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的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并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研究资料?结果:云南地区流动人口的社会学属性比较特殊,由于其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艾滋病预防知识,且受边境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感染艾滋病的机率更高?结论:在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加大社会投入力度,做好艾滋病保护工作,阻止其在流动人口中扩散,提高人群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健康促进;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19-0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人数高达0.8-1.2亿?流动人口中以青壮年多见,由于其脱离家庭的束缚,务工地区也难以对其管理和教育,且大多处于性活跃年龄,因而发生性滥交及婚外性行为的概率增加,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也显著增加[1]?流动人口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已成为性病/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有某地区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占该地区HIV感染总人数的66.7%[2]?目前,艾滋病的预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对并保持我国的社会稳定?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地区发生艾滋病感染的人群居全国首位,这可能其居于边界,地理环境特殊有关,本文对人口流动性较大的云南地区开展了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调查,以期为该地区的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尽一份力量?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选取180例从各地外出到云南地区务工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已婚男女和未婚男女,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36.2±6.1)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定量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和随机或整体调查?定性调查的方式为组织云南4个市区(红河州?临沧市?德宏州及文山州)流动人口代表?流动人口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讨论及文件阅读等?其中定性调查的内容为流动人口的喜好?观念?态度?动机以及影响其管理的因素等,定量调查的内容为流动人口的社会学特征?生理卫生知识及生殖健康情况等[3]?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流动人口的流动性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促进了艾滋病的发生?虽然艾滋病的发生与人口流动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其会通过人群性接触进行扩散传播?流动性是流动人口的本质特点,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高达1.2亿,其中67%为农村打工者,他们之中并不能排除艾滋病高危人群,如果继续流动,会使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加快?同时,流动人口缺乏固定的住所(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租房(50.4%)和集体宿舍(34.3%)为主)与收入,因而发生不良行为及感染的风险增大?当患者患有性疾病时,会增加艾滋病的傳播速度,倘若不予以规范,艾滋病的发病率将呈大幅升高趋势?
2.2流动人口的寂寞感
本次研究中的人群主要以青壮年为主,由于其正处于性活跃年龄,且与家人分离,因而心理上会存在一定的焦虑及寂寞感,促使他们脱离道德束缚,发生不良性行为,从而增加艾滋病的感染机率,同时艾滋病具有易感性,会传播给性伴侣?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流动妇女常处于被动地位,对性伴侣的不良性行为缺乏认识,因而在未使用安全套时大大增加其易感性?
2.3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
本次调查结果中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均较低,其中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约占72.1%?文化水平低会使他们缺乏相应的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比如避孕?性病?艾滋病等?本研究中的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概念均处于听说阶段,对疾病的发病
作者简介:何成友(1968-06),男,大专学历,主管医师,主要从事性病?艾滋病?皮肤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原因?传播途径?特征?表现等知之甚少,主要的了解途径也仅为电视?书刊?宣传栏等,缺乏正规卫生部门的健康教育?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缺乏对艾滋病的认识,对艾滋病存在恐惧感,同时自身预防概念不足,从而成为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5]?
2.4流动人口的性观念转变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对性知识的观念发生转变?流动人口多来自农村,观念比较保守?信息较落后?生殖健康知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较淡薄,因此更易受到外界开放环境的影响,从而发生不良性行为[6]?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中有33%赞成婚前性行为,尤其是未婚男性,还有33%不清楚,认为婚前性行为是私事,别人无权干涉?性观念的转变使传统道德约束力日渐虚弱,增加了艾滋病的发病率?
2.5流动人口的生理行为
专家表明,安全套是阻止艾滋病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使用安全套避孕的人群约占10%,其他已婚流动人口通常采用宫内节育器或者输卵管结扎等,虽然具有较好的避孕效果,但不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感染?经过调查统计,发现有25%的人群主观认为避孕没有必要,其中一些年轻女性对安全套缺乏概念,并未用过[7]?安全套不仅可以有效避孕,同时也能阻止艾滋病传播,由于流动人口的知识水平较低,且存在侥幸心理,因而发生感染的机率增多?
3 对策建议
3.1加大投入力度
随着国家颁布一系列的防治艾滋病的法规,说明艾滋病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由于云南地区境内外流动人口较多,发生艾滋病的概率明显提高,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此地区的艾滋病防治投入,以减少高危人群的传染?通过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调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出艾滋病的现状?发病趋势规划图,从而尽量找出艾滋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并建立评价机制,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情况?
3.2加强宣传,促进安全套使用
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学研究和健康需求分析,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宣传,使其意识到健康生理行为的重要性,做好自我保健及防治工作,从而有效降低艾滋病的发病和蔓延?安全套能阻止HIV病毒感染,应倡导安全套在流动人口中的使用,减少艾滋病的发病机率?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应定期向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免费发放安全套,大力扩大其使用范围?
4 结语
流动人口由于缺乏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因而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导致其成为艾滋病感染与传播的高危人群?在实际的工作中,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倡导流动人口使用安全套,从而降低流动人口的感染机率?
参考文献
[1] 李孜,石淑华,马敬东.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现实需求[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3213-3215.
[2]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徐洁,刘惠.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02):158-160.
[3] 徐鹏,王文杰,陈曦,栾荣生,刘伟,林鹏,张巧利,曾刚,刘康迈,吕繁.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02:48-52.
[4] 王清.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151-155.
[5] 李春.流动人口预防和控制艾滋病问题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01:56-61.
[6] 宁艳,胡俊峰,吕繁.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04):258-260+277.
