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是我国石漠化程度最深、等级最齐、面积最大以及危害最严重的省份,其中晴隆县石漠化为典型代表。石漠化使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长期制约,给全省,尤其是乡镇居民的生存、生活、生产带来极大的影响,严重阻滞了地区经济发展,使可持续发展之路步履维艰。因此,加强对晴隆县石漠化现状分析,针对性提出防治对策及综合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晴隆县;石漠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X17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4-12
前言
近年来,我国西南部较为典型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就是石漠化,石漠化使人生存空间缩减、挤迫,且易催生自然灾害,严重阻滞地区经济发展,甚至使地区走向衰败和消亡[1]。下文就贵州省晴隆县石漠化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以证加强综合防治的迫切性。
1.晴隆县石漠化现状分析
贵州地处东亚片区中心,集中分布着喀斯特地貌,而处在热带、亚热带的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面积大、发育强烈,为我国石漠化程度最深、等级最齐、面积最大以及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而晴隆县国土面积1327.3km?,据《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全境喀斯特区面积为817.42km?,占土地总面积的61.59%;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336km?,石漠化面积481.42km?,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5.31%、36.27%。境内石漠化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为240.27 km?、202.79km?,占石漠化总面积的49.91%、42.12%;重度石漠化面积较小,为38.36km?,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97%。此外,全省88个县( 市、区)中有78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2]。2008年,国家选取的综合治理石漠化试点县100个,仅贵州就占据了55个,由此可知该地区石漠化现象的严重程度以及国家对此的重视力度[3]。关于贵州石漠化现象,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专门、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防治模式,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晴隆模式、顶坛模式以及白碗窑模式,这些模式为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刘兴元等表示,可以采取岩溶山区草业开发和生态保护模式,包括河谷农区生产奶牛模式、中山农牧区生产肉牛模式、高山牧区生产绵羊山羊模式等,这些生产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漠化现象。肖时珍等以贵州晴隆县为研究对象,调查“十一五”期间的试点工作落实情况,并对治理石漠化过程中应用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表明晴隆县形成的生态畜牧业与石漠化草场建设结合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在整合资金、土地流转、整合产业“这一机制的推动下,有效突破了过去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局限,大大推动了防治进程,提高了防治效果,对全省及全国的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戴晓勇等通过调查贵州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现石漠化聚居民众为了保证生存和生产,追求经济效益,在石漠化土地针对性进行构树、木瓜、杜仲、乌桕、香椿、柏木、樱桃等用材树种和经济树种的种植,有效保留了石漠化治理模式中的传统性。尤其是柏木种植,在贵州大部分的石灰岩山地均可见,白云质沙石山上也较多。该种治理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利用的最大化,给予水土一定的保护,还切实提高了经济效益,该种治理经验值得借鉴。
2.晴隆县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晴隆县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实施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0年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对遏制我县石漠化程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工程实施的面积、范围有限,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遏制和削除我县石漠化状况,形势还很严峻[4]。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治理实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首先,应该保证石漠化地区劳务输出的稳定性,适当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而对于一些裸露的岩石面积大、生态区位重要、水资源缺乏、土壤生产力差且不合适人类居住的地区,应该适当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促进其生存、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石漠化地区主要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因而要控制石漠化发展,应有效降低土地遭受的人口压力,确保劳务输出的组织性、计划性。推行农村薪材代替能源建设,注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石漠化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例如太阳能建设,适度推行小型水电、薪炭林、节柴灶等能源建设,将石漠化地区对薪材依赖程度降低,进而修复岩溶地区的林草植被。
其次,恢复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时,应该注重考虑坡度这一因素。如若石漠化区域坡度较大,在植树造林时,要考虑到坡度在植被的减流减沙工作中的影响作用。有研究指出,如若区域坡度比较小(13°) ,坡耕地就比其他的林草植被的减沙减流作用更明显,因此可在坡度范围合适的区域发展种植业。坡度适当增加后,坡耕地会显著增加产流产沙量。当坡度上升到25°时,将会急剧增加坡耕地的产沙量,为坡面侵蚀产沙主要的源地。纪启芳表示,当增大坡耕地的坡度至25°以上时,应该推行彻底的退耕还林还草策略,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水保林或其他经济林。
最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何才华表明,贵州岩溶区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走经济发展和环境防治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刘兴元等指出,岩溶地区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应该有效结合社会效益、草业开发和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马红菊认为,要治理岩溶地区沙漠化,关键是落实土地资源保护工作,植树造林,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科学治理石漠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切实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太安.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李馨,熊康宁,龚进宏,陈永毕. 人工草地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J]. 草业学报,2011,06:279-286.
[3]方华. 贵州石漠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索[D].天津大学,2010.
[4]熊康宁,陈起伟. 基于生态综合治理的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讨论[J].中国岩溶,2010,29( 3) : 267 -273.
