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教情感属于宗教中的感情领域,它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西方宗教学家的视角出发探讨宗教情感的实质与内容,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它在宗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宗教情感;宗教活动;核心
“可以给宗教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宗教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学因素,情绪属于宗教感情领域,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即宗教仪式方面。”①宗教情感属于宗教中的感情领域,它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
一、宗教情感的实质与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属性上定义了宗教,马克思曾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②恩格斯也肯定宗教是“在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和社会力量支配下的时候,作为人们对这种支配他们力量的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的。”③
在马克思那里,被压迫的生灵指的就是人类这一主体,而实施这种压迫的就是自然这一客体。马克思认为宗教的产生是由自然客体对人类主体的压迫而引发的,而“无情世界的感情”就是指宗教情感。意思是说,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有一个接触、认识、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主体意识到自我的渺小,同时体会到了作为强大客体——自然给人类本省带来的压迫,包括前面提到的自然灾害、瘟疫等等。经过一次次与自然界搏斗抗争后,人类意识到,自然界的权威与力量是人类无法控制和挑战的,自然界的无情使人类产生了对这种无情的恐惧与依赖,在这种情感下建立了宗教。因此马恩认为宗教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而由恩格斯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马、恩宗教观的第二个特点:宗教情感的产生依赖于主体对于客体拟人化的愿望。在恩格斯看来,主体一直被客体强大的力量所控制和支配,同时主体对于客体的这一行为发生了反映,即将愿望寄托于对客体的拟人化上,也就是一种期望自然也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能听懂人类语言,了解人类内心的一种存在。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有了和这可怕的支配者交流的可能,才有期许她能可怜人类,少降灾难,多赐福的可能。“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 在所有文明的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具有感情的、充满着感情的人,只信仰具有感情的、充满着感情的上帝。”④“在充满着感情的人看来,一位没有感情的上帝,乃是一位虚空的、抽象的、消极的上帝,乃是无,因为这样的上帝缺乏在人看来有价值的和神圣的东西,对人来说,上帝是他的至高的感情和思想的备忘录,是一本纪念册,他把一切他认为最贵重的、最神圣的存在者的名称都记在上面。”⑤当人们产生这种情感的时候,宗教便产生了,他们将自然的这种强大可怕的力量转化成为一种信仰她们的人群的一种“后台”、“靠山”,以填补他们内在的空虚,抹平他们的恐惧感。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最先从人的情感的角度研究宗教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内心的感觉,是绝对依赖于神的感情。这种依赖源自于人的一种自省,人在很久以前便意识到了宇宙的普遍性和自然力量的伟大,相较之下,人本身确实十分渺小的。人类由此产生了将自己的“小”与宇宙的“大”相联系起来,以显示人类相比其他自然生物的优势地位;同时人类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了来自宇宙大自然的力量,人类发现自己的庄稼收成的高低,仰仗于大自然赐予的充足的阳光雨露,而大自然的一次发怒,比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就能亲而一举的将人类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在瞬间摧毁。正是有了这种体验,人类便由衷希望宇宙与自然能够像人类一样有感情,能听懂人类的祷告,因为如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那种依赖、恐惧与期望才能传达给自然本身,这样人类的内心才能得到一丝慰藉,才抱有期望,期望他们人性的自然——神,能够带给他们福音,而不是一味的发怒而引发的灾难。这便很自然的产生一种对神的依赖感,正是由于这种依赖感,人类才能抵御内心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灾害的恐惧,才能祈祷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种对神的依赖感、敬畏感逐渐的在人类中间形成一种共识,人类便组建宗教,进行宗教活动来感恩他们的神,祈求他们的神。
综上可以看出来,宗教情感来源于对自然的恐惧、依赖以及人类认识到自身渺小的一种自卑感,同时希望能得到这种强大力量保佑的心理和情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教才使得其本身能有这么多信徒,能如此繁荣昌盛,因为人都是有所求的,即使是佛家那种无欲无求也是有所求的,因为做到无欲无求本身也是一种所求,由此才使宗教情感取得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二、宗教情感在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首先,宗教感情是宗教活动的动力和核心。宗教活动包括礼拜、诵经、烧香、祈祷、弥撒、过宗教节日及各种宗教仪式。其目的主要是协调神与人的关系,因为宗教徒认为只有人与神的关系好了,神才会听人的祷告,才会怜悯人,才会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各个宗教都制定了严格的宗教戒律,为的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让神看到信徒们的真诚,以此来感动神灵,使神灵保佑信徒。