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事业单位的非营利项目是为社会公共服务,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其在核算上面一般采用预算会计,实施零基预算,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发放,并由国家财政来平衡单位预算。因此,在项目成本核算方面必然会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问题。本文从事业单位现行核算制度、核算分类、人员效率、利益分配四方面,对事业单位现行项目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作归纳总结,并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事业单位在应制定一套规范的成本核算体系及财务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项目成本核算;问题及建议
1 事业单位项目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实行零基预算与项目成本核算两者相矛盾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项目预算实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能克服我国长期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中的不足,不受既成事实的影响,一切都从合理性和可能性出发。然而,过去在高福利政策的长期支配下,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摊子铺得过大和入不敷出的问题,因此财政经费比较紧张。各级政府部门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不能按照项目单位预计的成本开支来核拨经费,他们将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及成本明细开支测算依据等资料来对项目申报金额进行审核,尽可能地核减项目经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但各个事业单位的行业性质千差万别,财政部门不可能对申报的所有项目都有深入的了解,在对项目金额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将资金准确分配到每一具体的支出明细中,对于项目申报单位来说,就会存在“以收定支”的现象。这样的话,就不能反映出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情况。
1.2 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缺陷1.2.1 成本核算内容不完整
企业进行项目核算,需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进行完全的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中,财政除了对财政拨款项目要求进行预决算以外,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项目没有强制要求核算,因此成本核算内容不完整,有的费用项目可能没有发生,而有些费用发生了又无法准确划分各项费用。
1.2.2 成本核算不严格
事业单位的项目成本核算没有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各个单位则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随意制定项目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由于各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项目成本核算的理解也不近相同。因而,进行项目成本核算的效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最终可能影响项目的实施。
1.2.3 核算基础不能满足核算的要求
目前,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区别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会计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于收入和费用按照货币资金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虽然能够适用预算管理考核支出数的需要,但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已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事业单位的有偿性经营项目,这类项目的成本核算和企业的很相似,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就不能体现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谁受益谁负担费用的原则,费用负担同受益情况不能很好的配合,因而不便于费用和成果进行比较、考核。
1.2.4 固定资产管理缺陷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基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用的基金,固定资产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同时规定,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1)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2)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虚增了盈余,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3)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1.3 人员效率低下,工作量与在岗人员数量不匹配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数一般由当地政府人事部门编办核定,用人单位在核定的编制数内招收录用用工人数,在实际需用职工与编制数额两者中间存在较大的调度空间。这种灵活空间的存在将人为地导致事业单位人员虚增,出现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与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量不相适应,从而造成人员经费的大大增加。从资金的使用效益出发,如果考虑到多数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养了一批“闲人”的实事,那就完全有必要精简人员。
1.4 利益分配不合理,未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按照经济规律,利益分配方式应该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事业单位与企业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表现,通过制定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目前财政为规范津补贴,对津补贴进行改革,要求不能随意发放,这样即使员工能创造很高的效益,也无法按照实际工作量全部兑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单位长远的发展。同时,在利益分配时往往忽视了那些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但仍然对单位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努力的员工。
2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2.1 体制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体制形式,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在事业单位管理方式上,政府及其事业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采取行政管理方式来管理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人员配置、活动经费、岗位设置、人事任免等,均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部分事业单位还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管理制度一般也套用行政单位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话,就导致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像企业那样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2 会计制度方面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自1998年以来就一直沿用至今。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对于既从事非营利性公共服务项目,又从事部分经营性服务项目的事业单位来说,不仅要受到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制约,经费收支核算要按照事业单位事业经费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同时由于事业单位还为社会提供经营性有偿服务,因此还要符合税务机关的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确认收入费用的制度选择上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权责发生制,一个是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按照货币资金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虽然能够适应预算管理考核支出数的需要,但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事业单位现行的核算方法不是才有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谁受益谁负担费用的原则,费用负担同受益情况不能很好配比,因而不便于费用同成果进行比较。
2.3 税收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服务项目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这部分资金是不受税务机关管理的。因此,很多单位故意将财政补助资金收支和经营性收支混淆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避税收。事业单位行业性质特殊,行业之间差异很大,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仅采取预、决算管理制度和审计部门的监管是无法杜绝这种现象的。事业单位这样的做法不仅违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规定,同时,也使财政补助经费收支和经营性收支不能明确的区分,也就失去了项目成本核算的意义。
3 合理性建议
构建一个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全过程成本核算体系,从各环节进一步规范成本核算,结合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确保项目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对所需各个过程进行成本核算管理的制度。
建立规范化的财务业绩指标评价体系。事业单位进行项目成本核算的目的,即以项目为单位,通过核算,评价项目的绩效,并根据相应的奖惩措施考核项目负责人以及项目组成员,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项目的质量。本文认为制定适当的奖惩措施,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选择适当的标准。确定各项具体业绩指标之后,再分别分配以不同的权重,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良枝.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思考[J].《四川会计》,1994.1
[2] 李玲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03.9
