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不信任的三角: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博弈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大林、蒋介石和毛泽东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斯大林个人的决策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决策总是以苏联的利益为重。经梳理发现,这个互不信任的三角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前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尽力缓和与日本的关系,避免在远东地区出现麻烦,这是斯大林在处理远东问题及与远东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对日关系上,斯大林把西方国家的一切建议都看成是挑拨和挑衅。
  这一时期,斯大林的外交对象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1932年3月初伪“满洲国”宣告成立,这促使南京政府决心加紧行动与苏联政府进行谈判,以期恢复自1929年因“中东路事件”中断了的中苏关系。南京政府的决策是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为主,恢复中苏关系,其潜在目的是一旦中日发生冲突或战事,期望苏联的援手。5月,中方代表莫德惠的外交努力失败。6月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决议举行中苏复交的秘密谈判,但消息泄露,日本密切关注有关事宜。南京政府指令正在日内瓦参加裁军会议谈判的代表颜惠庆,要他设法与苏联代表进行联系。
  莫洛托夫就此事向斯大林作了汇报,斯大林很快作出了指示。1932年6月19日,斯大林在给莫洛托夫的信中写道:“南京人关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完全是个骗局。整个南京政府完全是由卑劣的骗子组成的。这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不应当同这些骗子打交道,或者说不理睬他们关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但应考虑到他们是些卑劣的骗子,还是应该谈判。”
  斯大林对南京政府的不信任是极端强烈的,这种不信任一是源于斯大林认为南京政府在“中东路事件”的决策上损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二是源于斯大林已经感觉到南京政府意欲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潜在目的。所以,这次谈判在后来仅仅解决了恢复两国关系的问题,而没有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抗日战争期间
  1937年8月21日,中苏间终于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时中苏关系的核心是南京政府迫切需要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对待这个问题,斯大林也是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的。将近3个月后,蒋介石的特使杨杰与斯大林就苏联援华问题进行了会谈。杨杰在谈话中不断地重复一句话:“请求援助我们”,“我们全国都寄希望于你们的援助”。但斯大林的回答常常是模棱两可的,有时甚至规避了苏联单方面援助的问题。他说:“我以为,中国不应忽视任何援助,可以而且应当向美国和德国购买飞机和机枪。盟友有坚定的,也有不坚定的。也要和不可靠的盟友,比方说英国打交道。仅仅从苏联获得援助是不对的。”
  斯大林的决策显然被斯大林对蒋介石的不信任所掣肘,因此苏联对华的援助并没有达到蒋介石所希望的那种数量。11月26日,蒋介石为此亲自给斯大林写信,请求斯大林派兵。当然,斯大林不可能派兵。他只能提供有限的武器,而且这些武器是要南京政府以黄金来购买的。但是,蒋介石政府没有足够的黄金,苏联方面就不断地讨要。即使如此,苏联提供的军援仍维持在不致使蒋介石政府被日本击败,同时又不能使蒋介石政府去打一场和共产党的战争这样一个幅度之内的。
  而在这一期间,斯大林对毛泽东是很不满意的。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和蒋经国谈话时,不时地透露出这种强烈的不满情绪。斯大林说:“毛泽东是个独特的人,独特的共产党人。他在农村活动,避开城市,对城市没有兴趣。”他还说:“苏联政府不知道中共的情况。他们也不征求任何意见。”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满显然集中在毛泽东的不听话和独行其是上。
  抗日战争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担心毛泽东另立山头,影响和破坏“在中国国民政府领导下实现民主化”。所以,蒋经国对斯大林说:“请斯大林大元帅劝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而这时,斯大林同样不相信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斯大林并不想支持毛泽东对谈判的决策,所以苏联大使馆并不曾出面公开接待中共代表团。斯大林对蒋经国说:“苏联政府从延安召回了自己的全部代表,因为苏联政府不同意中共的行动。”“苏联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行为不满。中国共产党人未征求过意见。”除了毛泽东个人的作为外,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这种不信任态度源于他对游击队运动的不信任,斯大林认为游击队成不了大气候。
  斯大林的這种态度直到1948年才稍稍发生变化。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与苏、保、南领导人会见时说:“我也曾怀疑中国人是否能够胜利,我建议他们同蒋介石达成临时协议。他们形式上同意我们的建议,而实际上继续干自己的——动员中国人民的力量。显然,他们是正确的,而我们是不正确的。”斯大林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节节胜利;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斯大林对战后苏联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想法——世界划为两个阵营的理论,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当然他希望中国能进入社会主义阵营。
  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不信任事实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从根本上说是由斯大林一贯坚持的俄罗斯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所决定的。1949年1月3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部队进入北平后,斯大林曾亲自签署指示,要位于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苏联领事馆暂停其官方活动,只准许领事机构的负责人和地方当局的代表接触。这表明斯大林对美国和英国会站在国民党方面可能干涉中国内战进程的担心,美英可能利用此作为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借口。
