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说话没有去学习语言规律,说的话很讨人喜欢,这是生活中的事实。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学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形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对此,谈三方面的认识。
一、开放的阅读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为文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鲁迅先生也说:“文章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无心得或方法的。”多读,是前人发现并被大量实践所证明的语文学习规律。要积累语言材料,途径只有一个“读”,要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特点,积累储存语言,奠定语言文化基础。没有足够的语言材料的库存,写作时时受限,是决然写不出好文章的。目前有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每月借阅图书不到一册,38%的青少年家中无藏书,55%的学生没有假期阅读计划,100%的学生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山东教育报》)。这种状况,并非学生不愿意读,而是没有时间读,没有条件读。繁重的学习任务,各科成绩的压迫,扼杀了学生的阅读。通过观察,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是极高的,读言情武侠的有之,读散文小说的有之,读文摘书摘的有之,这些书籍大多在“地下”阅读,公开阅读家长不答应,教师不答应,学校领导不答应。这里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无论是学有所成的作家、学者,还是政治家、科学家,他们都有过大量的阅读经历,可以说自主阅读铺就了他们的成功之路。语文学习是靠阅读的,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这需要语文教师从阅读方面再认识,再思考。
二、灵活的教学
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是环环相扣的链条,一首短詩深入挖掘起来可以写一篇上千字的鉴赏文章,而一部长篇也可以概括成几百字的短章。一首古诗小学可以学,中学可以学,大学的古诗选读中还要学。学与学不一样,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语文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把语文封闭起来教,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机械死板地教。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中的任何素材都可以拿来为语文教学所用。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
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无效的回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学生不读,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老师不要做演员,要做导演,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只是在“愤”“悱”之处适时点拨,给以指导。古往今来,凡是写好文章的人,无一不是饱读诗书之士。提倡自由读,少讲解。自由读说明文获取新知,自由读议论文学习新思想,自由读文学作品获取审美娱乐。放松地阅读,无压力地阅读,是一种境界。如果读的文章将来要考试,要认真思考,要严肃对待,这样带着任务去读,不会产生任何阅读的美妙感受,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宽松的环境下,教师教得精彩,学生也学得愉快。
事实说明,只学习课文、不读书报的学生,必患语文贫血症。他们词汇贫乏,文化素养贫乏,一般知识贫乏。要结合课文分析,增加课外阅读,建议每周分出1—2课时上自由阅读课。走出教室,到阅览室、阅读训练室,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规定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鼓励学生多订报刊。学校要为语文学习室和图书馆配备足够的书籍报刊,肯在这方面投资的学校领导,无疑是懂得教育的聪明领导。因为这等于花微不足道的钱,请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辅导老师,其中有全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师。教师上这类阅读课要做两件事:一是开始时略作指导,指点读书方法和做笔记的方法;二是下课后组织简短的交流,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精当的测试
在追求升学率的强大压力下,各种目的的测试接连不断,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在苦不堪言,得不偿失。这里不是说取消考试,但一定不可多考,原因有三:其一,测试的功能是检测能力与知识,而不能提高能力与知识。有人认为考试可以暴露学生的知识缺陷,通过讲评使之得到提高,其实不过是零打碎敲地补救一点知识,绝非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其二,事实上没有那么多值得考的试题,制作一套高质量的试题是很难的。2006年山东高考语文卷无效命题就4个,到处推销的五花八门的模拟题,值得做的实在不多。其三,编模拟题的人有商业意识,有“题贩子”之嫌,做那类模拟题,只能浪费师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所以应精选高质量的试题少考,腾出大量的时间落实多读多写,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
也许道理谁都懂得,只怕高考成绩难提高,谁也不敢等闲视之。但人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多读多写确实合乎语文学习的规律,按规律办事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实施,使高考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一、开放的阅读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 “为文三多,多读、多作、多商量。”鲁迅先生也说:“文章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无心得或方法的。”多读,是前人发现并被大量实践所证明的语文学习规律。要积累语言材料,途径只有一个“读”,要广泛地读,大量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特点,积累储存语言,奠定语言文化基础。没有足够的语言材料的库存,写作时时受限,是决然写不出好文章的。目前有数据显示,中小学生平均每月借阅图书不到一册,38%的青少年家中无藏书,55%的学生没有假期阅读计划,100%的学生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山东教育报》)。这种状况,并非学生不愿意读,而是没有时间读,没有条件读。繁重的学习任务,各科成绩的压迫,扼杀了学生的阅读。通过观察,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是极高的,读言情武侠的有之,读散文小说的有之,读文摘书摘的有之,这些书籍大多在“地下”阅读,公开阅读家长不答应,教师不答应,学校领导不答应。这里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无论是学有所成的作家、学者,还是政治家、科学家,他们都有过大量的阅读经历,可以说自主阅读铺就了他们的成功之路。语文学习是靠阅读的,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这需要语文教师从阅读方面再认识,再思考。
二、灵活的教学
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是环环相扣的链条,一首短詩深入挖掘起来可以写一篇上千字的鉴赏文章,而一部长篇也可以概括成几百字的短章。一首古诗小学可以学,中学可以学,大学的古诗选读中还要学。学与学不一样,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语文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把语文封闭起来教,不能干巴巴地教,不能机械死板地教。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中的任何素材都可以拿来为语文教学所用。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的、灵活的。
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无效的回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学生不读,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老师不要做演员,要做导演,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只是在“愤”“悱”之处适时点拨,给以指导。古往今来,凡是写好文章的人,无一不是饱读诗书之士。提倡自由读,少讲解。自由读说明文获取新知,自由读议论文学习新思想,自由读文学作品获取审美娱乐。放松地阅读,无压力地阅读,是一种境界。如果读的文章将来要考试,要认真思考,要严肃对待,这样带着任务去读,不会产生任何阅读的美妙感受,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在宽松的环境下,教师教得精彩,学生也学得愉快。
事实说明,只学习课文、不读书报的学生,必患语文贫血症。他们词汇贫乏,文化素养贫乏,一般知识贫乏。要结合课文分析,增加课外阅读,建议每周分出1—2课时上自由阅读课。走出教室,到阅览室、阅读训练室,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规定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鼓励学生多订报刊。学校要为语文学习室和图书馆配备足够的书籍报刊,肯在这方面投资的学校领导,无疑是懂得教育的聪明领导。因为这等于花微不足道的钱,请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辅导老师,其中有全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师。教师上这类阅读课要做两件事:一是开始时略作指导,指点读书方法和做笔记的方法;二是下课后组织简短的交流,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精当的测试
在追求升学率的强大压力下,各种目的的测试接连不断,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在苦不堪言,得不偿失。这里不是说取消考试,但一定不可多考,原因有三:其一,测试的功能是检测能力与知识,而不能提高能力与知识。有人认为考试可以暴露学生的知识缺陷,通过讲评使之得到提高,其实不过是零打碎敲地补救一点知识,绝非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其二,事实上没有那么多值得考的试题,制作一套高质量的试题是很难的。2006年山东高考语文卷无效命题就4个,到处推销的五花八门的模拟题,值得做的实在不多。其三,编模拟题的人有商业意识,有“题贩子”之嫌,做那类模拟题,只能浪费师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所以应精选高质量的试题少考,腾出大量的时间落实多读多写,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素养。
也许道理谁都懂得,只怕高考成绩难提高,谁也不敢等闲视之。但人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多读多写确实合乎语文学习的规律,按规律办事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实施,使高考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