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肢解的讲析窒息了文本的生气,刻板的模式禁锢了课堂的灵性,纷繁的技术扰乱了思维的火花。而学生现代文的阅读现状也不容乐观。是什么让那么多高三学生进入考前第一轮复习时,竟然面对现代文作品“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其原因盖在于:缺失了“多而快”“巧且会”“用以美”“兴与习”的训练及其相应的能力。
面对现实,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莘莘学子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让“面目可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得以改观,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并付诸实践。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海量的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耕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③当然,对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经典作品还是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的,甚至于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做笔记、摘要和卡片,将它们化为精神食粮,以补“速读”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须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言之,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第二,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第三,找准两三个关键点;第四,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第五,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④
二、“巧且会”有利于阅读多样文本
所谓“巧”,指的是抛弃愚笨的办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导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第一,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第三,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度。即一定的阅读技能。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吉林大学鲁弘老师认为,“抓住‘关键词’是答好语文题(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她以现代文为例加以阐释。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三、“用以美”恰巧适应公民需要
所谓“用”,就是指那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对听、说、读、写、思能力确有帮助的知识、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有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主张:“语文要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⑥譬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是现代文教学极有用的东西;现代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第一,认知和筛选能力,包括理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第二,阐释能力,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句具体化,正确地把握文句的隐含信息;第三,组合和调整能力。把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系统;第四,扩展能力。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评判。这些内容几乎包括了吸收(听、读)和表达(说、写)的全部。⑦这些能力学生如果都具备了,就可以说是他们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凭借此能力和素养,出校门前,他们也可以在完成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得心应手;出校门后,他们也就“具备的了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美”,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文文本的内容,体会语文独特的语言美、内涵美,思想上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因为“在语文的天地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豪情,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清纯。”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现代文的阅读,体会到这些,那么,可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了,其美的熏陶会深入他们的骨髓,化为高雅的言谈举止了。 四、“兴与习”自然化成公民素养
所谓“兴”,指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兴趣。梁漱溟先生说过:“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兴趣”。“非到引起兴趣和注意,我不去读它。我之好学是到了‘真’好才去‘学’的”⑨。顾之川先生指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和发展的眼光。”⑩
所谓“习”,就是指的是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乐于阅读了,才谈得上所谓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好习惯,要助其克服“由不习惯”到“很习惯”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要达此目的,就得开始选些浅易的有趣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成就感,再渐次加深难度。最后,还要如温儒敏教授所言,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 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人文素质高了, 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他们学习现代文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于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就出现了。
质而言之,现代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因而,对现代文阅读的“多而快”“巧且会”“用以美”“兴与习”的期盼呼之欲出。“多而快”便于吸收信息,适应社会之需要;“巧且会”便于形成能力(其中“巧”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用以美”便于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提高人的品位;“兴与习”便于巩固上述其它素养并成为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以上因素就构成了高中阶段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内容的语文核心素养,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
参考文献
①⑤周庆元,黎利云:《中学语文教育要“返璞归真”》,《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1期第71~72 页。
②胡立根:《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差”困境及其出路》,《课程 教材 教法》,2013年第6期第84页。
③④邹小千:《中学现代文阅读能力浅谈》,《现代语文》2014年第4期第36页。
⑥顾德希:《语文要交给学生有用的东西》,《人民教育》,2011年第22期第46页。
⑦邹小千:《真语文必须“精要”“好懂”“有用”》《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00~102页。
⑧⑩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3期第16页。
⑨魏邦良、梁漱溟:《自学是一片向上心》,《皖江明报》,2015年第一版。
[作者通联: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教科室]
面对现实,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莘莘学子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让“面目可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得以改观,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并付诸实践。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海量的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耕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③当然,对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经典作品还是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的,甚至于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做笔记、摘要和卡片,将它们化为精神食粮,以补“速读”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须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言之,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第二,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第三,找准两三个关键点;第四,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第五,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④
二、“巧且会”有利于阅读多样文本
所谓“巧”,指的是抛弃愚笨的办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导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第一,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第三,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度。即一定的阅读技能。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吉林大学鲁弘老师认为,“抓住‘关键词’是答好语文题(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她以现代文为例加以阐释。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三、“用以美”恰巧适应公民需要
所谓“用”,就是指那些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对听、说、读、写、思能力确有帮助的知识、技巧和规律性的东西。“有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主张:“语文要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⑥譬如,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是现代文教学极有用的东西;现代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第一,认知和筛选能力,包括理性筛选和检索性筛选;第二,阐释能力,对具体材料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句具体化,正确地把握文句的隐含信息;第三,组合和调整能力。把阅读所获取的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系统;第四,扩展能力。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评判。这些内容几乎包括了吸收(听、读)和表达(说、写)的全部。⑦这些能力学生如果都具备了,就可以说是他们适应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凭借此能力和素养,出校门前,他们也可以在完成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得心应手;出校门后,他们也就“具备的了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谓“美”,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现代文文本的内容,体会语文独特的语言美、内涵美,思想上得到美的熏陶。“通过阅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因为“在语文的天地里,有对秦砖汉瓦的向往,有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有对《红楼梦》的痴情,有对《西游记》的迷恋,有大江东去的气势,有怒发冲冠的豪情,有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有小桥流水的清纯。”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现代文的阅读,体会到这些,那么,可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了,其美的熏陶会深入他们的骨髓,化为高雅的言谈举止了。 四、“兴与习”自然化成公民素养
所谓“兴”,指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兴趣。梁漱溟先生说过:“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一个人要认清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兴趣”。“非到引起兴趣和注意,我不去读它。我之好学是到了‘真’好才去‘学’的”⑨。顾之川先生指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阅读兴趣和发展的眼光。”⑩
所谓“习”,就是指的是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只有学生乐于阅读了,才谈得上所谓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好习惯,要助其克服“由不习惯”到“很习惯”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要达此目的,就得开始选些浅易的有趣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以此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成就感,再渐次加深难度。最后,还要如温儒敏教授所言,让学生“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 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人文素质高了, 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他们学习现代文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于是“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就出现了。
质而言之,现代文阅读教学“少、慢、差、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因而,对现代文阅读的“多而快”“巧且会”“用以美”“兴与习”的期盼呼之欲出。“多而快”便于吸收信息,适应社会之需要;“巧且会”便于形成能力(其中“巧”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用以美”便于从形而下上升到形而上,提高人的品位;“兴与习”便于巩固上述其它素养并成为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以上因素就构成了高中阶段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为内容的语文核心素养,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
参考文献
①⑤周庆元,黎利云:《中学语文教育要“返璞归真”》,《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1期第71~72 页。
②胡立根:《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智能差”困境及其出路》,《课程 教材 教法》,2013年第6期第84页。
③④邹小千:《中学现代文阅读能力浅谈》,《现代语文》2014年第4期第36页。
⑥顾德希:《语文要交给学生有用的东西》,《人民教育》,2011年第22期第46页。
⑦邹小千:《真语文必须“精要”“好懂”“有用”》《赤峰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00~102页。
⑧⑩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3期第16页。
⑨魏邦良、梁漱溟:《自学是一片向上心》,《皖江明报》,2015年第一版。
[作者通联: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