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韵幽幽 异域折光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漆器:Irving收藏的12世纪-18世纪珍宝”展览,集中展示了该馆所藏最重要的中国漆器藏品,让观众们得以一览中国漆器工艺的精湛,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学内涵。
  漆器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的一枝奇秀,在数千年的时代变革中凝重深沉地默默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等国均有出产,但以中国的产量和质量最佳。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将它涂于器物表层,能起到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功效,通过与其他材料进行配制,还可以表现出不同色彩,让器物得以端庄内敛地散发出幽幽光彩。在中国,人们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到了漆的性能并将之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经过不断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加之漆器自身属性使然,所以不乏历代佳具珍品存世。
  适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成立100周年之际,该馆在近两年内开办的多场以亚洲艺术为主题的展览后,于近期又举办了“中国漆器:Irving收藏的12世纪-18世纪珍宝”展览,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大都会博物馆所藏最重要的中国漆器藏品,让观众们得以一览中国漆器工艺是如何赋予历史和文学描述中的神仙高士、神兽祥瑞、山水景致和花鸟鱼虫等主题形象以生命的。
  清康熙 黑漆嵌螺钿仕女画屏风 (局部)
  此屏黑漆地上用彩色的螺钿和金箔镶嵌出园林仕女图,铺陈园林全景,画面上嵌有亭台楼阁、 回廊雕栏,以及不同情态的多名仕女。在中国古代,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并不少见。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作品总是阐释着画外音一般的历史隐喻,在明清时期,以女性活动为中心的情节刻画往往隐含的是对汉代华美奢侈的宫廷生活的向往和想像,这类题材是17世纪怀古题材作品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此外,“昭君出塞”也是这一时期较为流行的题材之一。虽然在这件屏风中的“王昭君”并非以往画家们所描绘的典型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画面中央有一匹形单影只的马站在柳树下面。这匹马或许恰恰向观者昭示了王昭君即将要同安全舒适的汉宫廷告别,在远方迎接她的将是充满艰险的塞外草原。
  明早期 黑漆嵌螺钿人物花鸟纹盒
  高16.5厘米 直径20.6厘米
  这一创作于明早期的作品,盒面顶部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像,娇媚可人的女孩子们偷看着花园里的女人和狗,此场景至少在同时期的两件作品中出现,或许是当时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或者戏剧片段中的一幕。该盒每侧各有4幅图案,全盒四周各面共计16幅图案,每幅图案所描绘的花鸟均不相同,表现了创作者不惜工本和不吝时间的匠心独运。
  元 剔红高士图菱形漆盘
  高2.2厘米 宽13.7厘米 长20厘米
  本器盘菱花式,内外皆髹红漆,外底髹黑漆,盘心雕饰高士图。图中高士与一持琴侍者同行,不远处亭中呈现雅集之乐事。雅集即高士、文人间风雅的集会,三五知己聚于山水亭台间,或吟诗作赋,或把酒言欢,或抚琴而歌,或寄情书画,“游戏于斯文”,骚客隐士醉心其中,清淡出尘。图中所刻高士与持琴者好像刚刚参与完一次雅集,二人尽兴而归,步履潇洒,衣袖翻飞,风度翩翩。此器用漆精良,雕刻圆熟劲健,磨工精细光洁,布局和谐,旷达之情跃然可现。
  南宋 黑面剔犀云螭纹漆盒
  高7.6厘米 直径24.4厘米
