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轨迹呈倒U型曲线吗

来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源泉。运用30个中药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选取过去三年累计专利申请数据作为技术创新的替代指标研究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结果显示,技术创新数量对竞争优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类型,即专利的三种类型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不一致,表征科技含量的发明专利和表征市场导向的外观设计专利均具有正向作用,并具有倒U型特点,且市场导向性的技术创新更能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实用新型专利对竞争优势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技术创新;竞争优势;专利申请;倒U型曲线
  文章编号:2095-5960(2014)02-0091-06;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从成本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成为国内产业面临的迫切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产业技术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引进和伴随着国际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据统计,中国专利申请量从1985年的19万件增加到2012年的205.1万件,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0.57%上升到2012年的1.97%,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后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中国要进行技术创新,尤其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才能获得持续的产业竞争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1]如何度量技术创新水平成为研究技术创新问题的关键。
  创新经济学的鼻祖Schumpeter(1912)把创新划分为三个阶段:创造、创新和扩散。Solow(1957)的研究表明,人均GNP的增长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来自于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这促使学者们开始对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常用研究开发(R&D)来衡量技术创新,但R&D在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技术创新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R&D仅仅是技术创新的开始。第二,R&D是一个资金投入指标,在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时无法体现其他非资金因素。[2]因此,学者们开始转向对专利指标的研究。较之R&D,专利是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在数据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前者的数据较为及时和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创新的经济价值;后者可能存在未及时缴费而被取消和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性等问题。
  我国企业申请专利数量能否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专利中的三种类型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本文拟运用中药上市公司申请专利数据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研究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余下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对专利和竞争优势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第三部分,研究假说,解释数据的行业选择和对专利与竞争优势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第四部分,实证研究,运用面板数据对申请专利数据和竞争优势进行经验分析;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核心和关键,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进行了有益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一)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国内外研究
  1912年,Schumpeter提出创新理论,并在1939年和1942年出版的专著中对创新进行了丰富和完善,Coase(1937)和North(1971)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成为创新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竞争优势的概念是Chamberlain(1933)首次提出,后由Hofer&Schemed(1978)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此后,理论界先后出现了研究竞争优势的各种理论流派:定位学派、资源学派、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知识管理学派等。
  关于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通过产业间的融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演化(Rosenberg,1963;Schal,1985;Dosi,1988;Stieglita,2002);第二,技术创新可以通过形成暂时的技术知识垄断,促使竞争优势的形成(Posner,1961;Yuichiro&Paul,2005;Peilei,2006);第三,对具体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Jose&Rosario,2005;Peilei,2006)。郭斌(2002)的研究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特定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贡献者。[3]官建成、王瑛、马宁(2002)通过对中国213家制造业的研究发现,R&D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内在基础,两者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4]王庆喜、秦辉(2007)指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显著提高竞争优势,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远大于研发条件的促进作用。[5]
  (二)专利与竞争优势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于专利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成果都表现为:专利对企业绩效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Scherer(1965)的研究不但说明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的有效指标,而且运用1955—1960年的财务数据说明专利数量与销售额、利润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与利润率无关。[6]Comanor&Scherer(1969)运用横截面数据证明,较之专利授权数,专利申请数对销售额的正面促进作用更大。[7]Ernst(1995)对50家德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研究发现,专利水平高的企业具有较高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收入增长率。[8]Ernst(2001)的后续研究发现,专利对销售收入的促进作用具有时间滞后性。[9]Shane(1993)、Jaffe(1998)、Hall&Ziedonis(2001)、Zhang&Rogers(2009)的研究都有效证明了专利和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10]   国内学者对专利与竞争优势的研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具体行业的专利和竞争优势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多属于正相关关系。赵远亮等(2009)研究了医药上市公司,结果显示发明专利可以促进ROA的增长,化学和生物制药企业的外观设计与ROA呈正相关关系。[11]李柏洲、苏屹(2010)对大型企业的研究显示,发明专利可以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12]周煊、程立茹、王皓(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专利申请总数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但是专利类型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不统一。[13]徐欣、唐清泉(2012)运用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检验专利竞争优势理论和加速化陷阱理论,结果显示专利与盈余正相关,新增专利和存量专利对企业盈余存在不同的影响。[1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研究为这一领域奠定了较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但较之国外研究,国内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专利数据的可靠性。Hall&Ziedonis(2001)指出,专利数据的搜集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分支机构、兼并和更名等情况,确定专利的真实情况。[10]鉴于企业改制问题,中国企业的更名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在搜集数据时要进行具体的归属。第二,国内的现有研究多采用截面数据,数据样本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论的可信度。因此,本文拟对专利与竞争优势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中药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专利和竞争优势进行研究,探讨技术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三、研究假设
