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逻辑与人

来源 :人事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人才理论研究,加强人才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发展理论。2011年底,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人才学由三级学科提升为二级学科。这些都为人才学的新发展和建设人才科学体系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本文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视角,指出人才学正在发展成为当代的“当采学科”,应紧抓“当采”的时机,深化和完善人才科学体系。
  一、科学发展内在逻辑性的概述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以概念、定义、原理、定律、公式等逻辑形式反映客观存在。其一经形成科学结构体系,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这种发展规律表现为科学发现的内在逻辑性,这在自然科学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一个历史时期,自然科学重大成果有明显的“富集”倾向,即集中在一个物质层次和一种运动级别之中。这种“富集”倾向总是沿着下列方向进行着:由宏观物质层次向微观物质层次转移;由结合能低的运动级别向结合能高的运动级别转移。两者的合成方向,则是一个对角线方向,就是科学史上科学发现的“当采方向”。
  如果把物质层次比喻为矿床,那么科学发展的过程十分类似于采掘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重大成果“富集”的学科则称为“当采学科”。科学发现的逻辑次序性,就具体表现在当采学科的转移上。请看自然科学史上的当采学科下列的转移:
  1540-1710年,当采学科是力学,处于宏观层次与机械运动的交叉处;
  1630-1730年,当采学科是热学,处于分子层次与热运动的交叉处;
  1780-1900年,当采学科是化学,处于原子分子层次与化学运动的交叉处;
  1810-1920年,当采学科是电磁学,处于原子电子层次和电磁运动的交叉处;
  20世纪20年代开始,核物理(包括基本粒子物理)进入了当采学科的行列。
  自然科学发展是如此,社会科学发展也是如此。所谓“当采学科”就是“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交叉点上的学科。科学突破点往往就发生在这交叉点上。作为当采学科,是科研成果累累的学科,或者是只要在该领域部署力量,加大投入,就可以获得重大科学成果的学科。
  二、人才学科正发展成为当代的当采学科
  (一)从社会需要视角分析
  从国际层面来看,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其中,人才竞争又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事实充分证明,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在人才开发上领先一步,那个国家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和主动。人才和人才问题的研究、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头等大事。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需要宏大的优质的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加以支撑。为此,党和国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可见,当今时代,党和国家把人才问题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二)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分析
  人的科学的发展,支撑人才学发展成为当采学科。人学研究,已成为哲学界研究的主题和重心,正在形成“人学”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为人才学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人体科学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攻关的聚集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始,国际学术界围绕人体自身,从不同学科视角开展研究,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如,遗传基因研究、脑科学研究、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研究等。这些研究成就,为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和提供了科学营养。
  相关学科的发展,托起人才学发展成为当采学科。创造性是人才学主轴,其贯穿于人才学理论体系,人才概念的界定、人才价值的衡量、人才成长和发展、人才开发的着力点,均离不开创造性。创造学是研究人的创造性和创造活动规律的学科,是人才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创造学的创立和发展,其有力地促进人才学的发展。人才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研究人才社会环境是人才学的重要内容。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人才学的理论基础。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必将能有力支撑人才学的发展。人才开发研究是人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人才学的发展。
