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留点“空白”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目主持人 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为什么最后会气愤,不仅没有捐钱,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犯过如牧师一样的错误呢?当你的孩子无意或者有意犯下一个令你气愤的错误,你是不是批判了一次、两次之后,还觉得不够解恨,或者还是怀疑你的孩子是不是记住了你对他的批评、教育,为了确保他/她能够记住并且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你又不厌其烦、“不辞辛苦”、“苦口婆心”地为他讲解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或者干脆再批评几次,让他长长记性!好像只有这样,你才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想想,每次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孩子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对你的每一个批判、意见都虔诚地接受吗?
  其实,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他不是愤怒你不该批判他的错误,甚至在你前两次批判时他还曾下定决心以后好好表现,让你不再为他生气了!然而,当他发现你根本不相信他能记住你的批判,你对他根本不信任时,他会坚信你根本不是一个和他站在同一战线上,帮他改进错误的人,简直是一个十足的无法容忍任何错误的恶魔!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地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的说教,殊不知孩子已经“超”熟悉这些“名言警句”,即使认为父母的话“句句是道理”,但由于家长爱之心切,责之心苛,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造成孩子幼嫩的心灵难以承受,这同时也是广大青少年在受到父母不恰当的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所在。
  
  留点“空白”
  
  作为教师,同样应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案例:一位教师在考试讲评课上反复批评一个学生,并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该生的试卷撕烂了。该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用手中的钢笔戳向老师的脸,使这位老师的脸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合”,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教育要讲究“空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穷追不合”,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如此,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自愿接受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过犹不及
  
  对学生的批评应注意“度”,那么对学生的表扬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个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加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在这则故事中,虽然鱼汤是好东西,但如果给与的量过多,反而为喝汤者造成心理负担,以至于感到厌烦。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同样在教育中对学生的表扬也不能太“廉价”。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学生,上课总是调皮捣蛋,自己不认真听讲,还影响他人,因此各科老师上课总是批评他。时间长了,批评根本不管用,于是班主任想出一个新方法,让各科教师对他的批评改为表扬,发现他有任何的进步或者是“闪光点”,立刻大加赞扬。开始他很受感动,表现也大有改进,可是后来突然有一天,当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对他予以表扬时,他却大为恼火,说“我已经进步了,还不够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原来,听惯了批评的他,最初听到表扬时,觉得老师真的是看到了他的优点。后来当教师们不断重复地对他进行表扬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老师的表扬缺乏诚意,而且其中许多是有意拔高的。由此他便认为,这些教师只不过是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是让他注意这些方面,有明褒暗贬之意。因此,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无可忍,表现出了上述的极端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见,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认知超载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课堂上、或者在听讲座时,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你会认真地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三点,然而当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1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同样如果一节课教师让你学习十个单词,你可能还会认真地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
  此外,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一种想收拾书包,冲出教室的冲动!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现象,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状况一直被社会关注,并困扰着广大的语文教师。他们一直都在思考着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并尝试了很多办法,却很少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社会性上探究原因。其实细想起来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和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亦即语文教学不可偏废的两个侧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必须是“广纳百科、大气磅礴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  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  问题的症结在哪
很多时候,成功并不需要非得做大事情。你只要努力做好一点,哪怕只是提前1分钟,就可以走在别人前面,获得成功。  我有一位朋友,在深圳打工时,为一家快餐店送外卖。他每次给客户送快餐都遵守着一个原则——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提前1分钟送到,从来没有迟到过。  有一次,朋友骑摩托车去市区送餐,突然下起了暴雨,路面很多地方被积水淹没,可是他必须途经一段非常难走的路。眼看就不能按时送达了,他毅然决定以最快的速度打车
每日到后海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会津津乐道地听着车夫指指点点地说着:“这就是大翔凤胡同3号,著名女作家丁玲的故居,现在是民族文学杂志社所在地。”  我会幻想,丁玲先生在朝阳升起的时候,会不会散步于河边?当日落如金时分,会不会站在银锭桥上远眺西山之若隐若现?当小雨点点的时候,她会不会一个人面对河里的涟漪或者是游来游去的小鱼发呆?抑或她只是散步于这充满生活气息的河边,在构思巨著鸿篇? 
背宜常捶阳气旺  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出现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  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有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
能够被人等待,的确是一种幸福,一種莫大的幸福。等你,静静地等你,说明你在他的心目中始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人等,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上的被重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被认可。那种认可是不讲条件的,是发自肺腑的。  其实,人这一辈子,被等待的机会或时日并不多。很多人和事,不愿意等你,或不想等你。乘车或是坐飞机,到点了,驾驶员不会等你;竞争时代,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老板不会等你,同事不会等你,机遇更不
一日我蓬头散发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突然一种巨大的虚无感袭击了我:“我这好像成家庭主妇了啊。”  对于从前的我来说,家庭主妇是一个贬义词,它集中了女人最悲惨的境地:无财无业,等着老公的良心施舍。无才无貌,衣冠不整带孩子。无地位无追求,除了伺候婆婆就是煲韩剧。  我觉得我必须做点什么,来填满自己的闲置时间,改变家庭主妇的工作内容。  于是,我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3年里生了两个孩子。  研究生中期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阿维22岁,明雅19岁,一个念大四,一个念大二。  一天,阿維约明雅去体育中心看电影,两人像沙丁鱼一样,挤在狭窄的公交车里,等待女播音员毫无感情地报站。门缓缓打开了,一个中年男子下了车。阿维突然挤过人群,跳下车追逐中年男人:“抓小偷啊!快抓小偷!”站在明雅身旁的女子才反应过来:“我的手机不见了!”闹市里一阵喧嚣,有人帮忙,有人尖叫,还有人打电话报警。小偷很快就被抓住了。明雅却惊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造成阅读速度慢、认识较模糊、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充分发挥视听作用,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习内容在大小、动静、虚实、远近、快慢、局部与整体、外表与内里之间相互转化,加大教学密度,从而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