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逐还是回归?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诗人赵丽华前几年的一些“诗歌”作品被放到网上后,在众多网站上被不少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的谐音,成立名曰“梨花教”的诗歌流派。
  对此次事件,有褒有贬。但终因影响不好,批多赞少而淡出网络。
  一年之后,赵丽华一改梨花体诗风,创作出了一组风格不同的新诗,如《海伦》等。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晓风分析,这组新诗,增加了意象、借喻、音乐感等更多诗歌元素,口语少了,使用大量形容词,诗歌更加书面化了,而且诗歌还运用大量拟人、借喻手法,注重音乐感和节奏感,轻重缓急更为突出。因此,和赵丽华之前以写实为主的“梨花体”相比,新诗要好得多了。
  “梨花体”诗歌在放逐和回歸的问题上,最终收回放逐的步子,向回归低头,走向回归之路。
  事实上,不只梨花体诗歌,回首我国的诗歌史,不难发现,我国诗歌所走的道路,无一不是在放逐和回归的问题上徘徊的。
  当六朝齐梁诗人一味追求形式的华美,不顾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而走上颓靡道路的时候,陈子昂力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扩大诗歌题材,以质朴刚健的风格,从理论到实际上一扫形式主义残余,开一代诗风;唐朝诗歌到了“百花齐放”的繁华局面后,却出现诗歌内容狭隘,诗歌语言过分雕琢的现象,白居易以其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强烈关注和平易通俗的语言,恢复了中国古典诗歌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优良传统;梁启超在设计“诗界革命”时,发现了难以克服的矛盾,因此后退,拒绝引入“新语句”,这样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还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的倾向;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诗该怎么作,就怎么作”,后来又概括为“作诗如作文”。但胡适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始终没有超出宋诗与“诗界革命”的范围。
  纵观历史上的几次诗歌革新,不难发现,诗歌的发展道路是反复、曲折的,但不管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诗歌的意象、意境,比喻、拟人、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语言的凝炼和诗歌的抒情功能永远是诗歌的特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是一首好诗应该具备的特点。不管怎么放逐与革新,最终都要回归到诗歌的本质上来。如果一味放逐而走得太远,最终结局只能是昙花一现甚或自取毁灭。
  对具体诗歌来说:诗经里的“风”诗语言多来自民间,读起来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屈原就曾经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使其诗有一唱三叹的功效;乐府民歌的语言有杂言、五言诗,加上口语的运用,使诗歌自由灵活,通俗易懂,朴实自然。李白的诗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一鼓作气写出两行长达十一字的长句,率先将心中的至深烦忧、郁闷与愤烈一腔倒出,干脆坚决不做半点掩饰;我国的新诗,从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的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以北岛、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时代,80年代以周伦佑、于坚、韩东、丁当等人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时代,直至90年代以民间诗人为代表的边缘诗时代,提倡白话、口语、个性,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诗歌的一种大胆尝试,其间不乏优美诗篇,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忘舒的《雨巷》等,在欣赏品味的同时,带给我们无限激情与遐想,也会惊羡新诗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不乏个性怪异的人,他们反传统、反主流文化,强调个性、随意性,强调诗的题材的多样性。如穆旦的诗:意象的充满矛盾与不舒服感,由“美丽”向“荒凉”的转换等,造成一种陌生与生涩的奇峻、冷峭、惊异的美,但语言上“最无旧诗词味道……是当代口语而去其芜杂,是平常话而又有形象的色彩和韵律的乐音”。他的诗,一方面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对于传统诗学的叛逆性与异质性;另一方面,同样显示出鲜明而强烈的民族性。
  随着20世纪80后和70后诗人的相继成熟,伊沙、徐江、尹丽川、何小竹、孙磊、丑石、徐乡愁、本少爷、李红旗等人写出能传承于坚、韩东、杨黎等第三代诗人的优秀口语诗之后,口语诗的顺利接班,形成了口语诗写作强大的声势。但是也有些诗却不是这样,诗人一味地追求词语的新颖,为了用上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新词,却往往把更有力、更动人的词语舍弃了。有些诗人迷恋口语,却未曾看到,口语往往带来对语言的大量浪费,真正的口语诗是融合了诗人小小的幽默感,对诗歌的节制,以及远见所构成的口语。而他们所耍弄的口语却往往是庸俗而诗意全无的伪口语。这里面有些诗语言混乱,内涵浅薄、诗歌活力减退、无病呻吟的泛滥等,造成诗歌没有韵律,没有结构,没有意境,没有内容,这种“四无”诗歌,实现了真正的“自由”,但同时也丧失了诗歌必须具备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可见,诗歌创作必须遵循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丧失了诗美,就丧失了诗歌的魅力,丧失了诗歌的价值。一首诗,只有具备诗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情感的共鸣、哲理的启示、无限的遐思等,才能经得起考验,流传于世,被读者所接受。相反,晦涩难懂、不知所云或者毫无美感的大白话,自然难以有更多的读者,终会因无人赏识而自灭。失却神圣,过于流俗、低调、浅白,也并不能称其为诗。
  中国当代诗人应该像古代诗人那样,“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吟成五百字,用破一生心”,认真严肃地对待诗歌创作,精益求精,保证诗歌质量,提高诗歌品位,丰富诗歌内涵,增强诗歌的魅力和可读性。而不是随意的选取素材,不顾一切的个性展示,过多的诗歌“话语霸权”,一味的标新立异等。