  Webber(2003)指出,专利研究适于限定在某一行业或相近行业进行,通过对制药、化学、石油等行业的专利制度与新产品开发关系的研究,发现专利倾向性最高的行业是制药行业,建立专利制度对保护制药企业的研发动力至关重要。[15]Kim&Marschke(2004)的研究发现,美国医药制造业的专利数量占全部专利数量的比重从1983年的6.6%上升到1992年的11.2%,专利制度在制药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1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专利竞争优势理论成为研究创新的热点问题,该理论是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理论的交叉。Arrow(1962)的研究指出,企业在进行开创性研究中可能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而且一旦创新活动的成果公布,其复制成本较低而且常常被其他企业免费使用。因此,基于创新知识的“公共产品”性质而产生了专利补偿理论。[17]Schumpeter(1990)的“创造性破坏”指出,当厂商研发出了新的技术或者更高的技术,那么研发厂商就可以取代原有厂商,成为垄断者。[18]作为技术创新活动的结晶,专利是赋予发明者在一定期限内合法垄断其发明创造产生的知识产权,能够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但专利的价值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Gayle(2001)指出,专利中有许多不重要的创新,不能真正代表创新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应。[19]朱雪忠、乔永忠、万小丽(2009)的研究也指出,中国专利质量参差不齐,专利质量有待提高。[20]按照中国知识产权局的相关规定,专利分为三种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表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技术含量最高,申请的周期和保护期最长,难度最大,属于高水平的技术创新项目。实用新型专利是技术水平较低和难度较小的发明创造。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难度最低,几乎不涉及技术含量,但是往往是基于市场竞争压力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可以充分体现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性。因此,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基本不需要经过实质性的审查,当然其获得保护的时间也较短,保护力度小。一旦企业获得关键的技术创新成果首先会申请发明专利。企业竞争优势的测量包括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前者往往用衡量企业绩效的客观指标进行测量;后者则通过对比来体现竞争优势。现有的研究多用财务指标进行测量,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A)、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等是常用的测量指标。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医药方面做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承诺,这使得医药制造业无法继续免费使用国外专利,纷纷开始进行自主研发,专利申请数开始迅速增加。2007年开始,中国制药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开始呈现平稳态势。因此,本文选择的研究样本为2007—2012年在上海和深圳两板块中的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板块和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共计69家上市公司。为了保证样本的有效性,按照下列标准进行筛选:剔除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剔除被PT、ST、*ST、SST和S*ST的上市公司;选择仅发行A股的公司。依据上述标准进行筛选,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最后的样本为30家中药上市公司。①①30家中药上市公司为:云南白药、片仔癀、沃华医药、东阿阿胶、精华制药、千金药业、中新药业、马应龙、独一味、金陵药业、天士力、九芝堂、同仁堂、太极集团、桂林三金、奇正藏药、羚锐制药、亚宝药业、康缘药业、康恩贝、江中药业、三精制药、武汉健民、紫鑫药业、益佰制药、紫光古汉、贵州百灵、佐力药业、太安堂、信邦制药。
  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司年报、和讯网等;专利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数据库》,为避免因企业更名等原因造成的数据缺失,在查询专利数据时结合企业年报进行查询,查询的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
  (二)模型的建立
  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提高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均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假说H2通过验证,H4未通过验证。可能存在的原因在于,我国中药市场仍处于垄断竞争阶段,市场竞争激烈,增加产品的差异性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以市场为导向的外观设计专利可以提高产品的差异性,增强其垄断性。回归结果进一步显示,外观设计专利对净资产收益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发明专利对净资产收益率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性比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更为重要。实用新型专利与净资产收益率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假说H3得到验证。在专利的二次项中,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二次项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的特点,这说明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快速增长在早期能迅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但增加到一定水平时,这种促进作用将下降。实用新型专利的二次项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不存在倒U型关系。总资产对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原因可能在于企业的规模不经济。模型(3)中的企业所有制类型对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在模型(2)和模型(4)中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思考
  本文基于30家中药上市公司2007—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专利数量、专利的三种类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对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技术创新数量能显著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数量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第二,技术创新类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较为复杂,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表征科技含量和市场导向,两者对竞争优势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为显著的倒U型关系;技术创新的市场含量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大于技术创新的科技含量;实用新型专利不能提高竞争优势,其二次项与竞争优势正相关。
  鉴于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申请专利大国,专利可能会存在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的“粗放式增长”。本文运用专利指标分析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关系,并提出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两点建议:
  第一,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在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和演化中发挥着重要的诱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掌握核心技术,带动新产品的诞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加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在专利申请上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应该从市场需求出发,确定最优专利产出水平,并通过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专利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丽英,杨云.公共产品供给、技术进步率与国家创新能力[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1):40-47.
  [2]唐根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1):30-34.
  [3]郭斌.企业异质性、技术因素与竞争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评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2):55-61.
  [4]官建成,王瑛,马宁.制造业企业R&D能力和竞争力关系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3):86-89.
  [5]王庆喜,秦辉.技术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S2):460-464.
  [6]Scher,F.M.1965.Firm Size, Market Structure, Opportunity, and the Output of Patented Inven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5(5):1097-1125.
