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十二封“信”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63hs63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刻,你身边有酒吗?如果有,那就好好坐下来,听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旭子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正在重庆。
  2015年,旭子在上海。江南烟雨勾人情丝,他的艺术家老师突发奇想,想要做一次横贯中国东西的“特殊”音乐采风——从上海到新疆阿勒泰,全程4300多公里,不带任何现代通信工具,随身带的仅有基本的录音和摄影设备。老师的原话是:“这是一次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的挑战。”


  旭子自是欣然随行,毕竟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艰难而又珍贵的挑战。他兴致勃勃地收拾行装,制订路线,直到进入火车站候车大厅,才想起要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可是手机已经被扔在上海的老师家了,他只好用公共电话拨通了妈妈的手机。
  我对旭子的父母一直知之甚少,只知道他爸爸是教育工作者,妈妈是医生,也许是父母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缘故,旭子一直处于放养状态,只要他不为非作歹,父母从不过多干涉。我几乎未见过他与父母联系,好像他从离家读书开始,就一个人自由惯了。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他才会回一次家。
  但这次毕竟不同寻常,可能会有大半年的时间与外界“失联”,他还是要提前和父母说一声。电话那一头的母亲和以往任何一次通话时一样平静,只是在旭子讲述的间歇插进几个淡淡的“嗯”,最后,她在旭子即将挂电话的时候才说:“你每到一个停留比较久的地方,可不可以给家里打一个电话?不用经常打来,想起来时,打一个就好。”
  旭子听得出母亲平静背后的担忧,他无法拒绝,点头说“好”。
  然后,他背上行囊出发。从上海,沿长江西行过荆楚大地到达重庆,然后一路向北,翻过秦岭,越过黄河,沿河西走廊踏上丝绸之路,经敦煌过玉门关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越过天山,进入准噶尔盆地,一直到阿尔泰山脚的边境城市阿勒泰。
  每到一座城市整顿休息时,旭子都会如约给母亲打电话。“妈,我到重庆了。”“妈,我在西安。”“到兰州了。”“在乌鲁木齐,刚下车。”“到阿勒泰了,快回家了。”……他给母亲打了十几个电话,有时兴奋,有时匆忙,有时疲惫,但母亲总是淡淡地“嗯”一声,随意地打听打听他的食宿,不动声色。
  这是故事的前半段,历时9个月的旅程,跨越中国近10个省市,老师和旭子用异乎寻常的毅力创造了一次奇迹。在这个奇迹面前,有关母亲的那部分记忆是那么渺小,几乎不存在。
  故事的后半段发生时,已经是2016年4月。因为一点小小的天灾,2016年的春节旭子没能回家,想着爸爸的生日正好在中秋,干脆就等到中秋节再回去好了。于是我们约了五一一起去重庆,谁知道我前脚刚刚订了票,这兔崽子后脚接了一个电话,转身跑了。
  来这个电话的不是别人,是旭子的爸爸。旭子的妈妈心脏病犯了,医院会诊后提出做搭桥手术,手术存在风险,要征求家属意见。签字笔放到旭子爸爸面前的时候,他忽然犹豫了,拿起又放下。他抬头对医生说:“你等我打一个电话,毕竟她做事不听我的,我得听听另外一个人怎么说。”
  作为与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他深知妻子的心一直系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他半分也夺不回来,还不能争、不能抢。因为这个人,是他们的儿子。
