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简论——读《西安事变新探》札记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事变简论——读《西安事变新探》札记陈铁健几乎搅动了整个中国的西安事变,一向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史上左右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一生中最显光彩的壮烈之举,也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杰作。从事变发动之日起,它就被推到时代大舞台的最光...
其他文献
傅斯年在20世纪20年代讨论解读往昔的作品当注重其时代背景和社会情状时,附带提出了学术作品的“对手方”(即接受者)对学术的影响问题,他说:“《论语》对手方是有限的人,他的环境是窄的;《诗经》的对手方是人人,他的环境是个个的。所以《诗经》虽然为是韵文的缘
《历史研究》自1954年第1期发刊,到2004年第1期的50年来,共发表有关世界历史和中外关系史文章数百篇,从最初重点介绍和研究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运、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到今天已经发展到关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各地区的、从古至今的、涉及中外历
20世纪中国史学所赢得的进步中含有社会科学的推动。郭沫若、侯外庐等学者基于唯物史观,给了中国历史一个全新的系统解释,从而与传统史学形成了巨大反差。可以想像在几百年后,对学术史上这个变革的意义,人们将会看得更为真切。一位台湾学者也承认:“那批史学门外汉无意中给历史研究灌注新鲜的生命,而后蔚为大国,恐怕是正统史学家始料不及的吧。”
近年来,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联手逐渐取得较大影响,这种联手似乎因为有“历史人类学”这个国际上已经认可的冠名(无论是在人类学界还是在历史学界)而迅速变得名正言顺。同时,这种冠以历史人类学之名的学科合作,产生了除理论之外的一些重要的具体研究成果,在这方
自从中西学乾坤颠倒,失其本位以来,中国的学问一直在求变的努力中变动不居。变的动因和标的大抵有二。其一,所谓西学,今日众口一词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或与国际接轨,无非是其变种。而西学这一概念,事实上只存在于东方人的观念之中。至少在“西方人”看来,只
历史研究总是难以脱离社会思潮和社会科学前沿发展的影响。但是重视文献考订和史实的细节,重视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通过寻求事实来寻找真理,这样一种小心和实证的史学方法是否就是缺乏理论深度?考据一个具体的(甚至是琐碎的)历史问题是否就没有理论的意义?是
社会科学作为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自20世纪初新史学产生以来就已经出现,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之后则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80年代以后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既是历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所谓历史学的发展,主要是指历史研究的深入
“苦撑待变”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前期的基本外交方针,但欧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并未欢欣鼓舞,而是在重重疑惑和担心中度过了最初阶段。苏德的突然妥协出乎中国意料,国民政府不得不谨慎应对,并力图因势利导。已处于权力高峰的蒋介石,其对德宣战的主张和发表表态性宣言的设想,竟受阻于下属而未能实现。国民政府最高决策层内的谨慎由此可见一斑。从战略角度看,欧战对中国有利,但短时期内中国则面临更多困难和风险。苏芬战争爆发及苏联被国联开除后,中苏关系日渐疏远,中美关系则更为国民政府所重视。
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马克封建主义、封建社会有无普遍性的争论,在国际史坛上一直持续不断,近年来在国内亦有所反映。本文拟从为什么中国和西欧都有封建社会,如何才能合理地比较中国和西欧封建社会的情况,如何理解封建社会的发展问题等方面,论述中西学者关于封...
从柳山方氏看明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韩国〕朴元序言中国的宗族制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从先秦到近现代的漫长岁月里,不断改变着它的表现形式。20世纪40年代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族产、族谱、宗祠为核心内容的明清时期的宗族制度是从北宋年间开始登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