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异维A酸在皮脂腺的分布――人面部皮肤体外研究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服异维A酸(13C-RA)有致畸性,从而限制其应用,而外用无此危险.已证实,外用13C-RA治疗轻、中度痤疮有效,对严重的顽固性痊疮则疗效不佳,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其在皮脂腺分布的浓度及药理活性低有关.

其他文献
例1男,30岁。无水痘既往史及与水痘患者接触史。垂钓时受到强烈日晒后第4天颈部出现伴有红晕的水疱,继之,水疱逐渐扩展至上臂、颜面、口腔、躯干,伴发热38℃。
患者,男,79岁。双下肢皮肤多发性损害2月余,局部无外伤史。皮肤检查:双下肢后中部呈线状排列的多发性红斑样结节,中央有溃疡,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实验室常规检查正常。皮损的浓液、渗出液及刮片直接真菌学检查阴性。孢子丝菌素皮肤试验阳性,72小时后为7mm的硬结。葡萄糖沙氏培养基25℃呈乳脂状菌落,表面有皱褶,中央呈褐色。考虑为申克孢子丝菌,镜检为真菌,37℃转为酵母相。
期刊
角质形成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征,对皮肤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从液体浸没培养到空气-液体交界面培养;从单层细胞培养到复层器官型培养及器官培养,形成了多种培养模型可供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当今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皮肤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药物毒理学、组织工程学和基因治疗等方面。介绍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条件和环境、体外培养方法和应用
人们对温带地区的甲真菌病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热带地区的甲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却无数据可查。作者于1987年1月至1994年12月8年间对香港政府皮肤科诊所所见患者进行回顾性甲真菌病调查。
线状硬皮病(LS)是一种以皮肤受累为特征的病因不明的结缔组织病,临床上表现为线状分布的皮肤硬化和色素改变,其炎症和纤维变性过程可累及其下的皮下组织、肌肉、骨膜和骨,从而造成美容方面的问题,也可由于关节收缩无能及受损而导致功能障碍,偶尔可形成不可逆的畸形和毁容。最多见于生长期儿童,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头皮脂溢性皮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常见皮肤病。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作者观察了1%联苯苄唑香波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超抗原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抑制其产生,可指导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本文就超抗原类型,致病机理,在特应性皮炎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在治疗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近10年来,人们先后开发上市了3种维生素D3类似物:钙泊三醇软膏(calcipotriol 50μg/g)、他骨化醇软膏(tacalcitol 4μg/g、2μg/g)、骨化三醇软膏(calcitriol 3μg~15μg/g)。维生素D3类似物的体内作用:临床外用钙泊三醇治疗银屑病皮损。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4、12周均进行了皮肤活检。
期刊
深部真菌病感染率的升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对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用药为二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一些咪唑类药物,随着抗真菌药的发展,治疗也有所发展。二性霉素B依然是治疗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物,二性霉素B脂质体由于它的毒性小和作用强已越来越受到欢迎。新的感染菌的出现和耐药真菌的出现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幼年性透明蛋白纤维瘤病是一种由可分泌透明蛋白样物质的细胞呈肿瘤性增殖而引起的疾病,为临床上较少见的皮肤肿瘤,且易于误诊。文中就该病的病名沿革、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与愈后、尤其是病理研究的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