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ua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对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近11年来的项目立项情况,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进入“瓶颈期”,存在研究主体集中、研究内容固化,研究广度不够等问题。文章从加大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提升研究热情、完善教育经济学学科融合模式,扩大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路径和均衡教育经济学内容研究,开发教育经济学新兴问题研究等方面提出几点措施。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项目立项;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7-0136-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7027
  教育经济学是分析教育与社会经济内在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对于进一步分析教育经济学的学科特性、推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对于教育经济学已有研究的回顾,主要以发表论文的文献计量统计和研究综述为主,而通过对我国主要基金项目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分析的相对较少。项目基金尤其是涉及到教育经济学的主流项目基金,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教育经济学的受重视程度、教育经济研究者的学科分布等重要信息。本文统计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三大基金)2006年-2016年人文社科和教育学领域中的主要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对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
  本文将教育经济学统计的内容划分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财政与投资、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政策与规划、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学生资助政策等八个方面[1],并结合基金项目立项的时间分布、学科出处(教育学和非教育学两类)、项目主持者所在高校类型(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两类)对搜集的项目立项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一)项目立项的时间分布
  本文对三大基金2006年-2016年有关教育经济学总立项数的时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立项从2006年到2010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146项),所占比重为1962%。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影响,在《纲要》中对教育经济学领域中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等进行了阐述,这些阐述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学者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三大基金的项目立项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状况、研究内容的焦点与重点,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0年为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立项基数大,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自2010年起,有关教育经济学的立项数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说明这一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对教育经济学的支持度减弱、学者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热情下降,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低潮期”“瓶颈期”。
  如表1所示,2006-2016年三大基金关于教育经济学立项共计744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有30项,所占比重为40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有259项,所占比重为3481%;教育部人文科学基金有455项,所占比重为6116%。由此可知,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立项情况主要是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立项为主,而在三大基金中权威性最高、主导型最强且体现项目价值最高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最少,且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于教育经济学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不高。
  (二)教育经济学研究机构分布
  本文将三大基金中有关教育经济学项目主持单位划分为师范院校、非师范院校;将项目立项归属的学科划分为教育学和非教育学,以此来统计分析近年来教育经济学的承担单位和主持者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师范院校在三大基金中共承担205项,所占比例为28%;其他院校共承担项目539项,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知,师范院校承担着教育经济学项目研究的主要份额,是教育经济学研究完成的主要阵地。
  另通过对搜集到的教育经济学立项项目公示时所归属学科进行统计,可知在所统计到的744个项目中,有582个项目所属学科为教育学,所占比重为78%;其他学科为162项,所占比重为22%(详见图3)。由此可知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是以从事教育学的学者为主要研究力量。
  综上所述,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上主要是以师范院校为主要阵地,以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学者为主要研究力量。然而,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阵地和主要研究者在学术背景上应多元化,也就是说既要有教育学的实际内容,也要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而几乎清一色教育学学术背景的学者去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不利于教育经济学学科视角的扩大和融合。这也反映出目前教育经济学在研究思维上存在的视角固化,缺少所涉学科之间交流平台的搭建,导致目前教育经济学在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创新等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
  (三)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1研究内容分析
  本文将教育经济学划分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财政与投资、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政策与规划、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学生资助政策八个方面,并对主要内容的项目数和所占比重进行了统计分析。由表2可知,在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人力资本與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共有235项,比重为3159%,接近总立项数的三分之一。位居第二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所占比重为168%,立项数为125项。位居第三的为教育财政与投资(学校财务管理),所占比重为1519%,总立项数为113项。在位居前三的研究内容中,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教育经济学领域中研究的焦点问题。同时,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如何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因此成为研究的最热门问题。此外,伴随着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教育财政的供给、教育资金的有效使用被多数学者所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等问题成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焦点。   关于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立项研究居于末位,总立项数为20项,所占比重仅为269%。学科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是其进一步繁荣的基础,教育经济学科自身建设研究的匮乏,不利于教育经济学学科基础的加固和理论基础的创新,也不利于教育学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融合的探索,最终将影响教育经济学的长远发展。因此,教育经济学在学科建设上应注重培养教育经济学学科理论和学科基础方面的研究人员,提高对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视。教育成本与收益总立项数为37项,所占比重为497%,位居倒数第二,可能是因为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发展和教育投资的增加,学者对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研究热度呈现为逐年下降的态势。学生资助政策的总立项数为39项,所占比重为524%,位居倒数第三,这可能与学生资助政策的常态、资助范围变化等有关系。
  由上可知,近年来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财政与投资等方面,而在教育经济学科建设、教育成本与收益以及学生资助政策等内容研究较少。
  2各基金项目侧重点分析
  根据划分的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题,结合三大基金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立项数,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各主要研究内容在各大基金上的分布和各大基金在各主要研究内容上的侧重。由表3可以得出,三大基金对于教育经济学研究主题的立项,在立项数上呈现出正比例,即对于研究主题的立项数由多到少的分布较为相似。