作者简介;杨尧(1975- )男,贵州晴隆人,大专学历,工程师,工作方向:退耕还林。
【关键词】晴隆县;石漠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X17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4-12
前言
近年来,我国西南部较为典型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就是石漠化,石漠化使人生存空间缩减、挤迫,且易催生自然灾害,严重阻滞地区经济发展,甚至使地区走向衰败和消亡[1]。下文就贵州省晴隆县石漠化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以证加强综合防治的迫切性。
1.晴隆县石漠化现状分析
贵州地处东亚片区中心,集中分布着喀斯特地貌,而处在热带、亚热带的喀斯特地貌所占比例最高、面积大、发育强烈,为我国石漠化程度最深、等级最齐、面积最大以及危害最严重的省份。而晴隆县国土面积1327.3km?,据《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全境喀斯特区面积为817.42km?,占土地总面积的61.59%;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336km?,石漠化面积481.42km?,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25.31%、36.27%。境内石漠化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为240.27 km?、202.79km?,占石漠化总面积的49.91%、42.12%;重度石漠化面积较小,为38.36km?,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97%。此外,全省88个县( 市、区)中有78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2]。2008年,国家选取的综合治理石漠化试点县100个,仅贵州就占据了55个,由此可知该地区石漠化现象的严重程度以及国家对此的重视力度[3]。关于贵州石漠化现象,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专门、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防治模式,其中较为突出的要数晴隆模式、顶坛模式以及白碗窑模式,这些模式为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刘兴元等表示,可以采取岩溶山区草业开发和生态保护模式,包括河谷农区生产奶牛模式、中山农牧区生产肉牛模式、高山牧区生产绵羊山羊模式等,这些生产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石漠化现象。肖时珍等以贵州晴隆县为研究对象,调查“十一五”期间的试点工作落实情况,并对治理石漠化过程中应用的模式和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表明晴隆县形成的生态畜牧业与石漠化草场建设结合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在整合资金、土地流转、整合产业“这一机制的推动下,有效突破了过去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局限,大大推动了防治进程,提高了防治效果,对全省及全国的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戴晓勇等通过调查贵州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现石漠化聚居民众为了保证生存和生产,追求经济效益,在石漠化土地针对性进行构树、木瓜、杜仲、乌桕、香椿、柏木、樱桃等用材树种和经济树种的种植,有效保留了石漠化治理模式中的传统性。尤其是柏木种植,在贵州大部分的石灰岩山地均可见,白云质沙石山上也较多。该种治理模式不仅实现了土地利用的最大化,给予水土一定的保护,还切实提高了经济效益,该种治理经验值得借鉴。
2.晴隆县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晴隆县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实施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2010年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对遏制我县石漠化程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工程实施的面积、范围有限,不能从根本上很好地遏制和削除我县石漠化状况,形势还很严峻[4]。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治理实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首先,应该保证石漠化地区劳务输出的稳定性,适当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而对于一些裸露的岩石面积大、生态区位重要、水资源缺乏、土壤生产力差且不合适人类居住的地区,应该适当进行易地扶贫搬迁,促进其生存、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石漠化地区主要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因而要控制石漠化发展,应有效降低土地遭受的人口压力,确保劳务输出的组织性、计划性。推行农村薪材代替能源建设,注重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石漠化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例如太阳能建设,适度推行小型水电、薪炭林、节柴灶等能源建设,将石漠化地区对薪材依赖程度降低,进而修复岩溶地区的林草植被。
其次,恢复石漠化区域的植被时,应该注重考虑坡度这一因素。如若石漠化区域坡度较大,在植树造林时,要考虑到坡度在植被的减流减沙工作中的影响作用。有研究指出,如若区域坡度比较小(13°) ,坡耕地就比其他的林草植被的减沙减流作用更明显,因此可在坡度范围合适的区域发展种植业。坡度适当增加后,坡耕地会显著增加产流产沙量。当坡度上升到25°时,将会急剧增加坡耕地的产沙量,为坡面侵蚀产沙主要的源地。纪启芳表示,当增大坡耕地的坡度至25°以上时,应该推行彻底的退耕还林还草策略,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水保林或其他经济林。
最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何才华表明,贵州岩溶区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坚持走经济发展和环境防治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刘兴元等指出,岩溶地区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应该有效结合社会效益、草业开发和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模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马红菊认为,要治理岩溶地区沙漠化,关键是落实土地资源保护工作,植树造林,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科学治理石漠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切实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太安. 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李馨,熊康宁,龚进宏,陈永毕. 人工草地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作用及其研究现状[J]. 草业学报,2011,06:279-286.
[3]方华. 贵州石漠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探索[D].天津大学,2010.
[4]熊康宁,陈起伟. 基于生态综合治理的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讨论[J].中国岩溶,2010,29( 3) : 267 -273.
作者简介;杨尧(1975- )男,贵州晴隆人,大专学历,工程师,工作方向:退耕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