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四个维度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hua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变局和国内进入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加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当前亟须切实解决国家话语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和可持续问题,可重点从4个维度着力:其一,强化议题设置,从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时局出发,主动设置既能体现我国国家意志和利益诉求,又能契合人类共同情感和价值追求、具备国际张力的新议题,掌握话语主动权;其二,注重话语体系建构,围绕重要议题凝练核心思想,创建有机的概念体系,实现对议题内涵和外延的深入解读和全面表述,从而形成蕴含思想体系、理论系统、文化基础、制度保证和目标建构的话语体系;其三,调适话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中,庞大的文本量为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而在边疆历史研究中,边界、归属等角度则存在着传统研究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满足研究需求,把数字人文引入边疆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坚持人文学者主导下的多学科交叉,探索创建“新文科”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建设“边疆数字人文平台”,实现边疆古代文献和历史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数据标准和技术功能开源,推动边疆历史数据的共享和历史疆界的可视化呈现,从而推进边疆历史研究的深入。
边疆概念史作为边疆史研究的基础具有其重要性,过去学者除从长时段史料中勾勒出不同时代、区域、国家的边疆概念内涵外,更是通过概念比较去揭示边疆概念在全球视野中的多元发展轨迹。然而,由于边疆概念内涵时常伴随时空变迁与重大事件而有所不同,在目前研究成果中,常因由于分布时段长,使用材料广,难以窥见边疆概念史发展之全豹。不过,如今研究者尝试基于已经建置好的巨量史料数据库,运用数字人文方法,远距离勾勒出长时段中复杂多变的边疆概念发展过程。边疆概念史研究通过引入文理交叉的数字人文技术,当能拓宽研究视野,也能在未来与新文科
《未成年人保护法》设计了委托照护制度而非委托监护制度,意图是区别委托照护与其他监护如法定监护、遗嘱监护、协议监护等制度的差异,委托照护不转移监护权。委托照护实施构架包括委托主体、受委托人、委托事由以及委托协议等要素。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委托照护制度在委托主体的范围、适用条件、未成年人的意思表示、委托职责范围、委托财产监管、委托监督等制度设计上存在有缺陷与不足,需要在委托人的范围、委托照护的适用条件、委托照护的职责事项、未成年人财产保护以及委托监督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明晰,以完善委托未成年人的委托照护制度。
南诏在中国西南文化史中处于这样的多重结点上:在空间关系方面,是内地、西藏与东南亚几大人文地理板块的结合部;在族群关系方面,是以乌蛮、白蛮为核心的多民族共同体与汉、藏
语言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素质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繁荣与发展。国家语言能力是处理国内外事务所需要的语言能力,是个体语言能力、政府部门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管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话语主体处理国内外事务最重要的语言能力。国家话语的生成能力、传播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国家话语能力的核心要素。本研究在国家语言能力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话语能力的核心要素分析当前中国的国家话语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的途径。
水文明是人类和水的关系发展到一个较高层次所形成的一种人类文明的亚形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在一些社会或某些社会的发展阶段被构建起来,对人类社会及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水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水的复杂关系,标志着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一种新阶段。在当代发展中水文明构建具有支撑社会发展、维持人水和谐关系的双重价值。水文明对于应对全球水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代构建水文明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作为引领,彰显其时代特征,把人类和自然的和谐作为水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同时也要具有人类命运共同
国家话语能力建设是中国语言学对接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新兴领域之一,也是语言规划学科向话语转型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文章首先梳理语言规划向话语规划转型的3个阶段,指出话语规划作为语言规划转型的新领域,是提升国家话语能力的关键。基于语言规划理论框架,将话语规划基本内容分为话语本体、话语地位、话语教育、话语声誉、话语翻译和话语技术6个方面,并从资源体系、评价体系与生态体系3个维度提出国家话语规划的三大目标。希冀通过国家话语规划来构建一个全球话语共同体,进而推进国家话语能力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全球气候治理已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严峻难题和课题。全球气候治理若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发展伦理不能缺场。用发展伦理来指导和解决气候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是一种理论创新。本文从发展伦理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明确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伦理内涵,厘清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提出了实施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伦理策略,指出迈向建设美丽地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是建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必由之路。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学术研究寻求突破口,有助于学界关注、研究将发展伦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应用到全球气候治理中,在既有成果
文字书写风云rn因创作《女神》而享誉诗坛的川籍诗人郭沫若,以提倡自我表现和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始,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发展,他不但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急速地转为革命文学的宣传
期刊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其政府治理模式蕴涵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基于概念史方法,以长兴、大理、无锡三地河长制及国家河长制演变为例,以河长制概念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