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ig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邵雍提出的以物观物,其实与庄子的以道观物别无二致,二者皆是在对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排除自身对于该事物的情感认知,不掺杂任何感性因素,全然将该事物的本然状态展现在人们眼前。邵雍告诫人们应该以此种心态来应接万物,跳出感情的樊篱,这样就会做出最理性的判断,不被万物所累,物物而不物于物。
  所谓以物观物,就是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不要将自己的好恶掺杂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之中,不要有任何基于“我”的情感、要求、意见掺杂其中。一个事物引起“我”的喜悦或悲哀,并不是因为它与“我”预设的要求有满足或不满足的关系,而是它本来就会在一切人引起同样的感情反映。如果在社会生活的体验之中有一个强烈的从自我出发的意识,以这样的心态去与物打交道就叫做“任我”,其情感的发生就不能做到“中节”,对于事物的了解就会昏蔽而不明。只要排除了“我”来观物。那么不仅“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又能“物物”,不我物,则能物物。“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皆中节者也。”邵雍在观物之时要求人们做到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物理窥开后,人情照破时”。只有破除人的情感,才有可能明察事物之理。“尽物之性,去己之情”,去掉了己之情才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又叫顺理,“性之在物之谓理”,所以,有我则会失理,因此他又说:“物理之学,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易入于术也。”可见,邵雍的“以物观物”核心的要求就是“无我”。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则明,情偏而暗。”这里提出两种观物方法,分别是以“性”为基础的“以物观物”和以“情”为基础的“以我观物”,前者公而明,后者偏而暗,邵雍认为前者才是合适的观法。邵雍的“性”是事物本身所给予的,即“因物则性”,故任顺物性就没有偏私,就“不为阴阳所摄”,从而使物澄澈地涌现出来,这就是他说的“性公而明”。相对于“性”,“情”则是“偏而暗”的,故“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这就是说,从主体自我出发来认识事物,就会被“偏而暗”的“情”所遮蔽,从而不能领会到本真的物性。而对于观物,邵雍是这么解释的,“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是说,观物并不是对外物的感性直观,并不谋求感性地反映外物。所以这种观不是用目去观,而是用心去观。这种用心观物,实际上是观察事物之理。所谓“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感性只能把握事物的外部形状变化。只有以一定的精神境界,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因为以心观之。常常加入了个人的感情因素,就有喜好或厌恶,就有利害的权衡,就挟带有主观意志,观察就有违客观真实性。邵雍说:“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镜子能够显现万物的形状而毫不隐蔽,水不仅能像镜子一样显现万物。而且盛在任何事物中就会变成与被盛物同样的形状。水虽然能使自己与万物之形一致。但不能使自己顺应万物的本性,而圣人则能做到这一点。圣人之所以能统御万物就在于他具有“反观”的能力,“反观”就是“以物观物”而非“以我观物”,就是主体自我的隐退。这样,“无我”就成为“以物观物”的内在规定。这里的“无我”不是指主体自我的不存在。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主体自我的退隐所达到的境界。此时自我与物是完全冥合的。圣人不以我观物,而以物观物,就能够“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这里提出“反观”非常重要。不是站在我的立场上观物。而是站在物的立场上观物,才能达到“写彼之理,罗彼之性”,才能达到“无我于其间”的物我一体,融于自然的境界,达到那种“非有心安排”的客观认知的深度。因圣人能反观,所以圣人“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
  看来,所谓“无我”就是要“因物”,即顺应事物,“以物观物”与程颢所说的“情顺万物而无情”、“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是完全一致的。程颢认为,有了这样的境界去与物打交道。就有了“大乐”,邵雍则更认为“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这个“乐”不是指感官的快乐,而是由于“无我”所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邵雍的以物观物说,主要目的在于倡导一种无我的生活态度与境界,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认知的功能。借用王国维的一句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样,“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就澄澈无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参考文献:
  [1]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2]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3]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
其他文献
摘要:《龙文鞭影》是我国享有盛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本文通过对《龙文鞭影》内容的阐述,重点探讨了它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价值,以期望为今天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龙文鞭影 道德教育 借鉴  一、关于《龙文鞭影》  (一)《龙文鞭影》内容简介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
期刊
摘要:社区居委会目前存在工作执行力下降,群众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群众反应得不到回应,相关政策的推出不能及时公告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基层社区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各居委会工作执行力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为改善社区工作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桂林象山区 社区委员会 执行力  社区居民委会是我国政府下设基层部门,它作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居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观摩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口语课堂上师生互动模式中提问环节的进行情况,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并浅析教学中提问的合理性,进而提出一些建议,以求完善课堂提问环节,使课堂互动更加完善。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堂 提问 案例分析  【主题描述】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主要模式是发起—回答—反馈。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特点。而在以学生
期刊
摘要:《幼学琼林》是明、清两代盛行全国各地的蒙学教材。其编排方式新颖,卷类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多彩,堪称蒙学教材中的“小百科”全书,兼有“成语小词典”之称。其采用两两相对的骈句式韵语,富有节奏美,吸引读者的情趣,陶冶读者的情操。本文通过对《幼学琼林》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来揭示其对现代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幼学琼林》 现代教育价值 研究  一、蒙学教材概述  蒙学教材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
期刊
摘要:“对话教学”是当今课改的热点和亮点,它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而“师生对话”贯穿始终,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良好的师生对话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名师 实录 阅读 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的语言交际,而包括“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
期刊
一、从定位与价值中感悟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施蛰存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改》中也提到“语文教育就是多读多写”。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养成一种语文素养。那素养是什么?素养是一种内涵,是人内在的气质,古语说“腹有诗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英语教育专家Rod Ellis一份评估语言课堂教学材料的量表。教学材料评估有事前评估和回顾评估,本文重点在后者。首先说明回顾评估的类别,再介绍回顾评估中微观实证评估的对象和操作步骤,最后对评估量表作简要评论。  关键词:语言教学材料 回顾评估 微观实证评估  一、引言  语言教学材料常见的有教材,也有教师或学生自己设计的材料。评估是检验材料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教师和学生以后的
期刊
摘要:构建多媒体下中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从目标、内容、过程、艺术等各方面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运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它们是:务实性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原则、技术与内容有机结合原则、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原则和多媒体课件适度运用原则。  关键词:学生 心理学 多媒体 务实 发展 艺术 结合 适
期刊
在我从事初中化学的多年时间里,很多同学反馈的信息说化学学起来很难,我感到非常奇怪。难吗?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是不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儿学科认识有误?在现实生活中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是不是这句话误导了学生,学生们把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认为特征相似,学生们采用的学习方法也相似。如果是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可能会走一些弯路。  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内容与历史、地理有
期刊
一、计算题  计算题有多种形式的计算题,对于不同的题型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1、 常规法——(起、变、平三步法)  此方法适用于常规的简单的题型,只需要根据题上提供的具体数据构建起相每一步的量,有的量列出,没有的量设成未知数,然后再根据题上提供的信息带入相应的公式即可解决。如:  例1:已知在一定条件下,把amolX和bmolY(g)充入一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X(g) +2Y(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