正常参与教学活动。走神现象不可避免。
【干预策略】对于生病的孩子,家长、教师必须做到理智与关爱,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看孩子身体状态是不是适合坚持在课堂听讲,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帮助家长对孩子病情做出正确的估计与判断,对带病上课的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与更多的关爱,包括必要的提醒与关照。
(四)习惯原因及干预策略
有些同学习惯性的做事拖拉走神,不能专心致志的做事情,容易受无意注意的控制。如上课爱进行无边无极的联想,写字时写一会儿,玩一会儿……
【干预策略】给学生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物的影响,课堂上只准备必要的学具,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进行正向强化练习,帮他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改变边玩边学的习惯,帮助家长在家对学生进行注意力集中专项练习,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
(五)家庭原因及干预策略
班上有一位小姑娘,聪明乖巧,但有段时间,上课常常走神发愣,有时还会莫名的哭泣,后来通过与孩子交流得知孩子的母亲又给她生了一个妹妹,由于孩子爸爸希望要个男孩,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失去安全感,常常担心父母离异,她会没人要,因此,坐在教室里常常“走神”无心听讲。
【干预策略】遇到突然的走神必须了解背后的原因,并注意与家长的交流合作,教育是一种合理,不能只靠哪方的努力,对于学生而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教师必须把这一理念传递给家长,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总之,学生走神的原因各有不同,遇到学生走神的情况,教师不能盲目的批评,简单的处理,必须深挖背后的原因,要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走神的困扰,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而课堂听讲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走神”现象,在心理学上又称注意力不集中,是课堂上最普遍、最容易发生的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据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冯伯麟教授介绍,在2006中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中,近八成青少年承认上课时"有时走神"。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注意品质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必须对“走神”现象进行必要的分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小学生走神状态的特点
1、范围广、频率高、普遍存在,为此,我专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100%的学生承认自己存在上课走神现象。
2、男生比女生走神现象更明显。男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育普遍要比女生的晚,自控型相对较差。同时,女生要男生更好动、更难安静的坐着,更喜欢对抗性的游戏,更喜欢充满竞争和活动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模式,不适合男生乐于接受知识的方式,因此他们更容易走神。
3、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里气氛民主、和谐的家庭,孩子走神现象更少。
4、小学生走神一般呈现以下三种情况:⑴思路停留在刚刚进行完的环节上,不能及时调整思路,跟随课堂节奏⑵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活动,手里玩东西、做小动作、说话等⑶有时也会出现坐姿端正,神游教室外的现象。
(二)心理原因及干预策略
1、注意目的性。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的作用。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更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具体表现为:同位的一个小动作,老师的一个新发型,一个新的玩具,门外的一个脚步声……都有可能成为他们走神的原因。同时,坐位的位置对学生走神的频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往往在教师目光所关注到的地方,学生由于处于教师的监督下,必须调动自己的意志,跟随教师的思路,学生走神现象明显低于教师关注不到的地方,年龄阶段越小,这种情况的对比往往会更加明显。
【干预策略】根据学生的注意目的性这一特点,要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如提高注意目的性的自我暗示练习,定期让学生默读︰我是个会学习的学生,我能上课专心听讲,眼睛看着老师,并用心的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绝对不会被外界所打扰,我不是“走神”的学生。另外课堂上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如课堂上玩“录音机”游戏,当老师说完一个题目要求时,找同学起来重述,并对重述正确的同学给予一定奖励。当然,教师课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班级的座位必须定期轮换,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收到关注的机会,养成上课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的习惯。
2、注意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物体的数量。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他们的注意范围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广度平均只限于3-4个客体,成人约为4-6个客体,同时,低年级小学生还不善于注意事物的内部联系,因而注意的范围受到限制。因此,表现在听讲时,往往不能注意到多个概念,更不能去理解其中的关系,所以,面对一次性呈现较多的信息量,往往会自然而然的忽略部分内容,造成听讲困难而走神。
【干预策略】根据这一注意品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品,合理安排新知识呈现的量与难度。
(2)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说,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力约20分,10-12岁儿童约25分,12岁以上约30分。因此,小学生表现为“走神”的频率高,比例也较大。
【干预对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时间与形式,重要的知识放在课的前20分钟处理,形式多样,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这样学生集中性和稳定性将处在较高水品。
(3)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小学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例如在听课时,听讲和记笔记不能同时进行。当老师的授课活动,要求他们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时,他们往往因为顾此失彼而陷入“走神”。注意的转移是就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它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可塑性、灵活性有关。低年级小学生注意转移性较差,往往老师讲完乘法的定义了,他可能还沉浸在对加法的回忆里,不能跟着教学活动的进行快速转移注意。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干预对策】教学活动要求要符合学生注意水品,并逐级进行训练,一、二年级注重倾听习惯的培养,三年开始进行听课、笔记的交差练习,比如听一道解决问题,把其中的重点信息记在本子上,慢慢对学生进行分配训练。而听暗号做动作的小游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注意转移能力,比如约定击掌一下为坐好,击掌两下为写数字,击掌三下为读题,快速的变换活动内容,通过这样一个小活动的长期积累,学生注意的水品会得到提高,“走神现象”会逐渐减少。
(三)生理原因及干预策略
1、疲劳。如果长时间休息不好或者长时间注意高度集中,必然会引起疲劳,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无法集中注意力而走神。班里有个学生,由于长期休息不好,上课始终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长期处在“走神“状态,无法集中精力听讲。
【干预策略】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注重劳逸结合。同时,要合理安排学习的内容,文理交替,动静交替,让大脑得到放松与休息,提高听讲效率,避免走神现象的发生。
2、生病
当学生处在生病的状态时,他也无法保证自己的状态,无法正常参与教学活动。走神现象不可避免。
【干预策略】对于生病的孩子,家长、教师必须做到理智与关爱,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看孩子身体状态是不是适合坚持在课堂听讲,并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帮助家长对孩子病情做出正确的估计与判断,对带病上课的学生的良好表现,要给与更多的关爱,包括必要的提醒与关照。
(四)习惯原因及干预策略
有些同学习惯性的做事拖拉走神,不能专心致志的做事情,容易受无意注意的控制。如上课爱进行无边无极的联想,写字时写一会儿,玩一会儿……
【干预策略】给学生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无关刺激物的影响,课堂上只准备必要的学具,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进行正向强化练习,帮他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改变边玩边学的习惯,帮助家长在家对学生进行注意力集中专项练习,养成专心做事的习惯。
(五)家庭原因及干预策略
班上有一位小姑娘,聪明乖巧,但有段时间,上课常常走神发愣,有时还会莫名的哭泣,后来通过与孩子交流得知孩子的母亲又给她生了一个妹妹,由于孩子爸爸希望要个男孩,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失去安全感,常常担心父母离异,她会没人要,因此,坐在教室里常常“走神”无心听讲。
【干预策略】遇到突然的走神必须了解背后的原因,并注意与家长的交流合作,教育是一种合理,不能只靠哪方的努力,对于学生而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教师必须把这一理念传递给家长,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
总之,学生走神的原因各有不同,遇到学生走神的情况,教师不能盲目的批评,简单的处理,必须深挖背后的原因,要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走出走神的困扰,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