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在人才竞争中占据先机,这是摆在地方工科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点,从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两个方面对如何形成办学特色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 办学特色 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黄厚南(1972-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地方工科院校办学特色培育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34-02
  
  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剧烈,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地方工科院校本身的办学特色将是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因素。
  
  一、形成办学特色是提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大众化”程度的提高会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更加市场化。高校的产品——毕业生必然要接受市场的挑选,当高校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时,产品的竞争力就十分重要。对于我国当前地方工科院校来说,产品的竞争力在于特色。为此,地方工科院校必须树立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一)办学特色化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
  在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制度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稀缺资源,不用担心产品的去向,也较少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大学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地方工科院校。因为,随着社会行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不仅需要扩大人才数量和提高人才质量,而且更需要人才结构的整体优化。对办学资源紧缺的地方工科院校来说,通过形成办学特色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客观的需要。地方工科院校更应该从自身发展的历史积累、现实条件以及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出发,明确学校的优势所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以特色取胜,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办学特色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多样化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类型和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对高等学校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公立大学、民办高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将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竞争,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需要。但不论什么样的院校,要想赢得竞争,关键是要定位好自己的办学层次,确立与自身层次相匹配的优势领域,以自己的产品优势满足社会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必然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在宏观上走向多样化,在微观上走向特色化。
  (三)办学特色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办学特色是追求办学的个性化,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依据特定的社会需求及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发展人才培养特色为突破口,地方工科院校就有可能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只有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办学实力,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工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形成办学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地方工科院校在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基础上,要认清内外部环境,做好办学定位,大胆创新,并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形成地方品牌,从而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突出地方性办学特色,铸造地方品牌
  地方工科院校大多是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而建立的,其主要任务是为地区经济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上,地方工科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由其学科、专业特点和地缘优势所决定的。地方工科院校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在教学和科研上面向地方,突出地方特色,全心全意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地方工科”上办出特色和水平,形成地方品牌。
  1.形成地方区位特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各地区发展基础、资源状况等条件的不同,对高等教育办学层次、规模、侧重点等的要求也有很大区别。在高校间的激烈竞争中,地方工科院校凭什么取胜,自然是“特色”。
  “地方性”“工科为主”是地方工科院校的重要办学特色,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该把培养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量体裁衣,发挥自身历史传统,特别是地区所决定的优势,找准定位,办出区位特色、人才特色。地方工科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学校在国内,特别是在本地区的地位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突出应用型、实践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注重生产、企业第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2.凸显地域性多层次和低重心特色。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各区域的发展现状也各不相同,各区域内工业企业的结构也呈多层次状态。在人才需求上,既需要一定数量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的研究生,也需要大量从事产品设计开发、经营决策的本科生,以及大批从事一线生产运行、管理和工程技术的专科生。所以,在同一地域内各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模和层次应各有侧重,即使在同一院校内,也应培养不同层次和规格的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各层次的需要。省属一般工科院校应形成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培养少量研究生,适当招收专科生,发展一定数量的成教、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
  3.形成地域工科应用特色。地方工科院校立足地方,受地域资源、地域经济、地域文化、地域传统的影响。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应以地域特色为龙头,以工科应用特色为基础,其专业设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等也应具有地域和地域产业的特色,其科技工作应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因此,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坚持以“工科为主,突出区域特色”的主旋律,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能力为本,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地方工科院校有效服务地方社会的一条主要途径就是要根据地方的需要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为地方社会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以能力为本”,就是要以学生成才为目的,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地方工科院校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通过构建与地方社会相适应、与学生成才需要相适应的专业与课程体系,加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造有利于学生增强竞争力的教学模式。
  1.产销结合、产学合作,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第一,产销相结合。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地方工科院校,应该把人才培养重心定位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上,产销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就可以用得上。在加入WTO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多种所有制并存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对此,地方工科院校应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研究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基层用人单位的迫切要求。
  第二,产学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提高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是必须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过去照搬老牌大学的做法,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及地方对人才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多开一些与实际有关的选修课,让学生多实践;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侧重于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与本地区的产业相适应,根据本地区的需要来确定。二是教学途径及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学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可聘请在基层工作的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懂理论的行家里手来教学;教学场所不应局限于教室,必须多下企业,实行产学合作;在教学方式上,应避免单一的理论讲授,可以采取讲授、个案分析、专题讨论、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电化教学等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实践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增加实践课时,使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定时间到工厂、企业中去体验生产。四是充分利用当地人才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多能型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人才优势,聘请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必然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打破旧的就业传统,树立新的择业观念,增加择业、就业、创业的机会。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习惯于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不重视学生的潜能、兴趣和愿望,也不理会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需要有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而主动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学校教育。为此,学校必须适应时代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第一,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重视知识、智能与素质的培养。转变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质量观和教育价值观,坚持知识、智能、素质协调发展,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前提。
  第二,革新教学内容,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而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改革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三,完善教学体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制,包括弹性学制、学分制和互动式教学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第四,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挑战、推动时代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努力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地方工科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利用当地企事业的资源优势,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04-22.
  [2]叶尤.论地方高校的特色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3]赵三元.地方工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1997(2).
  [4]刘洋.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及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5]姜远平,刘少雪.从工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看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04(5).
其他文献
2006年底,为推进张家港有线电视用户整体向数字平移,实现模数转换,张家港广电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张家港广播电视电视台有线电视传输中心)进行了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的招标与建设。20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非线性编辑为代表的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给影视制作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人们按时间顺序剪辑素材的传统概念,克服了录像带多次合成、复制图像
介绍了电视交通导航系统的用户需求,给出了软硬件实现方法,提供了不同应用环境下的设备部署方式,详细说明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给出解决关键技术的方案,最后给出了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技术创新系统目前已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
19世纪及20世纪初朝鲜晚期的族谱功能,突出伦理道德的教化要求,并把伦理道德诉求作为人的特征,族谱的功能被泛化,修谱的意义被升华。不少人将朝鲜与中国比较。谈及对于朝鲜族谱的
有关金融中介的存在原因及其基本职能演进的动力问题一直是微观金融学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纵现金融中介基本职能的演进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信用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金融中介
人力资本理论对'股东中心主义'的传统治理逻辑提出挑战,界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治理研究的新方向.由于治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
不破哲三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表示过未来社会的分配方式是由"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变迁的,相反他们对此采取了相当谨慎的和不确定的态度.将未来社会分为三个阶段,并体
现有个人所得税自1994年实施至今已有10个年头,在纳税人的划分、课税范围、税率、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计税时期及税收减免方面暴露诸多缺陷.重新架构个人所得税制关键在于要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念,同时也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要求.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权利论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从而为可持续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