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宗教学视野下的宗教情感研究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宗教情感属于宗教中的感情领域,它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西方宗教学家的视角出发探讨宗教情感的实质与内容,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它在宗教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关键词:宗教情感;宗教活动;核心
  “可以给宗教下一个这样的定义:宗教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观念是宗教的神学因素,情绪属于宗教感情领域,而活动则属于宗教礼拜方面,即宗教仪式方面。”①宗教情感属于宗教中的感情领域,它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
  一、宗教情感的实质与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属性上定义了宗教,马克思曾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②恩格斯也肯定宗教是“在人们还处在异己的自然和社会力量支配下的时候,作为人们对这种支配他们力量的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的。”③
  在马克思那里,被压迫的生灵指的就是人类这一主体,而实施这种压迫的就是自然这一客体。马克思认为宗教的产生是由自然客体对人类主体的压迫而引发的,而“无情世界的感情”就是指宗教情感。意思是说,人类主体对自然客体有一个接触、认识、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主体意识到自我的渺小,同时体会到了作为强大客体——自然给人类本省带来的压迫,包括前面提到的自然灾害、瘟疫等等。经过一次次与自然界搏斗抗争后,人类意识到,自然界的权威与力量是人类无法控制和挑战的,自然界的无情使人类产生了对这种无情的恐惧与依赖,在这种情感下建立了宗教。因此马恩认为宗教产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矛盾。
  而由恩格斯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马、恩宗教观的第二个特点:宗教情感的产生依赖于主体对于客体拟人化的愿望。在恩格斯看来,主体一直被客体强大的力量所控制和支配,同时主体对于客体的这一行为发生了反映,即将愿望寄托于对客体的拟人化上,也就是一种期望自然也和人类一样具有情感,能听懂人类语言,了解人类内心的一种存在。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有了和这可怕的支配者交流的可能,才有期许她能可怜人类,少降灾难,多赐福的可能。“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 在所有文明的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正如费尔巴哈所指出的:“具有感情的、充满着感情的人,只信仰具有感情的、充满着感情的上帝。”④“在充满着感情的人看来,一位没有感情的上帝,乃是一位虚空的、抽象的、消极的上帝,乃是无,因为这样的上帝缺乏在人看来有价值的和神圣的东西,对人来说,上帝是他的至高的感情和思想的备忘录,是一本纪念册,他把一切他认为最贵重的、最神圣的存在者的名称都记在上面。”⑤当人们产生这种情感的时候,宗教便产生了,他们将自然的这种强大可怕的力量转化成为一种信仰她们的人群的一种“后台”、“靠山”,以填补他们内在的空虚,抹平他们的恐惧感。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是最先从人的情感的角度研究宗教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内心的感觉,是绝对依赖于神的感情。这种依赖源自于人的一种自省,人在很久以前便意识到了宇宙的普遍性和自然力量的伟大,相较之下,人本身确实十分渺小的。人类由此产生了将自己的“小”与宇宙的“大”相联系起来,以显示人类相比其他自然生物的优势地位;同时人类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体会到了来自宇宙大自然的力量,人类发现自己的庄稼收成的高低,仰仗于大自然赐予的充足的阳光雨露,而大自然的一次发怒,比如台风、地震、火山爆发就能亲而一举的将人类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在瞬间摧毁。正是有了这种体验,人类便由衷希望宇宙与自然能够像人类一样有感情,能听懂人类的祷告,因为如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那种依赖、恐惧与期望才能传达给自然本身,这样人类的内心才能得到一丝慰藉,才抱有期望,期望他们人性的自然——神,能够带给他们福音,而不是一味的发怒而引发的灾难。这便很自然的产生一种对神的依赖感,正是由于这种依赖感,人类才能抵御内心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界灾害的恐惧,才能祈祷有一个美好的明天。这种对神的依赖感、敬畏感逐渐的在人类中间形成一种共识,人类便组建宗教,进行宗教活动来感恩他们的神,祈求他们的神。
  综上可以看出来,宗教情感来源于对自然的恐惧、依赖以及人类认识到自身渺小的一种自卑感,同时希望能得到这种强大力量保佑的心理和情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教才使得其本身能有这么多信徒,能如此繁荣昌盛,因为人都是有所求的,即使是佛家那种无欲无求也是有所求的,因为做到无欲无求本身也是一种所求,由此才使宗教情感取得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二、宗教情感在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首先,宗教感情是宗教活动的动力和核心。宗教活动包括礼拜、诵经、烧香、祈祷、弥撒、过宗教节日及各种宗教仪式。其目的主要是协调神与人的关系,因为宗教徒认为只有人与神的关系好了,神才会听人的祷告,才会怜悯人,才会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各个宗教都制定了严格的宗教戒律,为的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让神看到信徒们的真诚,以此来感动神灵,使神灵保佑信徒。基于神灵的无上地位以及绝对的权威,对于神灵权威的敬畏感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情感表现在各个宗教的方方面面。如:对犹太教来说,在《圣经》中凡与以色列人的上帝耶和华以及对他的崇拜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被犹太教信徒认为是神圣的。在他们看来,上帝离他们是很遥远的,能够与上帝见面的只能是极少数的杰出信徒,而这些杰出的信徒也必须将自己的罪过完全赎尽,才能与上帝相见。在佛教里,由于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出于对佛祖权威的敬畏,佛教的戒律十分广泛、严格,涵盖了意识、语言、行为、饮食以及生活等许多方面。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伊斯兰教也有许多教规戒律,由于真主降临和显灵的场所是不可亵渎的。“天房”、麦加和麦地那地区,耶路撒冷的石岩和希伯来山谷的亚伯拉罕陵墓都禁止异教徒进入,只对信仰虔诚并经过斋戒沐浴而洗涤了罪过的穆斯林开放。   其次,宗教活动是宗教情感的升华。正像前面提到的,各个宗教都制定了一些列在非宗教徒看来十分苛刻,甚至是泯灭人性的教规。但是为什么宗教徒还是会恪守这些违反人性的规定呢?这便是依赖于他们深厚而不容置疑的宗教情感。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建立在这种对神的恐惧和依赖之上的,而这种情感外化后形成了各种宗教活动,信徒通过不同的宗教活动,膜拜他们的神,协调他们和神的关系,以期得到神灵的庇佑。因此,宗教活动实际是宗教情感的外化与升华。
  再次,宗教情感产生了强大的宗教凝聚力。宗教具有一种惊人的凝聚功能,它凭借自己特有的难于用数字计量的巨大凝聚力可以把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政治态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人,相当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化为共同的行动,而这种强大凝聚力的产生就是基于宗教情感之上的。这是因为情感来源于人的内心,是一种天然的属性,无论你处于什么国家,什么教育水平,只要你是人,在你内心深处都存在不同的情感,而情感又可以影响人的思考和行为。宗教情感之所以对人产生如此重大的效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体的力量。
