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生命意韵——我的工笔花鸟画创作谈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ngfeng3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和影响,当代工笔花鸟画题材内容不断创新,画面形式语言和技法也日益丰富,呈现出无比繁荣的发展态势.尽管当代技术进步的影响不容置疑,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传统花鸟画技法与理念的传承,其中宋代院体花鸟画对生命意韵的追求更是无时无刻地滋润着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于非闇先生就曾提出“与古为徒”,对宋代花鸟画进行重新审视与学习.五代、两宋是我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两宋工笔花鸟画历经千年传承,经久不衰,至今依然绚烂多彩,是我国绘画史上最具时代特色的艺术范本.
其他文献
众多视觉文化和媒介文化学者阐述“图像战争”概念,但与之相反的“图像治愈”概念却无人论及.中性的图像可以被挪用来“发动战争”,同样也能够被征用来“治愈伤口”.因此,本文研究钟南山相关图像在疫情期间的大量生产和传播现象,追溯其门神传统,进而探究图像治愈的可能性、生成机制及运作逻辑.图像治愈通过隐喻和神化建立其内在意义,确立其价值;同时图像治愈经由图像的仪式传播进入公共空间,通过大量复制制造同一、激发情感、唤醒想象、生产及维系视觉共同体,最终个体在共同体的安全感中被抚慰和治愈.
方位词“之间”可以与少量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组合构成表短时义的“X之间”结构.在句法层面,“X之间”作为状语可出现在句首或句中,有时也可以出现在谓词性宾语的前面充当底层状语.从语义层面看,不管是修饰句子谓语还是谓词性宾语,它都要求后续的VP或小句需满足[+达成]的语义特征,即后续行为/事件从事态上来说应是已经实现了的,而不能是未然的.从语用方面看,“X之间”的使用可以凸显后续行为的突发性,同时也可以呈现出说话人/叙述者惊讶、意外的主观认识,此外,当“X之间”位于句首时还具有语篇关联的作用.
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是一部被评论家视为“以心灵吟唱历史,以史笔重构文化”的具有恢宏史诗气象的历史小说.其历史观念、表现方法、文化思辨、地域符码呈现、人物形象塑造、审美空间构建等,在当代历史小说写作中均具有标志性意义.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张居正这一典型的“楚狂”人物形象.《张居正》能够很好地调和“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功能,真正做到了“历史真实”与“小说想象”的有机结合.小说对权力文化进行了独到思考和深入探讨.小说中丰富背景知识的铺陈,杂学趣味的呈现,营造出浓淡相宜、疏密相间的美学空间.
别林斯基,俄国伟大的文学批评及文学批评理论家,他的批评实践与批评理论视角都以其独特的对“历史”与“审美”问题的把握而自成高格.其对“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独特理解,对“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清醒认识,对后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及理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观及历史、审美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互相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但却在实际观点上有许多颇为值得关注的相交点.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及文学批评的历史维度的同时,我们应进一步审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以期对文学批评的“历史维度”研究
当下的散文创作,已经不再满足于上个世纪以来文化散文的大命题、大追求,而是深入生活与历史的皱褶之处,带着时代个体的生命情怀,表达个体的人生感悟和生活思考.江子的散文或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绘制一个个乡土世界的生存图景,或将诗意的触角伸向历史钩沉,在现实与历史的开合中寻找红土地上的文化密码.
《鹅笼书生》是一篇颇有影响的六朝志怪小说,其故事奇幻诡谲,对明清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多.明清时期小说家、评点家对“鹅笼书生”的接受表现为:或是以《艳异编》《虞初志》为代表的小说选本对“鹅笼书生”的收录;或是将“鹅笼书生”所蕴含的奇幻的美学观念移植到小说批评中去;或是沿用“鹅笼书生”的想象模式、叙事结构、审美趣味来构建异境世界和异人形象,显示出明清小说家、评点家对“鹅笼书生”的接纳、认可和再创造.明清时期小说家、评点家之所以对“鹅笼书生”青睐有加,与他们对志怪小说价值的重新认识有关,也与他
卞和献玉故事是文学书写的经典案例,对此后世文人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进行了增补和演绎.自汉而唐宋,诗歌中对卞和献玉故事的运用与书写被再现于不同的题材中,为后世抒写“怀才不遇”题材提供了新维度.在古典诗歌中,对卞和献玉故事的典故运用具有多样性.该故事与屈原被逐、昭君出塞故事有“同质异构”之妙,但是在诗歌中的表现又有差异.卞和献玉故事既是文人“怀才不遇”文化的体现,又是“献宝”文化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出玉文化对古典诗词的浸润与影响.
鲍勃·迪伦的歌词中包含大量叙事类作品,这些叙事歌词多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呈现不同的声音和意识;部分歌词包含平行情节线索,双重故事情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展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关于梦境的歌词往往表现“梦幻讽刺”和“幻想游历”,具有明显的梅尼普体特征,揭露美国历史与现实的荒诞可笑.鲍勃·迪伦的叙事类歌词展现对话、复调和狂欢化等艺术特征,既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又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意蕴.
英国作家康拉德、毛姆和伯吉斯笔下的马来世界是一处“想象的地域”.被降级的女性化大海反映出父权制与殖民霸权的共谋,危险野蛮的热带丛林建构着该地域的负面他者形象,“如画”美的马来乡野强化着殖民者对帝国的文化认同,全景视角下的马来流域彰显了观看者的主导地位以及异域表征中的“认知暴力”.帝国凝视下的马来景观既与英国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相契合,又依赖该地域的自然地理特点,是帝国欲望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成为建构、传播和延续大英帝国文化霸权的工具和载体.
《理解诗歌》是新批评派的代表性著作,践行了文本细读的思路、方法和原则.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布鲁克斯和沃伦强调诗歌是一种“言说的方式”,就是强调诗人将“言说的内容”即来自外部世界、作者自我等信源的信息以语言为材料进行编码,其中重点分析了戏剧性情境、意象生成、语气、隐喻与象征等编码方式.而诗歌的“理解”,则是一个反向解码过程,同时也是生成性的深度“感受”过程.读者将来自诗歌文本、客观世界、自我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重新编码,并在动态的“理解”诗歌与“感受”世界的过程中形塑自我,从而动态同步开展“自我编码”.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