  剔犀,面髹黑漆,饰云螭纹。“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由于各色漆层相间,雕刻处便露出不同的色层。经磨光后,即为成品。此盒刀法圆润,刚劲有力,漆质坚密,光泽可鉴。盖上所绘图案为螭,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龙九子之一,为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盘曲。虽然螭并没有如龙一般造型夸张的头、角和鼻子,但它依然象征着吉祥和威严。两宋时期,通过对青铜时代器物的再次发现和认知,宋人了解到“螭”这种形象的存在,仿古的风气使得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屡屡将其重现。
  清乾隆 剔彩寿春宝盒
  直径33.7厘米
  盒蒸饼式,子母口,圈足,剔彩备红、绿、黄等色。盖面正中托一“春”字, 春字两边各雕行龙一条。盖及盒边均饰山水人物图开光四组,间以八宝,口沿饰缠枝灵芝纹。漆器中春字盒已是约定俗成的叫法,这种装饰题材源于明代嘉靖,嘉靖皇帝笃信道教,迷恋斋醮设坛,祈求消灾赐福,长生不老,故嘉靖朝官造漆器、瓷器、珐琅器中出现大量的以祝福长寿为题材的图案,春字盒便是其一。逮至清乾隆朝,乾隆因喜爱这个题材,首次于漆器中应用,并命名为“寿春宝盒”。
  南宋 黑漆葵口盘
  高3.8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1.1厘米
  本器造型大方,比例匀称,尽显浑厚圆润之美,实为不可多见之南宋漆器珍品。六瓣葵口,斜壁浅腹,通体施黑,光素无纹。底书制作者或拥有者名字的题款。在瓷器、金银器、漆器等材质的圆形器口做等分的连弧花瓣状,形似秋葵花,故名葵口。这种造型的器具最初约出现于11世纪的中国北部,其后逐渐成为了元代的典型造型。
  元 剔红仕女婴戏图漆盘
  高6厘米 直径55.6厘米
  盘葵口,平底,雕工精细,形制大气,殊为难得。盘心雕刻仕女婴戏图,亭台曲栏,奇石荷塘,童颜稚态,莫不逼真。 图中2名仕女和23个孩童在亭外露台嬉戏玩耍,一名仕女端坐位中;另一仕女立侍其侧,怀抱婴儿,身侧有一幼童扯弄其裙裾。图中幼童皆憨态可掬,情态不一,或憨态爬行、浅滩戏水,或模仿宫廷仪仗……图中所描绘的场景是14世纪的中国城市生活中的一部分。
  元 黑漆嵌螺钿梅鹊纹八方盘
  高3厘米 直径29.5厘米
  盘以黑漆为地,嵌螺钿梅鹊图。盛开的梅花和喜鹊是南宋诗画作品中的流行主题。 梅花是冬天结束后首先盛开的花品之一,所以不仅被看作是春天先兆,也是高洁品质的象征,类如“冰雪林中着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之语并不少见,是文人墨客殊为喜爱的创作题材。 此盘对于梅花的刻画较为丰富,盘中梅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状态的形象塑造,均受《梅花喜神图》一书影响。《梅花喜神谱》为13世纪的宋代画家宋伯仁所撰,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情态的画谱,书中详尽描绘了蓓蕾、小蕊、大开、烂漫、欲谢等梅花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元代工匠继承了宋伯仁开创的花鸟画借物抒情的传统,且“梅”与“眉”同音,民间多以喜鹊喻喜庆之事,本器以螺钿梅鹊图取“喜上眉梢”的美好寓意。
  元 剔红绶带秋葵纹漆盘
  高0.3厘米 直径32.4厘米
  盘以黄漆为地,压雕朱漆花纹,线条流畅而圆转自如。 位于盘面中心的两只鸟潇洒灵动地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圆形的空间。设计者从多重角度展现了娇艳盛开的秋葵花,体态不一的花瓣和分布于多个层次的细长叶子相互重叠,增加了盘面整体构图的层次感和丰富性。该盘采用的黄漆素地工艺一方面可以突出表面的花纹,另一方面可以使漆地平滑整齐,在13世纪的漆器作品中就已经较为常见了,在花卉题材的作品中应用尤多。
  西汉 黑地朱绘云气纹漆碗
  高9.2厘米 直径26.5厘米
  黑地朱绘,饰云气纹。该碗在汉代可能是用于盛酒或者汤等液体的器具。上绘云气纹,是西汉时期非常流行的图案,以流畅的圆涡形线条同其他几何图案相交错。云气代表着仙人们居住的神圣禁地,应用在器物的装饰上寓意着高升和如意。
其他文献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仪式。这让鸿运斋艺术主创黄栋华有了制作抗战阅兵纪念壶的灵感。近期,他也时常接到全国各地藏友的电话,建议鸿运斋创意制作一款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纪念壶,供全国藏友珍藏。藏友们认为,鸿运斋若不为此创意制作一款紫砂壶,将会终生遗憾。在有关领导和各地藏友的鼓励下,鸿运斋艺术主创信心满满,即刻投入紧张的创意工作中。  新中国成立
