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和“质量工程”的全面实施,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有别于传统理论教学的模式,更加强调能够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探讨了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在整个培养环节紧扣以项目为导向,从初期的指导教师设定项目到后期学生自主设立项目,通过不同层次的项目贯穿整个培养环节,紧密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项目;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琢(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蔡洪刚(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26-02
  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25日头版头条刊登了《独立思考从创新实验开始——北京邮电大学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培养人才的10年探索之路》,其中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说:“创新人才培养中,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这种思考能力的培养基于实践、始于问题,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这种创新性思维的空间,而创新实践基地所营造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术氛围正是这样的尝试。”[1]
  “基于实践,始于问题”,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突破口,但是怎样“始于问题”?又怎样“基于实践”?这就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看到的是东北林业大学近年来通过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设立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项目的设立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通过“以项目为导向”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突破口。但是不仅仅需要的是一个突破口,更加需要能够将“以项目为导向”贯穿整个培养环节,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整个培养过程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便为“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种有效模式。
  一、入门级项目的选择
  通过大学初期的课程学习,学生大部分已经经历过实践教学或实验课程的培养,但是由于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课内容简单,验证型、演示型实验过多,学生在实验环节里不仅仅得不到实践能力的训练,反而对实验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认为实验就是接接线、读读数、写写报告,这极大地抹杀了学生的兴趣与创造性。因此,在入门级项目的选择上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通过设置形式直观、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项目,把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起来。通常来说,人们在认知需求中有层次之分,例如:好奇即可分为“了解的好奇”和“理解的好奇”。其中“理解的好奇”主要依赖后天的学习和研究。“理解的好奇”是一种理性的好奇,不仅对新奇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对该事物的发生原因及发展规律产生兴趣,从而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研究。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好奇心,是塑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问题。[2-4]
  好奇心的培养,尤其是“理解的好奇”,初期最好是通过设置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作为研究项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这些物品不仅是简单的使用,而且要穷其理,进而创新性地进行改造。例如对于电气类学生的培养,初期的入门项目可以设置为比较简单的遥控模型、电视机红外遥控器、复读机、收音机、充电器等这类学生在生活当中看得的见、摸得着的东西。这类项目的共同之处在于形式直观,对于所学知识水平要求较低,便于学生能够很快地开展工作,而且比较容易取得较为直观的成果。这类项目的设置虽然初期不能够体现创新性,但是通过此类简单常规项目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尽快地、真正地投入到实践环节中来,真正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能够做到“基于实践”。如图1遥控小车与课程关系图所示,可以看到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遥控小车,但会涉及到6门左右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都是电气类专业的骨干课程。通过这类入门级项目的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思考,促使学生不再是单一地学习理论课程,而是能够自发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同时在入门级项目的选择上启发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自拟题目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这类项目大多是来源于学生的自发思考,更能开启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精神动力。
  二、项目的延伸与拓展
  经历过入门级项目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接下来在项目的设置上则应更加灵活,力求在项目的难度上有所延伸,专业深度上有所拓展。这一阶段的项目设置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个方面:竞赛类项目。目前每年都会举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或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有多项其他类型的电子设计竞赛,例如:“美新杯”传感器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瑞萨”智能车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等。这些比赛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涉及到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广度。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此类大赛,以赛代练,通过这些比赛项目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就业增添砝码。第二个方面:学生自主立项。通过第一阶段在知识面上的拓展,学生不仅仅夯实了实践的基础而且开阔了眼界,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自主立项,积极申报国家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创新项目为导向,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上所提到的前两个方面是在这一阶段项目设置的主要方向。第三个方面 :可以考虑在已完成项目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度拓展。这里依然用第1部分所列举的遥控小车作为例子,图2展示了遥控小车的项目拓展图。
  可以看到,在入门级普通遥控小车的基础之上可以延伸出多种类型的项目,其中有涵盖语音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的,有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方面的、传感器技术方面的,这些都是电气类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研究方向。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通过这些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学有所长,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些方向设立的目的也仅仅是抛砖引玉,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此基础之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综上所述,在这一阶段贯穿始终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出问题,才能做到“始于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于管理和组织项目的能力。   三、以项目为导向的内涵
  探讨创新能力的培养通常要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品格的培养、创新技法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入手,但如何将这些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怎样的一个形式实现多方面的齐头并进?
  以不同类型的项目为导向贯穿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是仅仅拘泥于“项目”这样一个表象,也不应拘泥于一个单一的项目,而应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设置不同层次的项目,借助“项目”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使之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涵盖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正如图3所示的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流程示意图。
  以项目为带动,以学生项目小组为主体,指导教师为辅助,从项目的立项初期就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进取的心态、求索的意识;以入门级项目为导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求实态度,开拓学生的视野;以深层次项目为提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取的心态、非凡的胆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组织和管理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项目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更多地在于要以项目为导向,要以项目为纽带,要合理、分层次地设置不同类型的项目,使之贯穿整个培养环节,这样才能发挥项目的纽带作用,进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实践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这里所探讨的以项目为导向的流程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一个有益的思路。在整个培养环节紧紧以项目为导向,从初期的指导教师设定项目到后期学生自主设立项目,从入门级项目到深层次项目,通过不同层次的项目贯穿整个培养环节,紧密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晨光.独立思考从创新实验开始——北京邮电大学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培养人才的10年探索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0-5-25(1).
  [2]朱洪波.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
  [3]陆登庭.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A].21世纪的大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国防生是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培养出既具有军人素质又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合格国防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目前工科国防生培养的特点,针对当前国防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量身制定了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培养方案,在实践中运行效果良好。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晓燕(1973-),女,陕西耀县人,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董
期刊
摘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关系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工程。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价值观的树立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必须构筑包括理念、内容、手段、制度、队伍和环境在内的六大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三化”;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苏盾(1966-),男,安徽黄山人,广东商学院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总和。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就业力已然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学生管理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分析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实施路径,对有效提高高校就业率以及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力;路径分析  作者简介:李环宇(1984-),女,黑龙江伊春
期刊
摘要:团队毕业设计通过团队形式完成大型设计任务,为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协同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供了高效平台。通过工科团队毕业设计教学的实践探索,将团队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对团队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与指导内容进行了总结;对团队的选题、团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建设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团队毕业设计;工科;教学模式;团队合作  作者简介:张熠(1970-
期刊
摘要:市场营销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具备较强的营销实践能力。除了专门的实践教学安排,课堂教学也应成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一些相关问题。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耿波(1977-),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期刊
摘要: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我国机械工业和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当前我国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造成培养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及实施策略。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学位;应用型;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学艺(1972-),男,湖北巴东人,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钟佩
期刊
摘要:根据计算机及信息类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审视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专业方向,阐述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思路,探讨改革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方面、多途径培养就业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学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黄磊(1976-),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黄同成(1964-
期刊
摘要:“三实”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成为应用型大型专业改革的重点。以浙江万里学院为例,就金融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的探索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应用型大学金融专业“三实”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三实”体系  作者简介:刘美玲(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讲师;陈健(1964-),男,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斐然。但一直维持在专科、本科的办学层次。近期部分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是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民办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上,国家应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引导与支持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民办高校本身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化,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坚持应用性定位,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和提升自我的办学方向。  关键词:民办高校;研
期刊
摘要:在介绍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NSSE)的基础上,重点以2011年“全美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的调查结果为例,对美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实情进行了深入解读,为我国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学习投入;教育质量;NSSE  作者简介:邓玮烨(1987-),女,湖南衡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李汉邦(195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