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

来源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篇论文是为了配合素质教育而试图在创新教育方面所作的尝试,主要从打牢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性等方面提几点建议,望能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
  关键词:知识网络 创新思维 想象力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创新教育无疑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环。那么,历史教学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现总结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 学“深”学“活”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出奇。”“奇”就是创造能力,不仅要掌握,而且要使之转化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为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达到理解“深”、掌握“熟”、运用“活”的要求,能举一反三,在合理中求灵活。
  例如: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造成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C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D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此题考察学生理解和辨析能力,涉及到最佳选项的原因选择问题。B项的“自然灾害”是人不能战胜的,不是最主要的;C项是外因,次要的;D项是“大跃进”带来的后果,而“大跃进”同样是“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后果,也不是最主要的;只有A项揭示出不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左”倾错误的本质。所以此题要求学生应具备历史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挖掘“隐性”知识的能力。把历史知识“活化”才能分析出此题所要求的内容,此题选A。只有做到把隐性知识挖得透、挖得准,使题目中出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这样,才能把基础知识学“深”、学“活”。
  
  二、纵横沟通 建立网络
  
  沟通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我们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沟通知识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并使新旧知识逐步结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我们在学完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第二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后,就可以从以下二个专题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复习: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四大侵华战争和三大条约各自的名称和带来的影响,让学生说出)
  2.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救国史(学生说出四个步骤及各自的特点及每一阶段学习的内容)
  以上二个专题侧重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此外,这两个专题也是期中考试的必考内容,所以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同时,最好教会他们如何把知识织成网络,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除了理论复习,还要实战演练,这就是综合练习题,要精选典型试题、力争使学生对各种知识都在脑海中再现,使知识在系统化同时,更加深刻化。
  
  三、拓宽思路 展开想象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例如在讲到《红军长征》这一节中,在讲解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长征的原因:主观原因是党内的左倾错误,直接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让学生明白在当时国共两党激烈的较量下,我军暂时失利了,为了顾全大局,红军三十六计走位上,以退为进,实行战略转移,曲线救国。接着让学生发挥历史想象力,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每每问到这儿,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使知识在脑海中一一映现。
  一位教授说过:“没有恒久的好奇心,不可能有旺盛的想象力”可见,想象与好奇联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讲《辛亥革命》一节时,通过介绍,学生都知道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那为什么后来一直都说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呢?学生问得好,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原来才知道:他为此做出的努力和在大家心目中的威望无人可以企及。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好奇,要给予鼓励、支持,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想象,最终促成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四、创造思维 提升能力
  
  创造力是人的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同时,也要促进知识的生产和再生,学生创造性思维正是知识生产和再生的一种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发展、鼓励和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还要注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砂锅问到底,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结果时,不要直接给学生固定的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中,我体会到,经常进行以上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产生丰富的联想,这样就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尔·盖茨说:“新世纪衡量贫富的尺度将是教育。”为了培养出适应“三个面向”的开拓型人才,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正是这项工程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从而赋予历史教学以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引自孔子:《论语.》。
  [2]引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8期
  [3]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1981年版,第108页
  [4]引自黄志坚:《青年发展:21世纪青年研究的主题》,《青少年研究》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及兴趣,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课导语至关重要,它是一堂课的起点,起着酝酿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渗透本课主题和创造情境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新课导入效果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明文常常被师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认为说明文不美。但我却认为说明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等待着我们去雕琢。说明文中美的因素在哪里呢?我认为说明文美在形象、美在科学、美在结构、美在情感、美在语言。  一、美在形象。说明文
期刊
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实践证明,这是“导读”、“启智”的有效手段。而学生答问,不仅要在阅读和思考中思有所悟,悟有所得,而且还得具备快速准确组织语言的能力。因此,“答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与语言,知识与能力的一种综合训练,重视这些,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都有着极深远的意义。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怪现象,一个问题抛出去,学生或“漠然对”、或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
期刊
有位资深的班主任说,班主任就像一块“抹布”。这个比喻或许不够恰当,但班主任工作如同“抹布”一样又苦又累又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学生的成长方向,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育无痕,蕴藏机智;教育有术,充满智慧。我对其中的两句话“教育无痕,蕴藏机智;教育有术,充满智慧。”感触较深,那怎样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智慧,从而成长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正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而变为现实。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课程,由于它所处的“时间”和“环境”的特殊性,(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结束的学年,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要使这一理念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持久的学
期刊
幸福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在追问这个问题。的确,关于这个问题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各人的理解。然而对我来说,投身教育就是一种幸福。  我1999年7月从师范学校毕业,在教育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间,我不辞劳苦的工作着,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收获着。在亲身经历教育的过程中,体验着身为人师的快乐。2009年,我有幸参加了龙湾区“领雁工程”中小学体育教师研修班,在发展中心领导和浙师
期刊
【背景】:  苏科版八下教材7.6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与代数中重要的知识点,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两节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后的一节新授课,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然后教学生如何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要求学生把解集画在数轴上,最后就是带领学生大量反复的习题训练,直至学生能熟练的解不等式组。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看似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达成了教
期刊
我们写作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了半天,脑子还是一片空白,不知写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写作的素材,生活的感悟,造成临到用时无处觅。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给作文引来源头活水,才会使学生们的写作如汩汩清泉从心坎里流淌出来。如何才能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呢?    一、关注生活,学会观察,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朱熹的这句诗,
期刊
最近有幸参加县历史优质课的评选工作,通过各位参评教师上课模式上看,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上似乎没有自己的模式。前些年我们实行目标教学,近几年的“洋思模式”,最近一段时间又紧跟“杜郎口模式”。笔者曾有幸两次踏入“洋思的校园”,品味了“洋思课堂”;也曾北上杜郎口,领略了“鲁教名花”杜郎口课堂教学的风彩。几度“走进”与“走出”,使我这位从教二十年的历史教师不知如何上课了,“走进”新模式,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