  由表3可知,各大基金在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的统计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经济在各项研究主题中所占的比例均位于第一位,其中,对于教育经济学科建设的立项比重最高,立项数为15项,所占比重为75%。其次为学生资助政策方面的立项,立项数为29项,所占比重为7436%。而有关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总立项数为143项,所占比重为6085%,位居第三。因此,可以看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的项目立项在整个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中最为活跃。在具体立项主题的分布上,则相对比较侧重教育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和学生资助政策的探索,同时,也比较关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即人力资本与就业。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在教育经济学各研究主题的立项上,对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研究立项比重最高,立项数为31项,比重为4493%。所占比重位于第二的是对于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立项,立项数为16项,所占比重为4324%。有关教育政策与规划的立项数为40项,所占比重为3774%,位居第三。由此可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对于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教育经济学学科视角的融合与拓展、教育政策的制定规划、教育成本的控制以及教育收益的获得立项率相对较高。
  国家社科基金对于教育经济学的整体立项数均较少,其中,有关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立项数和所占的比例最高,立项数为18项,所占比重为766%,原因在于国家社科基金是对人文社科领域的综合立项,而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研究,涉及到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比较符合其立项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社科基金对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学生资助政策三类教育经济学研究主题的立项均为0,反映出国家社科基金在立项规划上的盲区。
  二、讨论与反思
  根据以上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的统计与分析,可以总结出近年来教育经济学研究在自身学科建设、理论基础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主体等研究特征。
  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进入“瓶颈期”。由表1可知,我国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总立项数较低,且从2010年之后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进入项目资助立项的“低潮期”。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进入“瓶颈期”主要原因表现在:首先,学科建设与发展动力不足,无法发挥其自身交叉学科的优势。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交流平台的建设较少,在教育经济学方面除了每年一度的教育经济学年会,其他类似大型学术交流平台较少,不利于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间的交流。另我国教育经济学在学科视角上缺少教育学理论与方法的参与[2]。其次,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创新不足。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仍是停留在起初的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主导理论。随着教育与社会经济关联性的加深,需要更多新型的理论基础去解决时下新兴的一些教育经济问题,而教育经济学自身理论基础创新的不足,必将阻碍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最后,研究方法固化。目前,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定量分析为主,质性研究方法、观察法等运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与研究手段的扩展。由此可知,我国教育经济学进入发展的“瓶颈期”是其自身学科建设、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完善学科建设平台、创新学科理论基础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经济学走出低谷的重中之重。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主体集中。教育经济学作为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在研究内容和学科建设上应是“教育学为本,经济学和管理学为辅”的研究思维模式,但目前我国关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思维过于集中到经济学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使用的较少,教育经济活动中的教育本真被教育的经济属性所淡化[3],这与教育经济学在三大基金立项中所属教育学科的78%高比重,差距较大。上文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的分析中,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要的研究阵地,其比重为28%,其他类型的院校立项比重远低于师范院校,教育经济學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体,研究阵地的集中不利于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主题集中,研究广度不够。根据上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出金字塔形,即上下差距过大,且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政策规划等方面,而对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经济学科建设和学生资助等方面的立项研究较少。其中,立项做多的议题是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立项比重高达3159%,而研究立项最少的议题是教育经济学科建设,所占比重仅为269%。这很好的反映出教育经济学研究在内容上的单一和集中,没有形成一个均衡完善的研究内容体系和研究面。   三、对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展望
  (一)加大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提升研究热情
  教育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资金投入,拓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经费渠道,给教育经济学研究提供基本科研经费保障。学校应鼓励相关学者继续从事和加入教育经济学的研究,通过积极动员、实施奖励来提升研究者们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研究热情的低迷与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育部门和课题经费资助部门应积极组织一批教育经济学领域内的重大课题、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课题,主动组织课题招标,如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教育供给侧改革模式探索、教育税费中的在线补习监管等一批继续解决的研究主题,以此来调动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逐渐提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热度。
  (二)完善教育经济学学科融合模式,拓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路径
  上文研究可知,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集中在师范院校,且研究主要归属学科以教育学为主,研究的理论主要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定量为主,缺乏统一的逻辑体系且存在研究主体过于集中的问题。因此,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教育经济学的学科融合模式。在我国教育经济学主要分布在教育经济研究所或者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中,而国内对于教育经济研究所与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的归属存在很大差距——多数院校将教育经济研究所放在教育学院内,也有一部分院校将其放在经管学院内;部分院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视为教育学院下属单位,部分院校将其视为公共管理学院或者经管学院下属单位。这样归属不一的现状不利于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根据自身学校发展的优势,进行归属调整。归属在公共管理学院或者經管学院有利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学者的加入,为教育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丰富教育学学者的学科视角,有利于开展培训以培育教育经济学人才,对于加快教育经济学所涉学科间的融合大有裨益。在教育经济学进行人才引进时,应有计划的招聘学科背景为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人才,进一步拓宽教育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改变目前教育经济学研究中过于依赖教育学学者的现状。
  (三)均衡教育经济学内容研究,开发教育经济学新兴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对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分布集中,各主要内容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热点的集中使一些重要的基础性教育经济学问题(比如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经济学科建设等)无人问津,这不利于教育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完善、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进行课题立项的过程中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从宏观把握上更加注重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内容间的均衡,利用自身所主导的课题立项合理设置各主要研究内容的立项比例。同时,还应根据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目前切实需要解决和提升的教育经济学方面问题加大关注,如供给侧改革等,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胡顺顺,刘志民.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追溯——基于《教育与经济》(2011-2015)相关数据的文献计量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04):92-96.