基于神灵的无上地位以及绝对的权威,对于神灵权威的敬畏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情感表现在各个宗教的方方面面。如:对犹太教来说,在《圣经》中凡与以色列人的上帝耶和华以及对他的崇拜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被犹太教信徒认为是神圣的。在他们看来,上帝离他们是很遥远的,能够与上帝见面的只能是极少数的杰出信徒,而这些杰出的信徒也必须将自己的罪过完全赎尽,才能与上帝相见。在佛教里,由于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出于对佛祖权威的敬畏,佛教的戒律十分广泛、严格,涵盖了意识、语言、行为、饮食以及生活等许多方面。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伊斯兰教也有许多教规戒律,由于真主降临和显灵的场所是不可亵渎的。“天房”、麦加和麦地那地区,耶路撒冷的石岩和希伯来山谷的亚伯拉罕陵墓都禁止异教徒进入,只对信仰虔诚并经过斋戒沐浴而洗涤了罪过的穆斯林开放。 其次,宗教活动是宗教情感的升华。正像前面提到的,各个宗教都制定了一些列在非宗教徒看来十分苛刻,甚至是泯灭人性的教规。但是为什么宗教徒还是会恪守这些违反人性的规定呢?这便是依赖于他们深厚而不容置疑的宗教情感。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建立在这种对神的恐惧和依赖之上的,而这种情感外化后形成了各种宗教活动,信徒通过不同的宗教活动,膜拜他们的神,协调他们和神的关系,以期得到神灵的庇佑。因此,宗教活动实际是宗教情感的外化与升华。
再次,宗教情感产生了强大的宗教凝聚力。宗教具有一种惊人的凝聚功能,它凭借自己特有的难于用数字计量的巨大凝聚力可以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人,相当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化为共同的行动,而这种强大凝聚力的产生就是基于宗教情感之上的。这是因为情感来源于人的内心,是一种天然的属性,无论你处于什么国家,什么教育水平,只要你是人,在你内心深处都存在不同的情感,而情感又可以影响人的思考和行为。宗教情感之所以对人产生如此重大的效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的力量。
马林诺夫斯基在谈到宗教仪式时指出“稠人广众中动人视听的礼,有影响处便在信仰有感染作用,其信共守的行为有庄严感人的作用,全体如一地举办真挚肃重的礼,足使没有关系的人大受感动,更不用说当事人在里面参加了。”⑥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大型宗教仪式、活动,让置身于其中的信徒看到了不仅是自己,还有十分多的人和自己一样,有相同的信仰,一种强大的归属感和坚定自己信念和信仰的力量便在自身心底产生,而这种情感又外化为对与宗教活动的重视与认可。
总之,宗教情感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宗教又通过各种宗教活动、仪式来巩固这种情感,使宗教徒建立起统一、深厚、持续的依赖感,进而使宗教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注 释: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C].北京:三联书店,1984.36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33.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33.
⑥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4.
关键词:宗教情感;宗教活动;核心
“可以给宗教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宗教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学因素,情绪属于宗教感情领域,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即宗教仪式方面。”①宗教情感属于宗教中的感情领域,它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
一、宗教情感的实质与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属性上定义了宗教,马克思曾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②恩格斯也肯定宗教是“在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和社会力量支配下的时候,作为人们对这种支配他们力量的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的。”③
在马克思那里,被压迫的生灵指的就是人类这一主体,而实施这种压迫的就是自然这一客体。马克思认为宗教的产生是由自然客体对人类主体的压迫而引发的,而“无情世界的感情”就是指宗教情感。意思是说,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有一个接触、认识、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主体意识到自我的渺小,同时体会到了作为强大客体——自然给人类本省带来的压迫,包括前面提到的自然灾害、瘟疫等等。经过一次次与自然界搏斗抗争后,人类意识到,自然界的权威与力量是人类无法控制和挑战的,自然界的无情使人类产生了对这种无情的恐惧与依赖,在这种情感下建立了宗教。因此马恩认为宗教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而由恩格斯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马、恩宗教观的第二个特点:宗教情感的产生依赖于主体对于客体拟人化的愿望。在恩格斯看来,主体一直被客体强大的力量所控制和支配,同时主体对于客体的这一行为发生了反映,即将愿望寄托于对客体的拟人化上,也就是一种期望自然也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能听懂人类语言,了解人类内心的一种存在。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有了和这可怕的支配者交流的可能,才有期许她能可怜人类,少降灾难,多赐福的可能。“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 在所有文明的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具有感情的、充满着感情的人,只信仰具有感情的、充满着感情的上帝。”④“在充满着感情的人看来,一位没有感情的上帝,乃是一位虚空的、抽象的、消极的上帝,乃是无,因为这样的上帝缺乏在人看来有价值的和神圣的东西,对人来说,上帝是他的至高的感情和思想的备忘录,是一本纪念册,他把一切他认为最贵重的、最神圣的存在者的名称都记在上面。”