  同样,“梨花体”之所以被“恶搞”,有人分析,首先,在于网络这个传媒的自由性;其次,在于人为的炒作;再次,在于主流诗歌的缺失。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在于诗的过于浅显、直白的表述,一味追求散文化、口语化的形式,选材、立意的随意性以及构思的太过粗糙等。这样,就违背了诗的特点,失去了诗的本色,亵渎了诗歌的神圣感和美感。在放逐的过程中,随意挥洒,忘却了回归之路。所以,放逐与回归,永远是诗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在保持诗人个性的同时,不要忽视了诗的本色,最终要回归到诗歌的本性上来。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基础部)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随着北京奥运的日益临近,奥运新闻报道也成了各媒体关注的热点。我们选取了几篇分析奥运报道的文章,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和思考,也希望能为做好北京奥运报道尽一份力。本期关注的部分文章为上海大学张咏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传媒议题设置·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中国体育的国际化》的阶段性成果。编辑部对张咏华教授的支持表示感谢。  ——编者按    (1)奥运期间体育新闻应注意的误区和对策  陈永生    
期刊
2005年11月7日,搜狐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内容赞助商”类别。新浪、腾讯、网易等多家商业门户网站也不甘落后,于2007年7月19日共同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奥运报道联盟”。而TOM也携手湖南卫视及多家主流平面媒体,意在借助传统媒体的采访资源第一时间发布奥运新闻。可见,虽然奥运尚未开始,奥运背后这场数字媒体战已经提前打响。借
期刊
随着博客(blog)、信息聚合(rss)、维客(wiki)等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Web2.0这个陌生的概念已经被大家所熟悉。虽然已经有人开始展望Web3.0时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各项Web2.0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掀起了互联网新一轮的高潮,Web2.0让互联网逐渐找回Internet的真正含义:平等、交互、去中心化。你不应该只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    Web2.0的个性化传播
期刊
近日,由河南电视台斥千万巨资、倾力打造的大型少林功夫经典电视剧《少林寺传奇》第一部,陆续在我省和全国各地的地面频道热播,据网上看到和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传来的收视信息,十分令人鼓舞——“试映效果震撼,收视红线飙升!”据新浪网的报道:“投巨资打造,并有众多明星加盟的120集电视剧《少林寺传奇》。自去年11月份在福建电视台地面频道试播以来成绩惊人,试播效果出人意料。连续三周福州地区的收视率压倒同期中央
期刊
《集结号》登陆《新闻联播》,引起哗然    擅长制作国产商业影片的冯小刚导演执导的《集结号》于2007年12月20日上映,21日《新闻联播》就用1分零9秒的时长播出了该片的上映消息,“首先介绍了北京影院《集结号》的放映场场爆满的情况,紧接着又播报了上映第一天的票房情况,随后介绍了《集结号》的主要剧情,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这部电影告诉人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不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不经过牺牲,就不
期刊
在我国,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作为一种新生的电视节目,从199r7年香港回归现场直播才真正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完善与发展,这一传播形式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迎合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心理需求,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状况并不是完美无瑕的,在“光环”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题材选择上经常出现误差。近几年来,一些电视台
期刊
河南省高等新闻教育发展较早,最突出的是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1976年就开始创办新闻专业,当年招收了80多名学生,成为河南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批新闻专业学生。1982年受青海省委宣传部和河南省委宣传部委托,开始招收两年制的新闻干部培训班。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3年4月,郑州大学中文系设立了新闻专业,同年7月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学科是河南大学重点扶持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
期刊
当前,企业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也给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要做好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与时俱进。只有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载体、方法和机制上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突出创新性、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和综合性,才能真正体现它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价值,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树立新观念,突出创新性    
期刊
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由视觉主导的时代,人们对于用图像来表达自我存在的愿望日渐强烈。DV影像因其制作费用便宜,设备操作便捷,技术工艺简单,造就了普通人进行视觉表达的无限可能。如今,越来越多的公民凭借他们对于DV的热情和艺术表达的渴望加入到DV制作的队伍中来,活跃于校园的青年学子DV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支。  从数量上考察,近年来校园DV制作呈飞速上升之势。笔者于2007年11月在百度视频上搜索到的相关视频
期刊
2007年11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台名为《中国骄傲》的晚会,这也是中央电视台连续第三年举办这样的公益晚会。在传媒业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在数以百计的电视节目中,让人感动的节目亦时时有之,但像《中国骄傲》这样让人“情难自已、掌声如潮、泪如泉涌、久久感动”的节目却为数不多。那么,它究竟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涵?节目的制作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究竟是什么感动了观众的心呢?    一、互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