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应规避剩余价值范畴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911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而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范畴。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必然会推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角度来讲,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消除学生认识偏差,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剩余劳动 剩余产品 剩余价值
   基金项目: 2011年第三批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整体性视角下的“原理”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陕教工宣〔2011〕8号);咸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整体性问题研究(编号:200802027)阶段性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教学中,必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开展教学及研究工作,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找准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畴体系的现实基础;坚持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找准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节点;坚持“精”与“管用”相结合的原则,找准讲授“原理”的基本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找准讲授“原理”的现实针对性。只有做到“四个坚持”,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以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消除学生认识偏差,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原理”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在“原理”课程第四、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的讲授中,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无剩余价值提出质疑,对此问题我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现实加以分析,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实际,更具鲜明的时代感,这样才不失理论的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范畴,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被排除在社会主义经济之外,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实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范畴,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只要存在商品经济,都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随着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再认识。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剩余价值及规律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自觉地运用剩余价值规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原理”课程教学角度来讲,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疑虑,消除学生认识偏差,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认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一般论述
  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是任何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如果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时间和全部劳动产品,都只能满足劳动力再生产,那就没有积累,扩大再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就只能进行简单再生产甚至萎缩性再生产,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尽管剩余劳动的归属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却始终存在。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1]恩格斯也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靠这种剩余而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的基础。”[2]可见,如果没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就没有人类创造的文明。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从量上看,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所要追求的“余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剩余价值时,有多次是在商品生产的“余额”和“果实”意义上来讲的。在分析资本总公式时,马克思指出:资本运动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资本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3]在分析资本形态变化及循环时,他说道:剩余价值是“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使产品价值超过产品形成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也是资本的果实。”[4]追求生产的“余额”和资本的“果实”,是任何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这个“余额”和“果实”的价值必然表现为剩余价值,没有“余额”和“果实”,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下去。从质上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的逻辑关系是:剩余产品是剩余劳动的物质成果和物质表现,而剩余价值则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实物形式的货币表现。没有商品生产的社会,就没有价值范畴,因而剩余产品也就不可能表现为剩余价值形态。这种关系只有在商品经济社会才能实现。
  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承认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普遍性,但并未由此引申出剩余价值的普遍性,这并不足为奇。这是由于马克思当初设想,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依次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之一是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然而现实并非如经典作家所料。
  商品经济条件下,只要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就必须承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把价值归结为劳动和剩余价值归结为剩余劳动,是完全符合逻辑的。如果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却否认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显然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的必然存在及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也就顺理成章。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转化为剩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剩余劳动始终存在,那么剩余劳动必然要物化为剩余产品,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剩余价值;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也必然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劳动者直接的个人收入,剩余劳动时间形成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坚实基础。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并非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如果我们把这些概念独特的资本主义性质丢掉,那么它们为一切社会生产方式所共有。
  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企业是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的生产目的仍然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因为,价值是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社会财富增长和积累的表现形式,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自然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如果否认这一生产目的,单纯强调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就会出现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和积累、不顾扩大再生产和资产增殖、分光吃净的现象。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我国主流经济学只准讲净产值,而不讲利润。现在虽然承认了公有制企业的利润发展目标,但却不赞成以剩余价值为目标,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在数量上也相等,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5]马克思的论述为确立公有制企业追求剩余价值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剩余价值范畴的重大意义
  作为价值增值的剩余价值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而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为适应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当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这种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必然会推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决定了国家加强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增强国家财力是国家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剩余价值,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企业的发展基金、集体的福利基金、国家的税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国家的财政储备等,都来源于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企业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会失去财力来源,没有剩余价值的增加,就没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没有剩余价值国家就很难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得到健康发展。
  这里有必要指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为了揭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特别强调了剩余价值归属上的阶级对立,即“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此,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存在剩余价值也就成为必然。今天我们理解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时,应更侧重于剩余价值的来源。在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的现代社会,工人的劳动显然由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构成,其创造的价值形态也必然包括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只不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部分由劳动者共同所有,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剩余价值归属上的变化并不影响它本身的存在,因此,对剩余价值这一范畴的理解也应反映社会实践的变化,把握它的一般性。
  开展对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一是要深化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的基本原理,这是研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原则。二是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和总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原则,实现理论的开拓和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在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时,要充分肯定这一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但又不可因此就给它贴上永恒的资本主义标签,而要运用唯物史观,把这一范畴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分析。理论总是以实践为依托,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我们应正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把这一范畴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之中,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其他文献
[摘  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长期大范围的影响着中国的大众。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今天,以宗教圣地为龙头,以打造宗教旅游文化产业为主要的经济模式设计是当下的一种趋势。西安道教发展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加上政府的积极扶持,现在的发展趋势非常的好。文章就以西安道教圣地“八仙宫”为依托谈到了道教文化产业创意设计研究的方方面面,对西安道教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思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商洛花鼓是商洛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在市场经济和转企改制背景下,演出市场遭遇冷落,地方剧团由于硬件设施和条件的简陋,演员结构欠合理及后备梯队的缺乏等因素都使戏剧发展受阻,面临生存危机。分析和研究其生存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对于地方戏剧的振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商洛地方戏剧 生存现状 发展举措 研究  商洛花鼓是商洛地方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商洛花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美学十分重视艺术形象的内在神韵表达,双林寺彩塑从塑造动态、体积结构到色彩绘制均体现了这一艺术观念的影响,其不仅雕塑造型准确,内容丰富,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元素塑造艺术形象,而且在吸收并继承的基础上具有自身的特色,使独特的“神韵”艺术观念在彩塑中表现得极其充分,为我们展现了彩塑艺术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 双林寺 彩塑 雕塑动态 神韵  彩塑作为我国古代极具特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陕西地方文化在陕西高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入学习为案例,提出地方文化课程体系构建是教学的基础,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地方文化视觉符号的提炼与设计训练的有效结合,以“地方”为主题的案例教学,共同使学生掌握了地方文化特征设计表现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设计教学 地方文化 导入 陕西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BY67)。  全球化时代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建党90年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高度概括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
期刊
[摘 要] 1953年,清华大学提出在全国高校设置“思想政治辅导员”,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举措得以全面推广。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工作者面临许多新的局面,造成了辅导员工作内外两方面的困境。近年来,诸多学者关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是突破辅导员工作困境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明确定位,构建辅导员队伍的共同愿景;为辅
期刊
[摘  要]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特点,分析铁路、公路建设对试验与检测人才的需要,将企业岗位从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双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校内课程体系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顶岗实习与就业三方面深度结合的“双融共育三结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机制  课题项目: 本文系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资助“十二五”规划课题《“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融合开发进行研究,阐述了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融合性开发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促进延安红色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的融合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色旅游 民俗体育 融合开发 探析    延安地处陕西北部,在历史上一向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是陕西省红色旅游的主要聚集
期刊
[摘 要] 高职教育重点在于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因而教学过程应该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力学》这门学科的改革思路。使学生在掌握一部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以学生本身为责任主体出发,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在自学过程中,加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过程,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在
期刊
【摘 要】从吴永刚、孙瑜到费穆,再到吴贻弓、水华等的诗化电影,是贯穿中国电影百年的另一个系列和传统。今天我们从世界电影发展史的视角去看待影戏传统之外的中国诗化电影脉络,也看到中国传统的强大力量对电影舶来品的民族化融合过程。本文我们仅从电影艺术本身的几个鲜明艺术特点,截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以早期诗化电影经典《小城之春》到20世纪80年代霍建起的《暖》为例来说明。   【关键词】诗化电影 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