  人才学自身发展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新兴学科的人才学,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证明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不可战胜的本质特征。人才学的生命力,不在于有无权威学者扛大旗,也不在于有无权威领导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归根结底取决于它自身满足和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学科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人才学的生命力,还在于其自身有着很强的自生殖能力,即自我增殖能力。任何一门科学,只要形成知识结构体系,都有一定量的潜在智能吸收和释放,或者吸收别的理论体系的合理内核,或者向外推论产生新的理论。概言之,就有一种超出自身的异己力量。更何况,人才学由三级学科提升为二级学科后,大大拓展了自生殖能力的空间。原在《学科分类和代码》(国标)中作为三级学科只有一个代码空间,现作为二级学科拓展到100个代码空间,从代码8407200-8407299。
  综上所述,人才学正处于社会需要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正在发展或者说已发展成为当采学科。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79—2013年的35年中,我国人才学著作出版总量1784部,年均出版量为50.97部。其中,1979-2001年23年间,年均出版量只有25.87部。自2002年党和国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后,经前23年的积累,人才学科进入繁荣发展时期。2002-2013年的12年共出版人才学著作1192部,占35年出版总量的66.81%,年均出版量为99.33部。特别是2010年《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人才学著作出版呈现井喷式增加,2010-2013年就出版著作644部,年均出版量为161部。人才学著作出版的这种“当采现象”,有力地说明了人才学科正在发展或者说已发展成为“当采学科”。   三、深化和完善人才科学体系
  (一)人才科学体系的构成
  研究表明,人才科学体系由人才历史学、理论人才学、交叉人才学、专门人才学、外国人才研究等五部分构成。
  人才历史学,包括人才思想史、人才制度史、人才实践史、人才学科史等。
  理论人才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才论、人才学基础理论(人才学原理)、人才学应用理论、人才学研究方法等。
  交叉人才学,也称人才学交叉学科,包括人才哲学、人才经济学、人才社会学、人才法学、人才文化学、人才生态学、人才地理学、人才伦理学、人才美学、人才心理学、人才教育学、人才管理学、人才战略学、人才统计学等。
  专门人才学,根据不同视角,可划分为多类专门人才学。按研究不同范围人才现象分,可分为微观人才学(个体人才学)、中观人才学(群体人才学)、宏观人才学(社会人才学、区域人才学)。按研究不同领域人才现象分,可分为政治人才学、军事人才学、经济人才学、社会人才学、法学人才学、文化人才学、科技人才学、教育人才学、医药卫生人才学、艺术人才学、体育人才学等。按研究不同职业属性人才现象分,可分为党政人才学、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专业技术人才学、农村实用人才学、技能人才学、社会工作人才学等。按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人才现象分,可分为女性人才学、青年人才学、中年人才学、老年人才学等。
  外国人才研究,包括国别人才研究、跨国人才比较研究、全球人才研究等。
  (二)深化和完善人才科学体系的思路和举措
  30余年来,应该说不同成熟度的人才史学、交叉人才学、专门人才学逐渐形成,已初步形成以理论人才学为基础的人才科学体系。然而,形成的人才科学体系毕竟处于初级阶段,该体系内的诸构成成分——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基础性的主干分支学科需协调发展。更何况,在现代科学不断变革加速度发展的时代,当代人才实践活动愈加丰富的今天尤为如此。我们要抓住人才学发展成为当采学科的时机,完善人才科学体系。
  1.编制规划。利用全国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契机,党和政府人才主管部门制定人才学研究规划,并发动人才科研院所、高校人才研究机构、人才研究团体根据各自优势和特色制定人才学研究规划,形成人才学研究规划系统,以此来保障人才科学体系深化和完善。
  2.科研攻关。围绕人才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和应用研究的重点组织攻关。引导和组织校校协作、校所协作、校企协作等多种形式的“科研联合体”协同攻关,以及联合不同学科人员组成研究联盟合作攻关,突破人才和人才问题研究的难点和关键点,以科研项目带动人才科学体系的深化和完善。
  3.教学带动。以人才学研究生教学单位为基地,在开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系列专题讲座的教学过程中深化人才学研究,以完成教学任务带动人才科学体系的深化和完善。
  4.成果出版。这是人才学研究成果社会承认的主要形式,是人才科学体系深化和完善的客观标志。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可建立一体化机制,以利于人才学研究成果问世。2013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党建读物出版社合作,申报成功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这项工程有力地推进人才科学体系的深化和完善,对人才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5.“多力合一”推进。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投入等渠道引领人才学发展。高校、科研院所是人才学研究的基地和主力,通过科研和教学,推进人才学发展。专业社团是人才学研究的社会推动力。人才研究专业团体,集聚了一大批人才学研究专家学者,他们具有研究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有的为人才学创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专业团体可发挥组织、纽带、桥梁的作用,发动和组织专业团体的理事和会员参与研究,给项目、给经费、给条件、给研究自主权、为人才科学体系深化和完善贡献力量。
