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bao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一班搞乐队的老朋友们,我是拉琴的,所以80多岁还可以上台,吹奏的就不行了,还有的已经去世,人不多了。”
  
  上海培养了中国第一支爵士乐队,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流行爵士乐乐师,郑德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把大提琴,跟随了他60余年……走近郑德仁家,每每能听到里面传出来的钢琴声,那是他的妻子倪琴芳在为钢琴课“备课”。这是一个音乐之家,夫妻二人到老都在享受音乐为他们带来的乐趣和荣耀。
  
  
  演奏只为稻粱谋
  
  我的父亲是海员,经常出海去国外。我家七个姊妹弟兄,两个姐姐,两个妹妹,两个弟弟。我是广东人,小时候住在虹口,在四川北路那边,那里住着很多广东人。我上的学校也是广东学校,学校气氛很活泼,有很多文艺活动,也搞乐队。我从小就喜爱音乐,我们读小学时就学五线谱了,有了点基础。后来我念的是暨南大学附中,这是个华侨学校,非常活跃。我在中学里学小提琴和小号,学校里有个小乐队,我们一起排练,老师是个音乐教授,他经验很丰富,什么都教。我一开始学的是小号,但我长得矮小,老师就说你不要学小号了,于是我就又学了小提琴。
  高中毕业时,本来就要升入暨南大学的,正好碰上太平洋战争爆发。暨南大学是国立大学,要搬到昆明去,加入西南联大。但是我不能去,我爸爸是海员,常年在国外,两个姐姐出嫁后,我是长子,下面还有四个弟妹,还有妈妈,我要是走了,一家人怎么生活呢?所以我就只能留在上海找工作了。
  我那时18岁(1941年),找了一份工作,在青年会图书馆整理图书,但还是负担不了家里6个人。后来我们一起搞音乐的同学们就组成一个乐队,到夜总会去试试看。夜总会老板倒是很欢喜我们,因为我们年轻啊,20岁不到一点,我们一般演奏流行歌曲,还带了两个歌手。那个夜总会叫高士满,英文名是cosmo。那里工资很高,当时人们一般工资才几十块钱,而我是一个月两三百,老板跟我们签了三年合同,我终于能养家了。这个夜总会很高级,原来是上海美国妇女总会(原址在如今的南京西路、成都北路口),后来美国人走了,被买下来做了夜总会。
  高士满每天都是高朋满座,很热闹。那里还有个菲律宾乐队,我们是凑凑数的,主要是他们在演奏,那时上海都是菲律宾乐队,搞爵士音乐。我在那里听他们演出,很喜欢,我跟菲律宾乐队一起混了三年,就这样我也学会了爵士乐。
  在夜总会过了一年后,我觉得不满足,因为是业余水平,我决定去考音乐学院。1943年我考上音乐学院,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去乐队。我会流行歌曲,又学会了爵士乐,现在又学了古典音乐。经过音乐学院的学习,基本功就比较好了。那时我的老师都是外国人,比如白俄。
  我学了三年大提琴之后,战争结束,日本人投降。这时上海有个工部局乐队(当时的租界政府乐队),我们的老师好多都是这个乐队的,每个礼拜都会有一场演出。当时我们一边跟他们学,一边就看他们排练,看他们演出。每天过得很充实。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就接管了工部局乐队。这个乐队原来全是外国人,他们需要一批中国人补充进去,那么我们音乐学院就有12个同学补充进去。我是其中之一,那是1946年。
  乐队后来改名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经常开音乐会,我在上海也有一点小名气了。我白天在乐团,晚上还是在夜总会工作。这时候我父亲回来了,他退休了没工作,全家都依靠我一个人。
  