⑤当人们产生这种情感的时候,宗教便产生了,他们将自然的这种强大可怕的力量转化成为一种信仰她们的人群的一种“后台”、“靠山”,以填补他们内在的空虚,抹平他们的恐惧感。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最先从人的情感的角度研究宗教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内心的感觉,是绝对依赖于神的感情。这种依赖源自于人的一种自省,人在很久以前便意识到了宇宙的普遍性和自然力量的伟大,相较之下,人本身确实十分渺小的。人类由此产生了将自己的“小”与宇宙的“大”相联系起来,以显示人类相比其他自然生物的优势地位;同时人类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了来自宇宙大自然的力量,人类发现自己的庄稼收成的高低,仰仗于大自然赐予的充足的阳光雨露,而大自然的一次发怒,比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就能亲而一举的将人类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在瞬间摧毁。正是有了这种体验,人类便由衷希望宇宙与自然能够像人类一样有感情,能听懂人类的祷告,因为如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那种依赖、恐惧与期望才能传达给自然本身,这样人类的内心才能得到一丝慰藉,才抱有期望,期望他们人性的自然——神,能够带给他们福音,而不是一味的发怒而引发的灾难。这便很自然的产生一种对神的依赖感,正是由于这种依赖感,人类才能抵御内心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灾害的恐惧,才能祈祷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种对神的依赖感、敬畏感逐渐的在人类中间形成一种共识,人类便组建宗教,进行宗教活动来感恩他们的神,祈求他们的神。
综上可以看出来,宗教情感来源于对自然的恐惧、依赖以及人类认识到自身渺小的一种自卑感,同时希望能得到这种强大力量保佑的心理和情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教才使得其本身能有这么多信徒,能如此繁荣昌盛,因为人都是有所求的,即使是佛家那种无欲无求也是有所求的,因为做到无欲无求本身也是一种所求,由此才使宗教情感取得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二、宗教情感在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首先,宗教感情是宗教活动的动力和核心。宗教活动包括礼拜、诵经、烧香、祈祷、弥撒、过宗教节日及各种宗教仪式。其目的主要是协调神与人的关系,因为宗教徒认为只有人与神的关系好了,神才会听人的祷告,才会怜悯人,才会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各个宗教都制定了严格的宗教戒律,为的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让神看到信徒们的真诚,以此来感动神灵,使神灵保佑信徒。基于神灵的无上地位以及绝对的权威,对于神灵权威的敬畏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情感表现在各个宗教的方方面面。如:对犹太教来说,在《圣经》中凡与以色列人的上帝耶和华以及对他的崇拜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被犹太教信徒认为是神圣的。在他们看来,上帝离他们是很遥远的,能够与上帝见面的只能是极少数的杰出信徒,而这些杰出的信徒也必须将自己的罪过完全赎尽,才能与上帝相见。在佛教里,由于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出于对佛祖权威的敬畏,佛教的戒律十分广泛、严格,涵盖了意识、语言、行为、饮食以及生活等许多方面。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伊斯兰教也有许多教规戒律,由于真主降临和显灵的场所是不可亵渎的。“天房”、麦加和麦地那地区,耶路撒冷的石岩和希伯来山谷的亚伯拉罕陵墓都禁止异教徒进入,只对信仰虔诚并经过斋戒沐浴而洗涤了罪过的穆斯林开放。 其次,宗教活动是宗教情感的升华。正像前面提到的,各个宗教都制定了一些列在非宗教徒看来十分苛刻,甚至是泯灭人性的教规。但是为什么宗教徒还是会恪守这些违反人性的规定呢?这便是依赖于他们深厚而不容置疑的宗教情感。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建立在这种对神的恐惧和依赖之上的,而这种情感外化后形成了各种宗教活动,信徒通过不同的宗教活动,膜拜他们的神,协调他们和神的关系,以期得到神灵的庇佑。因此,宗教活动实际是宗教情感的外化与升华。
再次,宗教情感产生了强大的宗教凝聚力。宗教具有一种惊人的凝聚功能,它凭借自己特有的难于用数字计量的巨大凝聚力可以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人,相当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化为共同的行动,而这种强大凝聚力的产生就是基于宗教情感之上的。这是因为情感来源于人的内心,是一种天然的属性,无论你处于什么国家,什么教育水平,只要你是人,在你内心深处都存在不同的情感,而情感又可以影响人的思考和行为。宗教情感之所以对人产生如此重大的效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的力量。
马林诺夫斯基在谈到宗教仪式时指出“稠人广众中动人视听的礼,有影响处便在信仰有感染作用,其信共守的行为有庄严感人的作用,全体如一地举办真挚肃重的礼,足使没有关系的人大受感动,更不用说当事人在里面参加了。”⑥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大型宗教仪式、活动,让置身于其中的信徒看到了不仅是自己,还有十分多的人和自己一样,有相同的信仰,一种强大的归属感和坚定自己信念和信仰的力量便在自身心底产生,而这种情感又外化为对与宗教活动的重视与认可。
总之,宗教情感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宗教又通过各种宗教活动、仪式来巩固这种情感,使宗教徒建立起统一、深厚、持续的依赖感,进而使宗教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注 释: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C].北京:三联书店,1984.36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33.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33.
⑥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