  马林诺夫斯基在谈到宗教仪式时指出“稠人广众中动人视听的礼,有影响处便在信仰有感染作用,其信共守的行为有庄严感人的作用,全体如一地举办真挚肃重的礼,足使没有关系的人大受感动,更不用说当事人在里面参加了。”⑥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大型宗教仪式、活动,让置身于其中的信徒看到了不仅是自己,还有十分多的人和自己一样,有相同的信仰,一种强大的归属感和坚定自己信念和信仰的力量便在自身心底产生,而这种情感又外化为对与宗教活动的重视与认可。
  总之,宗教情感是宗教徒特有的情感,是一种对神灵的依赖、敬畏等一系列的复杂情感构成,是宗教产生、维系、壮大的重要基础。宗教又通过各种宗教活动、仪式来巩固这种情感,使宗教徒建立起统一、深厚、持续的依赖感,进而使宗教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
  注 释:
  ①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C].北京:三联书店,1984.36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33.
  ⑤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933.
  ⑥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4.
其他文献
一、由一起购房权“让与”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被告王某系荣昌县某单位职工,2010年纳入该单位危旧房改造对象。2010年5月21日被告主动与原告李某签订《房屋代为购买协议书》,双方协议约定李某以王某的名义交纳房屋修建款,待房屋建成后,由王某将产权过户与李某,同时王某将因购房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20000元赠送给李某,如一方违约需支付另一方违约金50000元。事后,由于单位修建集资房的名额限制,王某放弃
期刊
摘 要:随着台儿庄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产品包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其包装设计不仅要有良好的保护性,有千变万化的外在形式美,更要表现商品内在的地域文化意境。台儿庄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应该承载台儿庄地域及民族的文化,要设计出满足游客审美需求的优秀旅游产品包装,就应该对台儿庄地域文化作较为深入的了解,认识和掌握台儿庄地域文化与旅游产品包装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旅游产品包装体现出台儿庄地域文化及民族风情。  关
期刊
摘 要:唐诗中常见的创作主体和抒情主体性别倒置现象可以分为“女代男言”和“男代女言”两种,而其中以前者为主。“女代男言”又可大致上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抒情代女抒彼怀,一种是隐喻抒情以女抒己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首要的是男性对文字话语权的垄断,其次是男性诗人对女性的同情与关爱,再次是“以男女喻君臣”的抒情传统,最后是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关键词:唐诗;创作主体;抒情主体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日趋丰富,对基层群众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和谐文化”的发展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基础部分,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面貌和走向,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在加强社
期刊
摘 要:流动商贩与城管的冲突矛盾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愈演愈烈,小商贩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经营权得不到法律的承认。面对我国经营权制度的缺失及其不可能在短期内构建的现状,学者们试图借鉴国外对小商贩的管理制度,从而提出解决我国小商贩问题的合理的对策。笔者在拜读了一些大家的观点之后,从放宽现行的个体工商户制度视角提出拙见。  关键词:流商;个体工商户;经营权;合法化  流商,是未经过工商登记注
期刊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本文试图中学历史教育来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历史教学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期刊
摘 要:导演霍建起对莫言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进行改编,成功创造了电影《暖》。同一故事题材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内核,电影在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情节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将小说原著的残忍抹去,置换以真善美的脉脉温情,带来与原著完全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改编;残忍;温情  改革开发的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影业的迅速发展,文学也渐渐借助电影这阵东风扩大着自己在圈外各
期刊
摘 要:所有的公共艺术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当中,然后又为公共大众服务。不同的作品置于不同的空间当中,它的属性也会随之改变。文章将公共艺术着重从空间意义上进行探讨,对公共艺术的做出一种新的分析研究,并着重分析社会空间层面上的公共艺术。  关键词:公共艺术;空间;公共空间;城市空间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我们知道著名的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他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莱辛及黑贝尔分别创作的《爱米丽亚》、《玛利亚·马格达莲》戏剧进行简要分析;拟从戏剧的内容形式、主题思想上着手,探讨莱辛与黑贝尔市民悲剧的异同。  关键词:莱辛;弗里德里希·黑贝尔;《爱米丽亚》;《玛利亚·马格达莲》;市民悲剧  1.作家及戏剧内容介绍  莱辛(1729.1.22—1781.2.15),德国启蒙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堪称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他
期刊
摘 要: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法律问题。一是业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较弱;二是物业管理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极不明确;三是物业管理立法滞后。因此,重构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关系;完善物业管理立法,适时制定《物业管理法》刻不容缓。  关键词:物业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业主自治;委托管理  物业管理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我国的物业管理从20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