  
  百乐门的第一支华人爵士乐队
  
  晚上我们自组的这个乐队是自由职业,并不固定地方。高士满老板换了,我们也走了,后来就到了仙都饭店(现在南京路食品公司六楼),那是家音乐餐厅。
  这时候,杰米
其他文献
在知识、信息、资本的交叉作用下,大城市不但比中小城市更能“刷新”自身,而且更能“刷新”生活其中的居民。  我来问大雪:  辛苦打拼几十年,不过换来房奴的封号。既然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这么高,为什么大家还要呆在大城市?  大雪来回答:  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城市生活。相传孔子问弟子志向,七十二贤之一的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下《不服从论》的哈佛大学毕
发行制度改革后的第一个大盘蓝筹股中国建筑上周实施了IPO,发行市盈率居然高达51.29倍,由此引发质疑。不少投资者指责中国建筑这样做是在吹大市场的泡沫。公司方的解释是,去年由于金融危机造成的房产业衰退导致公司业绩非典型性缩水,今年以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将对公司经营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发行市盈率的高企是对公司正常估值的结果。强词夺理的说法显示出央企的嚣张与对投资者的轻慢。然而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发行制
让孩子自主来做基金定投,不仅可以在实践中锻炼理财能力,为将来自主创业奠定良好财商基础,更可借此培养其独立处理人生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春没有对错,成长始于困惑。热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讲述了一个大家庭里三个表姐妹的青春故事。三姐妹在同一时间里从梦想走进现实,开始触摸生活实质甚至残酷的一面,每人都发现自己要面对一个超高难度的青春命题:大姐赵青楚要在“理智与情感”间做出一个艰难抉择,二姐钱小样为追
吃豆人订书机  市面上的不少文具都融合了经典的游戏因素,让你在工作之余尚能会心一笑,稍微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这款吃豆人订书机便是其中一例。它有黑白两色可选,外部包裹的橡胶外套能让其保持舒适的手感。    光枕  由设计师LinasKutavicius设计的这款光枕,外形简单美观,其棉质表面可以拆卸下来清洗。你可以把它放在床上,扔在地板上,挂在墙上,还可以吊在房间中央。        儿童安全挂钩 
亚洲开发银行(ADB)预计会出现真正的V型复苏。在将东亚地区(不包括日本)2009年增长预期从去年的6%下调一半,至3%后,亚行如今预计该地区经济增幅2010年将反弹至6%。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7月27日的社评说,这种看法也许过于乐观了。文章说,作为亚洲复杂供应链的领头羊,台湾第一季度GDP降幅达到惊人的10.2%。台湾将需要许多个季度(如果不是数年)的强劲增长,才能收回失地。而中国大陆的经济
长平 媒体人  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四天点击已经到了800万;跟帖数也在狂奔,到了30多万。有人觉得年轻人太无聊,和网上中学生的放荡行为如“脱裤门”、“摸奶门”甚嚣尘上一样,大人君子觉得道德沦丧,人伦失范,非治理不可了。其实大可不必。几个朋友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都突然对“屁股”等禁忌词感兴趣,试探似的反复念叨,互相嘲弄,狂笑不已。大人们在尴尬之余,通常呵斥别无聊了,但于事无
也许,老歌不会死去,它们只是暂时沉默。  昔日的“百代”,是上海乃至中国流行音乐的圣地。片库中的铜质唱片母版,凝固了无数声情并茂的旋律。抗战期间,日寇把不少铜质母版运往日本熔铸成子弹,成为“本土决战”的军火;“文革”后期,也有人打算把剩余的铜质母版投入熔炉,变成军用物资。即使最终幸存,这些经典老歌也是被扣上“靡靡之音”的帽子,灰尘慢慢掩盖了芳华……  如今,有人为这些老歌抹去尘埃,随之浮现的,还有
1934,是上海流行音乐界非常热闹的年份。截取1934,以此剖面来观察当年生态,耳边似乎响起袅袅余音,让人领略不夜城之鳞爪。      白虹与周璇的PK    1934年,上海“娱乐圈”的一场盛事吸引了大众的目光。那时电台邀请歌星演唱已成流行趋势,“播音歌星”应运而生,上海《大晚报》副刊编辑崔万秋,发起举办了“三大播音歌星竞选”活动。为了办好这次比赛,《大晚报》从5月2日起开始开辟了“今日精彩播音
对话姚莉    “我不要人家看我,有什么好看的,这么老了,我要他们听我的音乐,永远。”      姚莉说,她一生中只有一个偶像,就是周璇,她是唱着周璇的歌成长起来的。可是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香港,在唱片PK中,她居然赢了周璇。  也有人把姚莉作为自己的偶像,她们中有台湾的邓丽君和香港的徐小凤,都是两地歌坛“一姐”。一代代歌星就是这样传承交替……  不管是周璇、姚莉,还是邓丽君、徐小凤,她们的魅力是
某位乐评人曾经对音乐下过这样的定义:“音乐对于我们,无非就是流过耳朵,在记忆里留下的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音乐不是明天的预言,却是昨日的积淀。      她被人誉为“鼻音歌后”,据说,蔡琴的演唱风格传承了她所创立的艺术流派。  她说,她要把一生留给歌声,让后人去听。  那一年,吴莺音24岁,脚踩装饰着蝴蝶结的银亮高跟鞋,踏上了仙乐斯被五彩霓虹灯渲染得光怪陆离的舞台……时光流转,六十年,将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