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封上的首枚探空火箭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jeffk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T-7M火箭模型,该火箭于1960年2月19日发射成功。1993年8月21日,为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由北京508所集邮协会发行专题纪念封一枚,留作永久记忆。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成功地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号送上了太空,令世界瞩目。而美国也于1958年1月31日,将一颗名为“探险者一号”的卫星送入太空。中国领导人再也坐不住了。想想看,有着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的中国,其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曾为推进世界文明进程作出过巨大贡献。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的国力日渐衰落,科技发展滞后。面对茫茫宇宙,中国,这条东方巨龙似乎该昂起头颅了。党中央十分重视太空技术,认为这是关乎国防和人民和平与安宁的头等大事。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要放卫星,火箭先行。为了保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是全封闭的,办公、设计、住宿和生活全在一座大楼内,有军人荷枪实弹地把守。领导还再三下令:通讯是严格管制的,一切对外的信件、通话内容都不能谈及工作,包括自己的家人。就是这样,还是有一年轻人因谈恋爱,在信中谈到了他的工作,吹了牛,被安全部门带走了。
  当时研制人员甚至还不知道“火箭”为何物。第一枚深空火箭负责人、国际宇航院院士杨南生就一边给大家上课,一边指导大家开展研究,“摸着石头过河”。有位新来的大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黑板上画了个想象中的“火箭”,还豪情满怀地写道“今天画在纸上,明天拿在手上,将来飞在天上!”人们为他的大胆设想而鼓掌。那个曾把心中的火箭画在黑板上的年轻人,也许不曾想到,50年后,我国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神舟飞船载人上天,终于圆了飞天的梦想!而眼下,在经历了摸爬滚打之后,这支年轻的研制队伍必须从幻想中的“上天”,逐步降落到脚踏实地的“大地”上来。
  根据火箭技术现状和国情,杨南生决定先从研制一个比T-7缩小10倍的模型T-7M火箭开始。要知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要成功研制T-7M,必须严、慎、细、实,一丝不苟。


  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电动手摇计算器进行计算。仅算一条弹道方程式的纸摞起来都要超过半人高,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用了近50天才算完;就地取材,将普通小电珠的玻璃敲碎,取出里面的灯丝,再裹上硝化棉制作成点火装置;而控制火箭头、体分离的定时机构则是从市场上用7元一只的小台钟经过改装,并通过各种环境试验研制而成;他们用自行车打气筒加注火箭推进剂,人拉肩扛矗立起简易发射场……1960年2月19日,一声令下,火箭呼啸着冲上天空,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
  T-7M首次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划时代意义。 1960年5月28日晚,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上海新技术展览室,兴奋地观看了T-7M模型火箭。
  讲解员汇报说:“T-7M是在没有苏联专家帮助、没有现成资料的条件下搞出来的。”
  毛主席指着火箭微笑道:“这家伙能飞多高?”
  “8公里!”讲解员回答。
  毛主席轻轻“哦”了一声,仿佛有点遗憾,但他很快便抿抿嘴,挥了挥手中的产品说明书说:“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我们就要这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
  而此时的杨南生副院长却紧张地呆在隔壁一间小屋里,按照提前的安排,随时准备解答首长们的技术提问,他当时并不知道是毛主席。可是,主席并没有提问技术问题。事后,杨南生和同事们有些遗憾,但主席对襁褓中的中国空间技术给予的莫大关怀,对他们都是极大的鼓舞。
其他文献
三院坚持在“创新驱动领跑飞航”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沿着“基本型、系列化”和“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型号发展思路,成功研制了多个系列产品,使飞航导弹家族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铸造起陆海空大安全网络。近年来,三院承担了多型武器装备预研、研制和生产任务,多种武器装备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巡航导弹等五型装备精彩亮相国庆60周年阅兵式,壮我国威!振我军威!  民用产业围绕电力电气、石油地质
期刊
几个世纪以前,航海大发现改变了世界;一个多世纪之前,对天空的征服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素有现代工业文明之花美誉的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4月17日,这个日子充满辉煌。65年前,1951年的这一天,当时的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随之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从飞机修理厂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航空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与世
期刊
2016年3月末,以胡问鸣为班长的中船重工新领导班子履职一周年。这一年,是中船重工发展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注定将载入史册。  新班子,新气象。新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内引外联蔚然成风,摸实情、出实招,广联络、深合作,激情进取,勤勉实干。胡问鸣董事长上任伊始就开始对成员单位进行系统深入考察调研,一年考察调研150多天,调研会见的广度、深度创历史之最,带来一心扑在工作上、夙夜在公新作风的同时,接地气、纳建
期刊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中国造船工业70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的摇篮”、“中国造船业的旗舰”。“十二五”期间,大船集团广大干部员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了大船集团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4%、2.6%,实现了稳中有进,为大船集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抡抓发展机遇军工生产取得重大成就  大船集团紧紧抓住海军战
期刊
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评选,集中展示了国防科技工业2016年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优秀成果,突出表现了国防科技工业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忠实履职、奉献国防,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时代风采。  (按公布名单排序)  李陟·导弹武器系统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  他的一生都在精确制导技术领域探求真谛。他身上,有防空人一脉相承的对事业的忠诚,也有着新一代继承者开拓、创新的思维.严谨,却不教条,淡泊名利,却不惧
期刊
2016重要领导變更
期刊
今年1月17日,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吳运铎同志诞辰100周年。姚远主编约我写篇专文,作为一名军工人,我欣然应允,就永远学习军工英雄吴运铎写了此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上小学时,就学习过有关吴运铎事迹的课文。上中学时,就看了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同学们决心向他学习,长大做一名共产党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五机部工作期间多次与时任二十院副院长的吴运铎同志相会,他的
期刊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国核工业创建60多年来,立足自主创新,坚持安全发展,谱写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篇章,当前,以高温气冷堆技术为代表的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核电“走出去”迎来了重要历史机遇。  我国核电“走出去”具有坚实基础和多重优势  当今世界,在核安全标准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出于最高核安全標准以
期刊
华龙号  由中核集团ACP1000和中广核集团ACPR1000+两种技术融合而咸,以中核集团“177组燃料组件堆芯”为主要技术特征,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型。  总设计师  邢继  时间  2015·5·7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2016·11·21  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穹顶总装,主体工程建设进入
期刊
军工企业在自身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鲜明特点的军工企业文化,如何让军工企业文化落地,是每个军工企业都应重视的问题。军工故事恰恰是军工企业文化成长的沃土。通过挖掘军工企业发展中的军工故事,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而生动地、真实地展现军工企业文化内涵,提升军工企业文化的内外传播和文化认同,促进军工企业文化落地。  军工故事军工史上不朽的丰碑  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就是军工故事不断演绎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