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_ST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文章分析了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抓住契机 层次问题 发散思维
  许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认识:语文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思维训练能力的发展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堂真正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做到动口、动手、动脑,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怎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带入文学鉴赏的大门呢?如何巧妙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享受?能否科学设计出灵巧、新颖、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败的关键。曾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我谈谈提问这方面的问题:如何做到让学生们大胆地“说”呢?
  一、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要避免直来直往的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有准备、有目的、有启发性,这样做可以提纲挈领,使整个教学活动不蔓不枝,紧凑严谨。例如我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首先对课文中的“克隆”问题进行了以下引导:因为文章中“克隆”一词对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理解的,有点新鲜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克隆’吗?”那么学生在此情况下肯定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如果这个时候,老师能够带头举个例子给予诱发,那么就有四两破千斤之妙。我先列举同学身边的事例,如“马铃薯”的种植(请位同学说说马铃薯的种植方法,因为我所任教的学校地处农村的偏僻山村)加以引导。这事例一点就破,大家就会知道“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克隆’”。然后顺势举些日常生活中有关运用克隆技术的例子,如甘蔗的种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在大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的情况下,老师有意抛出第二个问题:“狗、羊、猪的繁殖能否称得上‘克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大家都能够一致回答:“不是。”大家都对“克隆”一词有所了解,最后老师再说出“克隆”即“无性繁殖”的概念即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繁衍后代,就是无性繁殖(教科书上的概念)那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妙地提出问题,设计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会达到“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重要的提问”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吹皱一池春水”。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提问要注意抓住契机,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层层深入,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种子发芽,孕育生产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乎自然,就难以奏效。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巧妙施问,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语)。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且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让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对一些高层次、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教师给予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多种诱导,最终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谋划,设计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困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能给予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更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如《变色龙》一课,我就采用这种分层次设问的方式教学。老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较容易回答出“善变”,再问:“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回答“变得快”、“反复无常”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提问:他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老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它一变再变?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这种目标明确的巧妙提问,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但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三、注意提问的启发性,穷根究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参与活动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怎么来,关键在于激活思维。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是由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决定的,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灌输和说教,而是巧妙提问,点拨思路,讲授方法,训练技巧,挖掘学生潜能。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我在教学《祝福》一课时,曾引用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联系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具体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联系祥林嫂一生的四次重大人生转折,即:孟春之日,丈夫死去;丽春之日,被迫再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得出鲁迅先生把影响祥林嫂一生命运的四次遭遇刻意放在春天来写,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苦命女人,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之后饱受“四权”束缚,被压迫、被蹂躏,直至被封建礼教所吞噬的封建农村妇女的典型。这样的提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巧妙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领会课文特点和重难点,而且有利于打开学生心扉,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老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学完《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的哪些人联系起来?学习了《奇妙的克隆》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能不能克隆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技术?此外,还可以写一篇小论文“假如我成了克隆专家”。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纵向、横向发展,甚至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制订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计划,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参与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只有按照步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终臻化境。为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诗词诵读、课前十钟讲故事、同龄人心语。
  最后,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应注意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才会放开一切思想顾虑,走近老师的思维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提问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满不满意,都应尽量避免言语的刺伤、态度的轻慢,应充满激情,充满赏识、充满期待,耐心倾听和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巧妙地因势利导,给予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
  综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引人入胜、层层深入、灵活多变的提问,是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有效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有效迁移的知识技巧。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提问形式,把握提问方式,形成自己的特色,以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求真正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艺术,如何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引入文学的殿堂,“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还需要广大教育同仁共同努力和摸索前进。
  参考文献:
  [1]奇妙的克隆.中学科技,1997(4).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4]名家教育录.
其他文献
英语教学改革从未停止,特别是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一直在推动学校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究和变化。我校是教改实验学校,为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主阵地,建立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的生动活泼的新秩序,教师们大胆创新,尝试“导学式”教法。在英语阅读选修教学课上,我积极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导学”的涵义  英语课的“导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
摘 要: “学·导·用”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为核心,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学以致用。教师可导趣、导读、导写、导变,把主导作用发挥得更高级、无形、得体。  关键词: “学·导·用”教学模式 语文教师 《向日葵》  在“学·导·用”课堂中,主要由学生在课前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质疑补充,要求教师 “少讲”。从实验情况看,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不放心学生,课堂停留在
预习是教与学的第一环节,是“先学后教”教学思想的实施前提,是实施“学案”教学的基本思路之一,预习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效度。预习作业是教师为帮助学生预习而设计的预习具体表现形式。精心设计好小学英语预习作业,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欲了解怎样设计小学英语预习作业,需先探索预习的意义、预习及预习作业的特点,以为怎样设计小学预习作业做好铺垫。  一、
新老师要想上好第一节课,除了要充分备好课之外,控制好课堂纪律尤为重要。如果课堂纪律乱糟糟的,备课再充分,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有次由于一位老教师临时有事,因此就把要上的课交给了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初来乍到的年轻教师,什么都不懂,而且要两节课连上,第一节课讲得还算顺利,到第二节课就让学生们自习。刚开始教室里还是很安静的,学生们说话都是小声的,也很少有闹的。也许是大学学习已经让年轻教师习惯
摘 要: 情境教学创设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预设某种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有身临其境之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与文中的人物或情节在情感上形成共鸣,达到理解文本内容的教学目的。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故事、歌曲、动画、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 思想品德 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愉快的情感一般都产生于乐观的情境之中。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唤起学生学习的
摘 要: 班主任要注重和家长沟通的技巧,做到以诚待人,以心换心;细处入手,以柔克刚;学会倾听,以情动人;传授方法,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和家长心心交融。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家庭教育 沟通技巧  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质,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此可见,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
摘 要: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断涌入的移民不仅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而且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压力。本文主要探讨了移民子女在美国的教育情况,并以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多莱斯哈得森移民学校为例,从观察者的角度看待移民学校的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 美国 移民子女 教育问题 多莱斯哈得森移民学校  一、美国移民现状及其影响  被称作“种族大熔炉”的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过去的一百五十年为美国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注重体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倡导学习方法的变革,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拓展探究思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很有益处。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数学探究 能力培养  传统习题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以“知识提要→范例分析→学生模仿→巩固练习”为特征的流程式教学,
摘 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均以都柏林为背景,空间书写中将自己在都柏林的人生经历及民族主义情感融入作品中。在文本的交互中,乔伊斯与都柏林相互塑造,刻画了都柏林这一大都市镜像,勾勒出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都市原型。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大都市 都柏林  城市是人生活的场所,人是城市的主体;文学作品是记录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赋予城市生命和活力;城市生活也为作家创作提供了生活体验和思维空间,从而
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顶尖艺术。一段好的开场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一段绝妙精彩的导语,会像一条清澈透明的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脑海深处留下深深的痕迹,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想。那么怎样利用导入激活课堂呢?这就需要掌握导入艺术。  一、情感导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最具人情味。教师要有较强课堂表现力,用充满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