  总之,我们坚信,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国人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携手努力,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人才科学体系定能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为丰富世界人力资源的理论宝库贡献一份力量。
其他文献
“某矿一处隧道发生塌方,可能有伤亡,你们赶快去现场。”2011年夏天的一个深夜,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康舒发的手机骤然响起,他迅即起身出门,召集监察人员归队,趁着月色在进山的泥巴路上驾车飞奔60多公里,赶到事发现场,发现事故造成两人罹难,其中一人生前未参加工伤保险,其家人无法获得工伤待遇的相关赔偿,情绪激烈,聚集30多人停尸矿部,现场气氛紧张。康舒发赶紧安抚群众情绪,一边细心地释
期刊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千古绝句,成为桂林山水一张最漂亮的名片。能够将山与水荟萃在一起的最佳观赏处,当属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西岸的叠彩山。  叠彩山被开发成风景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年间。唐会昌五年,即公元843年,大名鼎鼎的诗人元稹的儿子元晦出任桂管观察使数年后,便在这座山上修道路,建亭阁,植桂树,并在崖壁上勒石数篇,以记述这段历史。  其中最著名的
期刊
本刊讯 考试安全重在细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考试院结合工作实际,多次与相关保密机构洽谈、研究,研发了“人事考试试卷保密箱”,从改进装放载体入手,切实提高了试卷运送的安全系数。  该试卷箱采用高科技材质,结实耐用,大小适中,时尚美观、便于搬运,每个箱子均有两个提手、两把锁头,保证了“试卷搬运、开启必须两人同在”的规定落到实处;一改过去“薄布装试卷,纸皮包运送”的试卷袋装运方法,保证了试卷的安全,加强
期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天津公布2015年度第二批C-NCAP测试车型的评价结果,7座家用车“宝骏730”凭借出色的表现以54.4分的成绩获得“五星级”评价,成为10万元以内首款达到“五星安全”的MPV车型,填补了广西汽车“五星安全”的空白,实现了广西汽车安全里程碑的突破。完成这项光荣使命的技术研发团队“领头羊”就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整车集成总监、特聘首席工程师、广西“五四”青年奖
期刊
众所周知,很多科学家、艺术家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而如今,却有一批专为技能人才建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广西的多家优质企业落地生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不仅让高技能领军人才的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更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活动场所,必将成为打造技能人才的“梦工厂”,为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高技能人才戴上“大师”的桂冠  “我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
期刊
眼睛是心灵之窗,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然而,有不少人因各种原因患上近视、弱视、斜视等视力障碍性疾病,给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为了使众多的视力疾患者得到有效诊疗,自治区人民医院于1998年12月成立广西视光中心,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首家省级视光疾病诊疗机构,也是广西唯一的省级视光疾病诊疗中心,年门诊量达 9万多人次,近视手术达7000多眼,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期刊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广西东兰县东兰镇江洞村返乡农民工韦明茂从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韦明茂16岁初中毕业后,只身到广东珠海,先打散工,后来进入一家电子厂,从普通工人、领班、组长,一直干到生产科长。正当韦明茂事业渐成时,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电子厂经营停顿。韦明茂回到家乡寻找就业机会。  2009年5月,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加大
期刊
人物简介:孙杰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教育部
期刊
说起橄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乡愁的回忆。橄榄,又名青果,是亚热带特产果树,原产中国南方,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区均有栽培。民谚云:“一颗橄榄两头尖,皮又脆来味又鲜,开头吃有点苦,慢慢方知回味甜。”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橄榄树是当地农村常见的树种,门前屋后,村口路旁,随处可见,在五皇山脉一带,更是与红椎林相伴而生,红椎菌与青橄榄并称农户家中两大宝。今天,记者为你讲述的这个创业故事的主人翁,正是
期刊
一、供求总体状况  空缺就业岗位需求人数307136人。与上季度相比,需求人员减少了27792人,环比减少8.30%;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人员减少了160630人,同比减少34.34%。  进入市场的求职人员252482人。与上季度相比,求职人员减少了5138人,环比减少1.99%;与去年同期相比,求职人员减少了88099人,同比减少了25.87%。  求人倍率(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即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