  总之,斯大林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不信任最后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承认告一段落,但是他的这种不信任深刻地影响了他之后的苏联执政者。赫鲁晓夫精确地模仿斯大林解决南斯拉夫的模式,从中国撤走专家、撕毁合作协议,苏中间的不信任最终导致苏中关系的破裂;而斯大林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坚持封闭的、“社会主义阵营式”的建设最终导致了这个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得不向全世界大开国门——苏联的解体。这无疑是一场悲剧。
  (摘自《凯歌悲壮:一个历史学家眼中的俄罗斯之二》)
其他文献
在全世界惊诧的目光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已经拥有84个成员,正在迅速取代亚洲开发银行的地位。亚投行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的合作之下,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随着人民币地位日益提高,發达国家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以人民币结算,势必导致美元被削弱。而人民币结算业务将增强香港与伦敦、法兰克福和巴黎等世界金融中心的联系,而这种紧密关系就连美国都无法破坏。亚投行正在朝着目标前进
1  长庆年间,李涉在安庆渡江,路遇劫匪。劫匪大喝一声:“来者何人,要钱还是要命?”  李涉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无奈江水滔滔,无处下脚,索性两眼一闭,听天由命。  仆人在旁应声:“此乃太学李涉博士。”  剧情立刻出现反转。  劫匪收起刀棍,毕恭毕敬:“早闻李大人之名,请赐诗一首,草民感激不尽!”  苍天你个大地,李涉掩住心中狂喜,连忙拿出纸笔,写下一篇七绝: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如果我们不是为了财富而努力工作,而是训练自身满足于我们已有的东西;如果我们不去追求名声,而是克服自己对获得别人仰慕的渴望;如果我們不花费时间去谋划怎样伤害一个我们嫉妒的人,而是把时间用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如果我们不用尽心机使自己变得受人欢迎,而是努力维持并完善关系,与我们结交的人成为真正的朋友,那么,我们的生活状况就会更好。 (摘自《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出现,这是与人类未来命运最为密切相关的大事,对此相关学科领域都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思考。那么在哲学视角下,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其中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带来哪些后果?有哪些奇点?又有哪些风险?人工智能发展如此快,会不会涉及可能存在的哲学常常关注的意识?对此,如何看待?是否存在忧虑?从现实角度看又有哪些令人忧虑的领域?尤其是如何看待最常为人们所提及“人工智能替人劳作”的疑虑?带着这些问
胡愈之(1896.9.9—1986.1.16),《光明日報》首任总编辑。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以民主人士身份活动,做的却是共产党的事。实际上,他193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一名受中央特科直接领导的特别党员。直到1979年中央统战部公开他的党员身份,许多谜团才得以解开。白色恐怖下的特别党员  1933年,是个风雨如磐的年份。国民党在发动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同时,加剧了对国统区的文化“围剿”。4
以孝道為代表的“崇老”文化是东亚社会的普遍社会现象。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类世界,一种崭新的“现代性”开始不断侵入传统的“孝文化”,广泛的社会变迁,使得重塑中国的老年文化不仅必要,而且迫切。但在老年文化建设中必须面对几个基本问题,诸如养老究竟是谁的责任?政府应当承担怎样的养老责任?孝道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作用几何?老年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和社会?老年人眼下面临怎样的选择以及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杨深秀的名字,在诸多历史书写中成为一个为改革而牺牲的经典象征。“六君子”的合称,似乎显得他们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事实上,在经历、性格乃至政见上,他们之间颇有不同之处……  谭嗣同:“死得其所”的猛士  六君子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一人,自然非谭嗣同莫属。谭嗣同在六人之中家境最为优越,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但他的早年生活并不幸福:自从10岁那年母亲去世之后,饱受父
——专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乡村振兴中心主任温铁军  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题,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同时,文件开宗明义强调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开篇指
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如何解决内心的焦虑,如何在未知的经济形势中实现财富增长?这些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总有各色成功人士提供答案。十年前,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回到母校普林斯顿做演讲,但他没有大谈财富密码,而是一反常态,问了在场者 12 个问题。  在当下信息泛滥的社会里,我们不缺乏各种答案,却缺乏真正直击内心的问题。贝索斯的问题指引着他探索内心、成就事业,或许也能成为我们追求理想的风向标。选择比天赋
泱泱中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成就千秋伟业的同时,尽显了独领风骚的卓越诗才。毛泽东诗词表达了他的深邃思想和宏大抱负,也抒发了他的游历情思和闲情逸致。毛泽东绝非寻常意义上的旅者游人,他深谙行游的本质精髓,通晓名胜古迹的人文底蕴,撷取名山大川的灵气神韵,把诗和远方结合得浑然天成。行天下成就伟人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10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