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PLA3基因rs738409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rs738409(C>G)多态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型方法,并探讨rs738409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相关性。

方法

方法学建立及遗传易感性分析。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以TaqMan探针作为检测信号,根据Ct值的差值ΔCt(ΔCt=C等位基因引物反应体系Ct值-G等位基因引物反应体系Ct值),建立扩增受阻突变体系-TaqMan(ARMS-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位基因分型方法,并采用所建方法对航天中心医院2014年1至12月健康体检人员618名(男性401名,女性217名)的rs738409进行分型检测。脂肪肝采用B型超声进行检测。rs738409多态性与NAFLD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618名研究对象中NAFLD患病率为30.1%(186例),其中男性147例,女性39例;432名非NAFLD者(男性254名,女性178名)。ARMS-TaqMan方法检测的CC型ΔCt=-13.1±1.4(243名),CG型ΔCt=0.01±0.41(282名),GG型ΔCt=13.0±1.5(93名)。NAFLD患者组的GG型等位基因(21.5%)显著高于非NAFLD组(12.3%)(χ2=8.677, P=0.003)。控制性别、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体重指数后,与CC型比较,CG型和GG型发生NAFLD风险的OR值(95% CI)分别为1.35(0.91~2.00)和2.21(1.32~3.71)(P=0.013)。肝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水平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80, P<0.001),GG型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显著高于CC型(F=6.491, P<0.001)。

结论

rs738409 ARMS-TaqMan分型方法具有准确、一步检测、高通量等特点。rs738409 G等位基因是NAFLD遗传易感性的危险因素,并与肝酶ALT、AST升高具有显著相关性。(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45-49)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对牙齿种植位点线距测量的精确性与可靠性,为CBCT在种植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0具不同的无牙牙合下颌骨模型进行研究,模型中混入10%的硫酸钡。所有下颌骨模型均用牙胶尖标记,确定测量截面及测量线距,拍摄CBCT并应用设备自带的DCTViewer软件测量标记线距,并与游标卡尺直接测量的线距长度相对比。对CBCT测量值与体外直接测量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
期刊
检验前过程是临床实验室检验全过程中关键性的第一步,检验标本的可接受性是衡量检验前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和监测标本相关的质量指标以识别检验前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导致风险的根本原因,可有效控制降低检验标本质量的风险,提高临床标本的可接受性,促进实验室检验前质量不断完善,从而达到保障患者安全的目标。(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10-12)
目的建立并实施临床检验质量指标调查体系,分析浙江省15项临床检验质量指标的现状。方法设计并开发质量指标网络平台,统一向473家实验室发放电子调查表,要求1个月内在线回报结果。统计分析采用开发的软件结合SPSS13.0,以率表示的13项指标再用西格玛度量评价。采用各质量指标总体分布的P75、P50和P25探索最佳、适当和最低质量规范。结果444家实验室回报结果。10/13项指标其总体σ水平>3σ,但
随着近年来分子诊断和质谱分析等多种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外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已在个体化和精准化医疗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检测技术及结果解读的高度复杂性也给质量控制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外对于LDT的一些监管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应该建立一套适应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LDT发展与管理模式。(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1-3)
期刊
近年来误差理论的发展和国际认可机构的要求,检验质量指标(QIs)已成为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探讨QIs的演变和由来、国内外QIs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加深认识和更好的使用QIs。(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60-63)
使用FMEA模型确定检验医学中心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和关键环节。根据IS015189认可准则、CAP实验室认可检查条款等的相关标准,识别出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测工作流程中关键环节的风险。针对凝血功能检测的评价活动,采取积极的纠正措施,通过监测系统周期性地审核性能数据,可以对凝血功能检测的质量持续改进。(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 3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