  [7]Comanor,W.S.&Scherer,F.M.1969.Patent Statistics as a Measure of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77(3):392-298.
  [8]Ernst,H.1995.Patenting Strategies in the Germ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mpany Performance[J].Technovation,15:225-240.
  [9]Ernst,H.2001.Patent Applications and Subsequent Changes of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Analyses on the Firm Level[J].Research Policy,30(1):143-157.
  [10]Hall,B.H.&Ziedonis,R.H.2001.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 an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ing in the US Semiconductor Industry,1979-95[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32(1):101-128.
  [11]赵远亮,等.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9(7):175-182.
  [12]李柏洲,苏屹.发明专利与大型企业利润的相关性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23-127.
  [13]周煊,程立茹,王皓.技术创新水平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吗?——基于16年中国制药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8):166-179.
  [14]徐欣,唐清泉.专利竞争优势与加速化陷阱现象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专利与盈余关系的考察[J].科研管理,2012(6):83-91.
  [15]Webber,D.E.2003. Encouraging Pharmaceutical R&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 Associations,2.
  [16]Kim,J.&Marschke,G.2004.Accounting for the Recent Surge in US Patenting:Changes in R&D Expenditures, Patent Yield, and the High Tech Sector[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13(6):543-558.
  [17]Arrow,K.A.1962.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by-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9:155-173.
  [18]Schumpeter,J.1990.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M].Beijing, Published by Commercial Press.
  [19]Gayle.P G.2001.Market Concentration and Innovation: New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Schumpeterian Hypothesis[N].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20]朱雪忠,乔永忠,万小丽.基于维持时间的发明专利质量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74-175.
其他文献
摘要: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分析范式,对中国15家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构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份额提升对银行绩效的改善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而效率则对银行绩效无显著的影响。市场力量假说和效率结果假说都不适用于中国银行业。但是对15家银行进行分组分析时,发现8家股份值商业银行的绩效受到市场集中度和市场份额显著的积极影响
期刊
摘要:首先以A股上市公司2005—2012年各季度业绩预告消息属性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坏消息业绩预告存在集中公告现象。然后分行业选取样本,运用威布尔比例风险模型从归因理论视角对集中公告现象作出解释。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层披露坏消息业绩预告的时机选择受之前同行业发布坏消息业绩预告的公司数量影响,即近期同行业公司发布坏消息业绩预告数量越多,管理层越会迅速做出发布坏信息业绩预告的决策,从而形成坏消息业绩预告
期刊
摘 要: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劳动保护制度环境的发展,对员工参与公司利益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以2004—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它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员工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影响更大。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升了企业利益
期刊
摘要:   目前计算变量相关系数的方法需要设定滚动窗口,导致不能测算时点相关度,进而引发实证分析存在自相关、自由度减少等内在不足。在重新测度中美两国时点经济协动度基础上,利用SVAR模型分析1978—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和两国经济协动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从相互影响来看,二者存在相互明显的短期正向冲击,长期内冲击作用较弱;从影响程度来看,二者主要受自身水平影响的短期强正向冲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以辽宁省9市、126位农村创业者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村创业者正规信贷支持的影响,以及其中存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农村创业者在获取正规信贷支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农村男性创业者获得正规信贷支持的发生比是农村女性创业者的1.6倍;社会资本对于创业者获取正规信贷支持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于农村女性创业者的作用大于农村男性创业者;社会资本分量指标中“网络规模
期刊
摘 要:“入世”以来,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逐步由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向对外直接投资强国过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基于2010—2012年六个行业的产值比重、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占比、贸易总额占比、固定资产投资和研发投入比重等相关数据,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构建三元悖论指数(trilemma index)的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不重复Bootstrap的数值模拟、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了两方面的检验:一是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三元悖论在中国是否成立;二是三元悖论成立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三元悖论在三个政策目标的搭配下是成立的。在货币政策独立性所受影响方面,长期内,汇率制度弹性越大,资本账户开放程度越低,货币政策独立
期刊
摘要:DEA-Malmquist方法能在样本数量不大时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进行分解。然而中国各省份间要素禀赋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能满足其“所有经济体面对同一技术前沿”的假设。通过估算DEA-Malmquist方法与索洛余值方法的偏差发现,该方法适用于中国省份TFP的估计。利用省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对DEA-Malmquist方法估计的省份结果取几何平均,可以得到与传统
期刊
摘要:以2008—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关系,并从股权结构视角分析了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内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非效率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国有控股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减弱了这种治理效应。  关键词: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质量;非效率投资  文章编号:1003-6636(2013)01-00
期刊
摘要:基于现有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黑田法对其他相邻年份的直接消耗系矩阵进行序列外推,并以此为基础采用Hummels等(2001)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指标(VSS指标)计算我国总体及行业VSS值。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总出口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上升迅速,从1990年的11.13%上升到2010年的26.79%,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主要通过进口日韩及东盟中间投入品的增加实现;各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在样本期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