  旭子用最快的速度赶回武汉,陪妈妈做完了手术。住院观察的几天里,有一天,爸爸单位临时有事,要旭子回家替妈妈拿换洗的衣服。十几年从不进父母房间的他,笨拙地翻箱倒柜,却无意间发现了妈妈的秘密。
  旭子发现了12个快递包裹,分别寄往全国12个不同的城市。按照时间顺序一字排开,正好可以拼出他去年的路线图,收件地址和电话都是他无意间透露给母亲的酒店客栈,收件人无一不是他的名字。
  他坐在地上,一一拆开包裹。母亲寄出的内容形形色色,有腊肉干、抗生素,还有冲锋衣。那个上午,他守着一地乱七八糟的什物,努力回想早已被抛诸脑后的与母亲的电话内容。
  “妈,我到重庆了。没感冒,就是这边下雨了,我有点咳嗽,没事。”
  “妈,我在西安。这边的羊肉孜然味太重了,我吃不惯。”
  “我到兰州了……嗯,温差大,晚上特别冷。”
  ……
  他一边回忆,一边想象着母亲如何不动声色地从他嘴里套出住宿信息,然后戴着老花镜上网查询地址和联系方式。
  他兴致勃勃地和老师开启了一场文化的朝圣之旅,却不知道母亲追在他的身后,用9个月的时间写下12封漫长的“信”。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母亲的“信”太短,短到没有起承转合,短到没有写抬头落款,短到只剩下两个字,一笔一画地被写在收件人栏里。
  可惜旭子行色匆匆,来不及收到这绵长的情意。母亲的快递一件件被寄出,又被一件件退回。
  镇江,查无此人,退回。
  重庆,查无此人,退回。
  西安,电话错误,退回。
  兰州,查无此人,退回。
  ……
  他无法想象,母亲接到那一个个被退回的包裹时,该是怎样的心情——仿佛一颗心被全力地抛向他,却又被冷漠地轻轻送回。庆幸生活的安排,最终让他发现了这个秘密,让这个不懂事的大男孩,在这阳光晴朗的午后,守着12封沉甸甸的“信”,哭得不能自已。
  故事到这里告一段落,旭子在电话那一头沉默不语。他问我在想什么,我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尽量不让他听出我哭过。
  挂了旭子的电话,我抬起头,凝望着眼前的长江。山城依旧美得令人沉醉,但此刻我竟然失去了停留的心情。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重庆的火锅太辣了,辣得我脑袋疼!这儿天天下雨,一点儿都不好玩,我要回家,你给我包饺子,嗯,韭菜馅的……”
  我们总是在追逐一些东西,十五六岁时追逐爱情,于是写日记、寄情书,奋不顾身;十八九岁时追求自由,于是说走就走,勇往直前;我们耗尽前半生去追赶下一站的風景,所以总是看不到身后的那个人用尽后半生的时间,只为追逐一个你。
  沿途的美景虽然好,但是偶尔也请你回头,向身后的那个人挥挥手。
其他文献
苏珊·桑塔格说:“其实我不想写东西——我想握着别人的手直接沟通。”其实我也如此。只是别人的手大都不愿让我握,而更愿意握着手机。1923年冬,鲁迅将新出版的《中国小说史略》赠给新婚宴尔的章廷谦,并在扉页题词:“请你,从情人的拥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我所敬爱的一撮毛哥哥呀!”  北大路鲁山人认为:“料理最多也就是五个人品味。再说直接一点儿,就是我做,你吃——不是面对
期刊
明月年轻时的照片  在南锣鼓巷60号门牌下的“老伍酒吧”,我见到了酒吧的主人伍丹农先生,整洁的白衬衫搭配牛仔裤,休闲又不失风度。  老伍是位科学家,1951年出生在香港,17岁去英国求学,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院士、帝国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博士,主要研究航母上飞机垂直起落的问题;他还置房产、开酒吧、弹古琴,经历之丰富着实让人佩服。如今,他成为一名作家,而这一步走得绝非偶然,因为从15岁起,他就开始了情书
期刊