[3] 田军.谈事业单位成本控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2
[4] 谢璇.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探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事业单位 ;项目成本核算;问题及建议
1 事业单位项目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实行零基预算与项目成本核算两者相矛盾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确定,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项目预算实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能克服我国长期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中的不足,不受既成事实的影响,一切都从合理性和可能性出发。然而,过去在高福利政策的长期支配下,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摊子铺得过大和入不敷出的问题,因此财政经费比较紧张。各级政府部门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批的过程中,不能按照项目单位预计的成本开支来核拨经费,他们将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项目可行性报告以及成本明细开支测算依据等资料来对项目申报金额进行审核,尽可能地核减项目经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但各个事业单位的行业性质千差万别,财政部门不可能对申报的所有项目都有深入的了解,在对项目金额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将资金准确分配到每一具体的支出明细中,对于项目申报单位来说,就会存在“以收定支”的现象。这样的话,就不能反映出项目的实际成本支出情况。
1.2 成本核算制度存在缺陷1.2.1 成本核算内容不完整
企业进行项目核算,需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进行完全的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中,财政除了对财政拨款项目要求进行预决算以外,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项目没有强制要求核算,因此成本核算内容不完整,有的费用项目可能没有发生,而有些费用发生了又无法准确划分各项费用。
1.2.2 成本核算不严格
事业单位的项目成本核算没有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各个单位则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随意制定项目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由于各单位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项目成本核算的理解也不近相同。因而,进行项目成本核算的效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最终可能影响项目的实施。
1.2.3 核算基础不能满足核算的要求
目前,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区别是,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会计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于收入和费用按照货币资金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虽然能够适用预算管理考核支出数的需要,但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已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特别是对于事业单位的有偿性经营项目,这类项目的成本核算和企业的很相似,如果采用收付实现制,就不能体现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谁受益谁负担费用的原则,费用负担同受益情况不能很好的配合,因而不便于费用和成果进行比较、考核。
1.2.4 固定资产管理缺陷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了“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原值,“固定基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用的基金,固定资产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同时规定,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三个缺陷:(1)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的原值与净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差额越来越大,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反映固定基金,既虚增单位的净资产,又体现不出设备的现有生产能力。(2)成本不完整。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人为降低了与收入相应的成本支出,虚增了盈余,导致会计记录支出不真实、成本不完整。(3)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1.3 人员效率低下,工作量与在岗人员数量不匹配
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数一般由当地政府人事部门编办核定,用人单位在核定的编制数内招收录用用工人数,在实际需用职工与编制数额两者中间存在较大的调度空间。这种灵活空间的存在将人为地导致事业单位人员虚增,出现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与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量不相适应,从而造成人员经费的大大增加。从资金的使用效益出发,如果考虑到多数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养了一批“闲人”的实事,那就完全有必要精简人员。
1.4 利益分配不合理,未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按照经济规律,利益分配方式应该遵循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事业单位与企业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表现,通过制定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目前财政为规范津补贴,对津补贴进行改革,要求不能随意发放,这样即使员工能创造很高的效益,也无法按照实际工作量全部兑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单位长远的发展。同时,在利益分配时往往忽视了那些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但仍然对单位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努力的员工。
2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2.1 体制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体制形式,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在事业单位管理方式上,政府及其事业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主要采取行政管理方式来管理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人员配置、活动经费、岗位设置、人事任免等,均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部分事业单位还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管理制度一般也套用行政单位的管理制度。这样的话,就导致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像企业那样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2 会计制度方面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制度,自1998年以来就一直沿用至今。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对于既从事非营利性公共服务项目,又从事部分经营性服务项目的事业单位来说,不仅要受到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制约,经费收支核算要按照事业单位事业经费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同时由于事业单位还为社会提供经营性有偿服务,因此还要符合税务机关的制度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但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确认收入费用的制度选择上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权责发生制,一个是收付实现制。对收入和费用按照货币资金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虽然能够适应预算管理考核支出数的需要,但不能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事业单位现行的核算方法不是才有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谁受益谁负担费用的原则,费用负担同受益情况不能很好配比,因而不便于费用同成果进行比较。
2.3 税收方面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服务项目经费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这部分资金是不受税务机关管理的。因此,很多单位故意将财政补助资金收支和经营性收支混淆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逃避税收。事业单位行业性质特殊,行业之间差异很大,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仅采取预、决算管理制度和审计部门的监管是无法杜绝这种现象的。事业单位这样的做法不仅违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规定,同时,也使财政补助经费收支和经营性收支不能明确的区分,也就失去了项目成本核算的意义。
3 合理性建议
构建一个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全过程成本核算体系,从各环节进一步规范成本核算,结合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确保项目在批准的成本预算内尽可能好地完成对所需各个过程进行成本核算管理的制度。
建立规范化的财务业绩指标评价体系。事业单位进行项目成本核算的目的,即以项目为单位,通过核算,评价项目的绩效,并根据相应的奖惩措施考核项目负责人以及项目组成员,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提高项目的质量。本文认为制定适当的奖惩措施,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选择适当的标准。确定各项具体业绩指标之后,再分别分配以不同的权重,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良枝.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的思考[J].《四川会计》,1994.1
[2] 李玲铃.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03.9
[3] 田军.谈事业单位成本控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2
[4] 谢璇.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探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