  [2][3]贾云鹏,范先佐.教育经济学研究:回顾、反思及建议——文献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2):66-75.
其他文献
[摘要]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物质资源、社会声望的有限以及自身目标定位的偏差,导致实践教学师资匮乏、效率低下。作为一种基于情感纽带的社会关系,校友资源与高校学术资源的异质性、互补性和对利益的合理诉求构成了二者共生的现实驱动。校友以其承载的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社会关系资源反哺母校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拓展自身职业价值链,也能推动二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校友资源;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共生  [中图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学科交叉的概念及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国外学科交叉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举措及特点,并针对我国高等院校中学科交叉的现状,剖析了制约我国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的因素,最后得到四点启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元教师评聘机制;加强课程建设,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创新意识搭建各种平台 ;加强互通性专业设置的优化与开放。  [关键词]学科交叉;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期刊
[摘要] 与迅速扩大的学前教育物质资源相比,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后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具体表现在:教师数量补充滞后;“无编”教师队伍庞大;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待遇不高,培训机会少。为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未来应采取自主选择、分步发展的策略。自主选择即省级政府要在实施幼儿教师核编配齐政策或划拨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之间必选其一;分步发展指科学合理地确定幼
期刊
[摘要]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破除改革“瓶颈”问题、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已迫在眉睫。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步入正轨、高校真正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前提。只有站在过去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并且准确把握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趋势,高校才能在改革中发力,进而突破人事制度改革的障碍。新时期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制度创新,真正把人事制度改革落到实处,走
期刊
[摘 要]通过对武汉市新洲区思源实验学校课堂教学长达一年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中小学生课堂学习主要呈现出三方面问题:教师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关注和指导,学生学习呈疲软之态,学习内容乏味、缺少有趣的故事。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传统教育不合理因素地过度表达、政策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学校管理过程中对师生实践智慧方面凸显不够、师生对知识技能纯粹的实用取向等因素。可通过依托思维变革转变教师教学方
期刊
[摘要]讨论教学是一种为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小组学习教学方法。如何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需要不断探索,而怎样分组也是其中值得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对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在四种不同任务情境假设下性别、成绩、年级对分组方式的选择有何影响,分析得出男同学更容易考虑自身对于分组方式的偏好,女同学则更容易考虑任务需求;班级成绩排名前10%的同学对分组方式的偏好最不显著,成绩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同
期刊
[摘要] 一流学校与一流学科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与再流动。教育资源流动的正义性假设主要包括形式正义、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依次体现了其行动原则、过程规范和价值追求。在正义实施中主要出现了从垄断到合作的主体变化,从侧重到均衡的客体变化,从模糊到补偿的利益变化。我们可以从社群中的个人、均等中的差别和伦理中的制度三个方面对教育资源分层流动的正义性加以期待。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层流动;正义
期刊
[摘要]全球化与网络化激发了民族文化意识与多元文化及价值的竞争。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412[文献标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权力紧密相连,有人质疑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会构成价值观上的霸权,变成阻碍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力量。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意识形态是没有错误的,同时这也并不意味它削弱了其他价值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强调政治,忽视个人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那么受教育者往往不能产生有效的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也不能成为学生一生稳固且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传递政治价值观
期刊
[摘要]乡土教材是传承乡土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乡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乡土教材开发团队日益多元化,高等院校师生、省市教育科研院所专业人员、新兴的NGO、中小学骨干教师等力量,不断参与到乡土教材开发及实施团队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合作模式:“学院派+中小学+NGO”、“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NGO”、“文化自觉”模式。通过这些合作模式,协调各方诉求,整合多方资源,反思行动结果,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