期刊
近期,各种古玩鉴定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头,吸引不少希望“速成”的藏友参加。一家古玩店负责人于先生说:“每到9月份,各种古玩鉴定培训班的广告就满天飞,因为不少班都想在9月份完成招生,10月份可以利用国庆节长假开班,学员也好有时间参加学习。”但是,不少参加过古玩鉴定培训班的人士反映,古玩鉴定培训行业乱象不少,有的讲课质量很差,还有的甚至是打着学习的旗号“忽悠”学员去买东西。业内人士表示,不少培训班都以
期刊
列宾美术学院的院长西蒙·伊里奇·米哈伊洛夫斯基近日表示:“相较于超现实现代派的艺术,我更喜欢传统的经典的艺术作品。现代主义拥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探讨商榷。现代艺术要么就是非常睿智,要么就是非常可笑,而在中国,在当今现代艺术中是比较搞笑的那种。而欧洲就不一样,元素还是比较主流。他们会在一个传统的经典的手法中,体现一点或者两点现代艺术的元素。”
期刊
我家祖籍江苏常州武进县。祖父吴瀛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办的学校里学的是英文专业,但他对洋玩意儿并无兴趣,擅长的是诗词书画,尤其喜欢搜集、收藏各种古董文物。在北京民国政府做文官时,经常逛的街是如今依然生意兴隆的琉璃厂。  祖父虽然每月的工资并不少,但除了要抚养15个子女外,还雇了车夫、厨子、佣人,毕竟开销太大,加上他遇到看中的文物,即便是囊中羞涩,也要想办法买下来,这就苦了我的祖母。穷的时候常靠借债度日,
期刊
《石渠宝笈》于当代意义深远。其详述、慎思、细品古代书画,教我们解读经典,摸索历史文化;石渠之宝今日于故宫殿内同堂共现,更让我们体会护宝、赠宝人的良苦用心……  “石渠”,本是汉代宫廷珍藏图书的建筑。清乾隆、嘉庆时期,内府书画收藏臻于鼎盛,著录非宗教类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应运而生。  其历经七十余年的编定,参酌吸收古代宫廷和私家著录之长,堪称集书画著录体例之大成者,且有著录数量多、品类多与孤本绝品
期刊
从当年的艰辛创建,到如今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一名片』的辉煌,若无历代故宫人殚精极思的护卫、痴心不改的热爱,是不可想像的。在那些守护人中,有一位是我们特别不能忘却的,他就是吴瀛。  紫禁城原为皇家宫阙,开放至今已经整整九十春秋。  在故宫博物院诸多建院护院功臣之中,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提到吴瀛?是因为在故宫博物院创建初期,吴瀛以民国北京市政公署坐办(秘书长)、内务部主管紫禁城责任人的身份,最早介入了故宫
期刊
故宫中的书画珍品,既『重』也『轻』。  重,在于其承载着古人的『文艺范儿』、精气神儿,是物质化的华夏民族文脉之构成;轻,在于其不过是薄薄一张纸、一片绢,美,却脆弱。  对于古书画,要守护其『轻』,以此传承其『重』。在此,一位故宫『状元』摹画师,和一个正热门的故宫书画特展,将向您娓娓道来守『轻』传『重』的故事……
期刊
当此次以“守护”为题的故宫策划接近尾声,我在过程中得到的种种触动也沉淀为两个发现,或者说答案。  第一,“守护”在于“精神”。有了精神的引导,行动就成了自然。正是因为一股精神已先行存在,马衡才能成功引领并团结故宫同仁,在今日难以想像的曲折险阻下,护宝南迁、西迁、回迁。如果没有精神的支撑,我想这支护宝队伍,包括马衡自己,很可能在途中任何一道难关被击垮。  一股子精神,让吴瀛忍受冤屈,淡化自己遭到的不
期刊
一个学者,奉调『深宫』,又因为眷恋学术而『离宫』,他从不张扬自己在故宫的业绩,只觉得都是应该的。可是故宫人却总记着这位敦厚直爽的学者型院长在故宫的许多『实事儿』。  1998年,明清专家朱诚如从大学奉调故宫博物院,由大学校长转岗,在故宫没有院长的情况下,出任主持行政业务工作副院长、院法人代表,执掌故宫行政业务事权。  2003年,他卸下了“宫职”,出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回归一个历史学家的本
期刊
瓯江草堂珍藏着一帧明朝著名画家吴彬的《罗汉图》手卷,此卷绘制于“丁未岁冬”,即明万历二十五年,水墨纸本,纵32厘米,横518厘米。图中绘制了30位罗汉、五名侍者或孩童,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吴彬,生卒年不详。据明崇祯四年(1631年)出版的《画史汇要》载:“吴彬字文仲,闽人,万历(1573-1620)时官中书舍人,善山水,布署绝不摹古人,皆真景描写,故小势最为出奇,一时观者无不惊诧,能大士像,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