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工匠精神的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中,教师在中职院校当中开展德育课堂教育时,更加注重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待职业的一种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精神理念。本文探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工匠精神渗透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院校;职业素质
  【中圖分类号】G4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01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重要使命。德育课是培养新一批具备工匠精神从业者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渗透工匠精神的意义
  提倡工匠精神是满足当前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抓紧时代的潮流,发扬民族精神,创造民族品牌,这对我国制造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国务院在2015年5月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这就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专业人才,把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融入生产、设计、经营等环节,实现我国由重量向重质的突破,这样中国的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才能赢得未来。再次,提倡工匠精神是中职院校学生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获胜的需要。
  二、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增强经济总体实力,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纵观世界制造业强国,如德国、日本等,无不重视工匠精神的价值,创新进取,追求卓越品质。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就要通过德育途径,发挥好德育课堂的教育作用。
  (二)是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职学校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除了重视人才的技能素质以外,更加重视人才的个人品质和职业素养,企业真正需求的是德才兼备的技能人才。学校只有了解社会需求,顺应企业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够在激烈的生源和人才竞争中,树立学校信誉,打响学校品牌。中职学校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德育课程内容中渗透工匠精神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三)是促进学生就业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中职学校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职业能力为办学指导。职业能力不仅包括技术技能,更包括职业态度和道德品质。工匠精神正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核心职业态度。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在就业市场中必然更有竞争力,在就业大军中能够脱颖而出。这一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和造就需要学校从日常教学过程入手,长期培养和引导。通过德育课程的渗透无疑是有力手段。
  三、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德育课堂的渗透方式
  (一)让学生充分了解工匠精神
  首先我们可以将工匠精神教育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德育教学过程当中。每个学期,学校可以安排四课时讲解工匠精神。要以纪录片《大国工匠》和《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故事汇》为载体,通过对当代大国工匠故事的解读,让中职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种职业,埋头苦干、孜孜不倦,他们经历了寂寞,抵制了诱惑,执着一生,坚守一生。因为他们坚信: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要认定目标不放松,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二)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课程是中职德育课中主要的学习内容,在每门课的教学中我们都应该融入和渗透工匠精神理念的培育。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树立以就业创业和生存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和社会,规划未来,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职业道德教学,培养学生坚守工匠精神的道德品质。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引导学生坚持工匠精神,立足所学专业,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将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哲学与人生》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
  (三)把工匠精神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指导相结合
  教师在传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时,更应该注重价值观与其个人观念的结合,质量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更应该成为学生心中自我要求的准则,真实的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课堂中接受价值,又从劳动中创造价值。
  (四)转变德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对传统的闭卷笔答的考试形式和以考试成绩论高低的德育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改革。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由课堂学习评价、活动评价、情感测评三个方面组成。
  (1)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和情感倾向,可以通过对课堂学习效果来给予评价,从各方面细节来实现在课堂中培养工匠精神。
  (2)通过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完成课外活动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和团队合作,保障工匠精神向课外的延伸。
  (3)通过对学生情感倾向的测评,评价工匠精神在学生思想中的内化。
  新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使工匠精神真正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得到落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需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各个环节中渗透,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植入青年学生心中,并转化成一种品性,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道路中一股强大力量。但我们也需要明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成功的,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唯有高校、家庭、社会等各方主体都积极参与,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够真正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所以,我国高校、家庭与社会等主体,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尤其是高校,必须要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己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方式,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培养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为将他们培养成为双创人才而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轩.中职学校德育课中工匠精神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43.
  [2]修艳玲.工匠精神在中职院校德育课中的渗透探赜[J].成才之路,2018(31):13.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梅花花原基形成前后,短枝和叶片中17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并就我国一项古老的园艺栽培枝艺“扣水促花”对梅花体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与花原基形成的关系做了初步分析
通过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探讨了氮、磷、钾及有机肥对胡萝卜中胡萝卜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胡萝卜素含量的一级(2因素)和三级(4因素)交互作用显著,二级(3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
本文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可适用于各种农作物品种资源数据库的管理,它不受不同作物之间植物学形态、农艺性状、品质、抗逆、抗病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的限制,避免了编程繁琐、冗长,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开展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 文成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在落实素质教育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制度, 许多老师着眼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发展的现实条件,以提升学
本文就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对土壤性质和水稻生育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硫酸盐肥料能促使土壤有机质缓慢积累,能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能活化粘土矿物晶格中所固结的
提出了基于二进小波变换快速Kalman滤波自适应反褶积方法。该方法对时变非平稳信号时分频精细地进行快速Kalman滤波自适应反褶积,比时域内的预测反褶积和时域内的快速Kalman滤波自适应反褶积分辨
本文通过对土壤的粘土矿物,含钾矿物,钾素含量状况和供钾特性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湖南省主要稻田土壤供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紫泥田、紧潮泥田供钾性能好,早稻施钾效果不明显,
以"L1吉杂花长茄"为试材,用对氯苯氧乙酸和6-苄基腺嘌呤混合处理茄子花,研究混合液对茄子果实生长和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激素的混合液能显著增加茄子直径、长度和
【摘 要】历史是我国教育中重要课程之一,历史的学习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教学引起了广大行业内人士的关注,其中史料的对历史教学的作用成为了热门探讨的话题,史料对初中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意义的重要是不容忽視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教学质量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