[7] 潘池梅,张学锋,吉渝南,吴汉奇,田小兵.社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339-3341.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健康促进;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19-02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人数高达0.8-1.2亿?流动人口中以青壮年多见,由于其脱离家庭的束缚,务工地区也难以对其管理和教育,且大多处于性活跃年龄,因而发生性滥交及婚外性行为的概率增加,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也显著增加[1]?流动人口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已成为性病/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有某地区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占该地区HIV感染总人数的66.7%[2]?目前,艾滋病的预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对并保持我国的社会稳定?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地区发生艾滋病感染的人群居全国首位,这可能其居于边界,地理环境特殊有关,本文对人口流动性较大的云南地区开展了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调查,以期为该地区的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尽一份力量?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选取180例从各地外出到云南地区务工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已婚男女和未婚男女,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36.2±6.1)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定量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和随机或整体调查?定性调查的方式为组织云南4个市区(红河州?临沧市?德宏州及文山州)流动人口代表?流动人口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讨论及文件阅读等?其中定性调查的内容为流动人口的喜好?观念?态度?动机以及影响其管理的因素等,定量调查的内容为流动人口的社会学特征?生理卫生知识及生殖健康情况等[3]?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流动人口的流动性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动,促进了艾滋病的发生?虽然艾滋病的发生与人口流动并不存在直接关系,但其会通过人群性接触进行扩散传播?流动性是流动人口的本质特点,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高达1.2亿,其中67%为农村打工者,他们之中并不能排除艾滋病高危人群,如果继续流动,会使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加快?同时,流动人口缺乏固定的住所(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主要以租房(50.4%)和集体宿舍(34.3%)为主)与收入,因而发生不良行为及感染的风险增大?当患者患有性疾病时,会增加艾滋病的傳播速度,倘若不予以规范,艾滋病的发病率将呈大幅升高趋势?
2.2流动人口的寂寞感
本次研究中的人群主要以青壮年为主,由于其正处于性活跃年龄,且与家人分离,因而心理上会存在一定的焦虑及寂寞感,促使他们脱离道德束缚,发生不良性行为,从而增加艾滋病的感染机率,同时艾滋病具有易感性,会传播给性伴侣?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流动妇女常处于被动地位,对性伴侣的不良性行为缺乏认识,因而在未使用安全套时大大增加其易感性?
2.3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
本次调查结果中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均较低,其中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约占72.1%?文化水平低会使他们缺乏相应的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比如避孕?性病?艾滋病等?本研究中的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概念均处于听说阶段,对疾病的发病
作者简介:何成友(1968-06),男,大专学历,主管医师,主要从事性病?艾滋病?皮肤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原因?传播途径?特征?表现等知之甚少,主要的了解途径也仅为电视?书刊?宣传栏等,缺乏正规卫生部门的健康教育?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缺乏对艾滋病的认识,对艾滋病存在恐惧感,同时自身预防概念不足,从而成为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5]?
2.4流动人口的性观念转变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对性知识的观念发生转变?流动人口多来自农村,观念比较保守?信息较落后?生殖健康知识与自我保护意识较淡薄,因此更易受到外界开放环境的影响,从而发生不良性行为[6]?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中有33%赞成婚前性行为,尤其是未婚男性,还有33%不清楚,认为婚前性行为是私事,别人无权干涉?性观念的转变使传统道德约束力日渐虚弱,增加了艾滋病的发病率?
2.5流动人口的生理行为
专家表明,安全套是阻止艾滋病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使用安全套避孕的人群约占10%,其他已婚流动人口通常采用宫内节育器或者输卵管结扎等,虽然具有较好的避孕效果,但不能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感染?经过调查统计,发现有25%的人群主观认为避孕没有必要,其中一些年轻女性对安全套缺乏概念,并未用过[7]?安全套不仅可以有效避孕,同时也能阻止艾滋病传播,由于流动人口的知识水平较低,且存在侥幸心理,因而发生感染的机率增多?
3 对策建议
3.1加大投入力度
随着国家颁布一系列的防治艾滋病的法规,说明艾滋病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由于云南地区境内外流动人口较多,发生艾滋病的概率明显提高,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此地区的艾滋病防治投入,以减少高危人群的传染?通过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调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做出艾滋病的现状?发病趋势规划图,从而尽量找出艾滋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并建立评价机制,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情况?
3.2加强宣传,促进安全套使用
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社会学研究和健康需求分析,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健康宣传,使其意识到健康生理行为的重要性,做好自我保健及防治工作,从而有效降低艾滋病的发病和蔓延?安全套能阻止HIV病毒感染,应倡导安全套在流动人口中的使用,减少艾滋病的发病机率?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应定期向管辖区域内流动人口免费发放安全套,大力扩大其使用范围?
4 结语
流动人口由于缺乏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因而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导致其成为艾滋病感染与传播的高危人群?在实际的工作中,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大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倡导流动人口使用安全套,从而降低流动人口的感染机率?
参考文献
[1] 李孜,石淑华,马敬东.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现实需求[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3213-3215.
[2] 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徐洁,刘惠.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02):158-160.
[3] 徐鹏,王文杰,陈曦,栾荣生,刘伟,林鹏,张巧利,曾刚,刘康迈,吕繁.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02:48-52.
[4] 王清.流动人口特征与艾滋病防治对策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151-155.
[5] 李春.流动人口预防和控制艾滋病问题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01:56-61.
[6] 宁艳,胡俊峰,吕繁.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干预工作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04):258-260+277.
[7] 潘池梅,张学锋,吉渝南,吴汉奇,田小兵.社区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339-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