炒房是投资,天经地义,政府如果是硬性发文不让买卖,那肯定是违宪的。但在美国,大家都知道有两种东西不能炒——房子和粮食。美国政府认为,这两样是民生的基本保障,房子和粮食价格暴涨,就会造成社会动荡。  那么美国政府凭什么控制房价,限制炒作呢?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土地都在私人手里,美国政府并不卖地,所以就避免了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利益冲突,这样就方便了政府使用最为有效的房价调整手段——征税。你可以依照宪法
期刊
男人和女人究竟谁更坚强?面对如此疑问,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回答是男人。  其实这大错特错。准确地讲,更坚强的应该是女人,男人出乎意料地脆弱。  事实上,现在男女的平均寿命有七年的差距,男人比女人短命,早死。  认为男性坚强的最大理由,是男人外表看上去具有很夸张、很强势的瞬间爆发力。比如挥拳殴打、舞剑交锋,或是百米冲刺、提起重物等等,男人明显强悍。  但是要坚持不懈地做同一件事,即所谓耐力,男人就相当弱
期刊
如果人类灭绝,人类的痕迹多久才会消失?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其中用天然巨石建造的遗迹能保存很长时间,比如英国的巨石阵至少已经存在了4000年,现在依然可见,而埋在附近的纪念碑甚至更加古老。可是大多数现代建筑都没有那么结实,但它们留下的一些痕迹至少也可以保存1万年。此外,人为建造的一些巨大的工程遗址也可能留下人造的痕迹。比如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机场,是在被夷为平地的赤鱲角和填海扩充的地面上建起
期刊
等飞机、火车时,人们一般都会做些什么来消磨那段不长不短的时间呢?大多数人会选择玩手机,也有人会选择读书。当然,偶尔人们也会遇到一些尴尬的情况:手机快没电了,书也忘了带。这时候,就只能眼神空洞地坐在椅子上发呆。  为了拯救这类等车时觉得太无聊的乘客,法国的火车站里安装了“故事自动分发机”。操作方法简单得令人感动,你想要读几分钟的故事,就按下机器上对应的按钮:“1分钟”“3分钟”“5分钟”。然后,你要
期刊
我在某个小国的监狱里担任看守。由于我们这个国家把“人权”这类玩意儿根本不当回事,所以,为了消磨时间,看守们对囚犯动用酷刑是常有的事。  不过,说是酷刑,但那些充满血腥气息的用刑方式是被严禁的,因此,我们采用的手法相当温婉雅致。比如说,挖坑、填坑什么的。这种劳动虽然简单,干起来却相当吃力。首先,我们把囚犯带到运动场的某个角落,上午,讓他们不停地挖坑;然后,下午,再让他们把坑填上。  当然,无论是挖坑
期刊
1895年,植物学家约翰·麦德利·伍德在南非见到了一棵漂亮的树。它站在一片小森林的边缘,看起来就像一株棕榈:长达3米的叶子弯曲成优雅的弧形,远远望去就像浓密的伞形王冠。  伍德拔下树周围的几株吸芽,将其中一株寄到了伦敦。它被命名为伍德苏铁。它很可能是这个星球上的最后一棵伍德苏铁。  两亿多年前,苏铁曾经遍布世界,伴随了恐龙从诞生到衰亡的全部历史。苏铁的生长很缓慢,往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开花。但他
期刊
夏朝时期,有扈氏入侵,夏朝君主伯启迎战。伯启大败,手下将领要求再战。伯启却说:“不必战了!我的兵马數量在对手之上却输了,可见我的德行不如他。我应检讨,找出毛病!”夏禹时代之史虽多为传说,但这种遇事反求诸己的精神,对习惯于贬低别人、粉饰自己的今人来说,尤为可贵。
期刊
前几天,一个在某知名企业工作的熟人给我发邮件,说他忙里偷闲地看了看他们公司的内网,发现了一些怪事。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发布的有关公司最新业绩的公告,只引来8个人点“赞”,而关于6楼安了一台自动售货机的告示却获“赞”197个。  我觉得这种对比挺有意思,但一点儿都不感到奇怪。我早就发现职场人是多么不可救药地关注小事。一位做了多年主编的同事告诉我,她做过的最不受待见的事情——比炒人家鱿鱼更引得怨声载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