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小学阶段是记忆最佳时期。所以《课标》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的领悟。"同时《课标》对每个学段的背诵数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个要求应该是下限要求,也就是说每个学段最低也应达到的背诵篇数。至于上限虽然没有提出具体要求,但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领会"多诵读"增加积累"之精神。尤其引导鼓励学生多背诵好言佳句,名家名篇对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绝不是坏事。可是,据笔者了解:虽然许多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有布置,有检查,有些还有奖惩。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课标》的"下限"要求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多诵读"。是何原因?从目前的课堂来看教师普遍缺乏对背诵的指导。许多公开教学,甚至有些评优课,只能听到学生滚瓜烂熟的背诵声,难以领悟到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背诵的。所以,影响学生背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 缺乏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一些背诵方法。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到和掌握一些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诵读""增加积累"。结合笔者平时教学实践例举一二:
一、 重点词句连接背诵法
有些词连接重点词易显。这些重点词就像文章句、段闪烁的明珠。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来统领全文(段),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学生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如引导学生背诵《桂林山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三段时,就抓住 第二段中的"静、清、绿"和"奇、秀、险"六个重点词来统领两段,学生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理顺条理背诵法
理顺条理应该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又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对于学生较容易感悟出条理的文章,采用这种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引导学生背诵《蚕姑娘》(苏教版二下)这课时,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让学生感悟出这篇课文时按蚕的生长过程这一顺序来写的。每个生长阶段为一个自然段。把能体现每个生长阶段特点的词按生长过程连成一条线进行背诵,学生把它背熟就容易多了。
三、文图转换背诵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课文插图与要背诵的内容构成紧密联系。一般说来,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读懂图意,再看看课文是怎样用文字描述图景的,再把文字在头脑中换成图景,又由图景换成文字。即"图-文-图-文"的顺序反复几次,就熟记于心 了。如引导学生背诵《第一场雪》(人教版六年级上)第四、五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懂图意,再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雪后景色的,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在脑中重构图景,在回想课文时怎样叙述图景的。
另一方面,把文字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构成图景并互相转换即"文-图-文"的转换顺序,也能取得较好的背诵效果。如引导学生背诵《长征》时,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联系平时看过的电视、电影,在读过的故事中,在长辈和同伴讲过的故事中……对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抢渡金沙江……等构成画面。再由这些画面回到课文内容这样背诵即快又牢。
四、表演演示背诵法
学生总是乐意扮演角色,展示自己。不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演,高年级的学生 ,更是如此。通过表演,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而且对背诵课文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背诵内容,采用此法效果颇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同时这种背诵方法对激励学生的背诵起着积极作用。如引导学生背诵《两小儿辨日》(人教版六年级)这课时,首先,师生之间互换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样一边表演,一边背诵,学生热情高涨,气氛活跃。背诵内容,虽然是学生刚接触的文言文,但花较短的时间也能熟练背诵了。
五、电教辅助背诵法
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电教手段对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些抽象,学生较难背诵的文章 ,使用电教辅助背诵,也能取得较好的背诵效果。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有图文并茂、声像、毕现、动感无限的优势,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度,凸显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引导学生背诵《鸟的天堂》(人教版六年级上)第七、八自然段时。文中描写的榕树之大,榕树之茂盛,很多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要背诵出来难度较大。如果把这两段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把榕树的特点展示给学生,教师一边播放课件,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回想课文内容,反复几次就能把课文背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
六、教师参与背诵法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要想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对背诵的文本记于心。尤其对那些背诵难度较大的,老师更应该以身试行,熟练背诵。这样,教师在指导背诵时不仅能得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当然,背诵方法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一篇文章的背诵,也不是只能选择某种背诵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和灵活选取符合学生自己需要的背诵方法。这样就能提高背诵效率,让学生尽可能"多诵读""多积累"。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到和掌握一些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让学生尽可能地"多诵读""增加积累"。结合笔者平时教学实践例举一二:
一、 重点词句连接背诵法
有些词连接重点词易显。这些重点词就像文章句、段闪烁的明珠。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来统领全文(段),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学生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如引导学生背诵《桂林山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三段时,就抓住 第二段中的"静、清、绿"和"奇、秀、险"六个重点词来统领两段,学生背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理顺条理背诵法
理顺条理应该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又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对于学生较容易感悟出条理的文章,采用这种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引导学生背诵《蚕姑娘》(苏教版二下)这课时,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让学生感悟出这篇课文时按蚕的生长过程这一顺序来写的。每个生长阶段为一个自然段。把能体现每个生长阶段特点的词按生长过程连成一条线进行背诵,学生把它背熟就容易多了。
三、文图转换背诵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利用插图来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一方面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课文插图与要背诵的内容构成紧密联系。一般说来,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读懂图意,再看看课文是怎样用文字描述图景的,再把文字在头脑中换成图景,又由图景换成文字。即"图-文-图-文"的顺序反复几次,就熟记于心 了。如引导学生背诵《第一场雪》(人教版六年级上)第四、五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看懂图意,再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雪后景色的,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在脑中重构图景,在回想课文时怎样叙述图景的。
另一方面,把文字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构成图景并互相转换即"文-图-文"的转换顺序,也能取得较好的背诵效果。如引导学生背诵《长征》时,先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联系平时看过的电视、电影,在读过的故事中,在长辈和同伴讲过的故事中……对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抢渡金沙江……等构成画面。再由这些画面回到课文内容这样背诵即快又牢。
四、表演演示背诵法
学生总是乐意扮演角色,展示自己。不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演,高年级的学生 ,更是如此。通过表演,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而且对背诵课文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背诵内容,采用此法效果颇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的"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同时这种背诵方法对激励学生的背诵起着积极作用。如引导学生背诵《两小儿辨日》(人教版六年级)这课时,首先,师生之间互换角色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样一边表演,一边背诵,学生热情高涨,气氛活跃。背诵内容,虽然是学生刚接触的文言文,但花较短的时间也能熟练背诵了。
五、电教辅助背诵法
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电教手段对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些抽象,学生较难背诵的文章 ,使用电教辅助背诵,也能取得较好的背诵效果。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中有图文并茂、声像、毕现、动感无限的优势,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度,凸显教学的重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如:引导学生背诵《鸟的天堂》(人教版六年级上)第七、八自然段时。文中描写的榕树之大,榕树之茂盛,很多学生对此较为陌生,要背诵出来难度较大。如果把这两段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把榕树的特点展示给学生,教师一边播放课件,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回想课文内容,反复几次就能把课文背出来。《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
六、教师参与背诵法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要想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对背诵的文本记于心。尤其对那些背诵难度较大的,老师更应该以身试行,熟练背诵。这样,教师在指导背诵时不仅能得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当然,背诵方法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一篇文章的背诵,也不是只能选择某种背诵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和灵活选取符合学生自己需要的背诵方法。这样就能提高背诵效率,让学生尽可能"多诵读""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