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牦牛是青海地区特有的牲畜品种,具有耐严寒、适应能力强,能在高海拔生长的特点。在牦牛养殖中,由于很多养殖户一直秉持传统养殖模式和养殖理念,不管是飼养管理还是养殖环境控制都存在不当之处,尤其是卫生环境不良,养殖场内部和放牧场地中存在很多尖锐突起物,导致蹄部经常受损,给多种致病原侵袭提供条件。再加上养殖户没有构建完善的防御机制,不能做到定期对牦牛进行疫苗免疫接种,抗体水平不达标,很容易激发感染一系列传染性疾病,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该文首先分析牦牛蹄病的发病原因,然后论述了具体的防治要点。
关键词:牦牛蹄病;发病原因;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0.040
0 引言
蹄子是牛重要的支撑器官,可有效保护牛的软组织结构。在牦牛养殖中,牛蹄病属于常见疾病和高发疾病,会直接影响牛的寿命和利用效率,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养殖场内的牦牛淘汰率增高,养殖效益变差。某些致病原传播流行,还会造成整个牦牛养殖产业的安全问题,危害十分严重。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对牦牛疾病的传播流行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掌握引发该种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以便采取对症措施进行防控,降低发病率。
1 发病原因
1.1 致病原感染
牦牛蹄部发病重要原因是受到致病原侵袭。牛蹄部受到病害侵袭后,会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牛蹄病例中可分离得到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酵母菌、节节状类杆菌、球菌、坏死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另外,牛口蹄疫病毒也是导致牦牛蹄部发生病害的一个主要致病原,该种疾病属于国家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一旦传播流行,会给整个牦牛养殖产业造成致命威胁。
1.2 饲养管理不当
在牦牛养殖中,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导致蹄部受损,蹄部发炎,蹄部病害的一个常见病因。养殖户在建造养殖场地时,没有配置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运动场,导致牦牛群运动受到障碍,牛群不能进行有效的运动,身体抵抗能力下降,蹄部的保护能力不足,进而导致蹄部损伤发生。生消化障碍,血液循环不良,产生毒血症。单位面积内的牛饲养密度过高,饲料槽放置过低,也是导致蹄部出现病害的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1]。饲养管理人员在进行牛群防护管理中,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蹄部修整,极易导致蹄变形,蹄部受力不均匀。
1.3 饲料品质影响
饲料搭配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投入是否均衡,是否合理,会影响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如果饲料中钙磷比例不足或者投入不平衡,或者因为胃肠道疾病等原因导致钙磷等物质吸收不足,会使体内的钙磷代谢出现障碍,影响骨骼的正常形成、正常发育导致骨质疏松,进而诱发蹄病。在饲料配置中如果碳水化合物的投喂量过多,精饲料和粗饲料搭配不合理,精饲料投喂过多,导致网胃或瘤胃中的消化环境发生变化,出现反刍障碍,消化机能紊乱,瘤胃酸中毒也会诱发蹄部病变。在牛养殖中,某些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投入超标或不足,也会导致蹄部出现病变。
1.4 养殖环境影响
养殖场建造不合理,地势低洼,环境恶劣,养殖舍粪便和尿液不能及时清理,地面潮湿泥泞,牛蹄部长时浸泡在污染物中或者浸泡在污水中,蹄部的角质层软化,对外来致病原的抵抗能力下降,再加上没有配置完善的运动场,使牛的行动受到影响,进而引发蹄部出现病变。养殖场内部或者放牧地存在多种尖锐突起物,地面凹凸不平,存在糙面,也会导致蹄部刺伤,加上养殖环境不清洁不卫生,给多种致病菌如坏死杆菌侵袭提供条件,进而诱发蹄部病变。
2 临床表现
临床上不同原因导致的蹄部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大多数患病牛都会表现为蹄部脓肿,发病肢体由于脓肿不能正常行走,出现跛行,患病牛无法负重,常卧底不起,且慢性病例常见于冠状带和系部的软组织肿胀。患病牛还会出现局限性的蹄皮炎。不会出现坏死化脓现象,经常发生于蹄球部和蹄底结合的部位,病变部位过度生长后,会导致局部性负重过大,患病部位出血挫伤,出现小叶非感染性坏死。该种类型的蹄部病变常发生于地面硬化不正常的牛群,通常发生于后侧肢体。在牦牛养殖中,如果投喂大量高能量的饲料,会诱发蹄叶炎,表现为蹄部出血,不能正常行走,严重的还会导致蹄壁崩裂[2]。放牧养殖或者舍饲养殖中,蹄部和尖锐突起物接触后,会导致蹄部出现挫伤出血问题,蹄壁受损,患病牛不能正常行走。饲养管理人员在对患病牛进行诊断中,如果发现牛蹄部出现红肿胀痛有热感的情况,且出现负重跛行,严重的会导致全身症状,不能正常站立时,应该考虑是存在蹄部疾病。同时某些致病原感染还会导致患病牛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体温显著升高,在嘴唇、舌头、唇外和蹄部,可看到蚕豆大小到核桃大小的溃疡面[3]。通过结合上述诊断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
3 防控措施
3.1 科学治疗
牛蹄部疾病是一种致死率相对较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饲养管理人员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中应遵循先重后轻的原则,采用抗菌消炎、去除腐败物质、缓解疼痛为主要治疗原则。在治疗前应明确蹄部正常的形态,尽快将变形的蹄部修整,保证其恢复正常状态,避免局部负重过大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发生。对于已发生疾病的牛采用封闭治疗,降低蹄部的疼痛感,避免加重病情。症状较为严重时,应该将肿胀部位的蹄部切开后处理腐败物和各种脓肿,加速脓肿内容物排出,促进蹄部恢复健康。
3.2 预防措施
饲养管理人员应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和具体流行特点开展针对性防治。及时剔除肢体残缺的牛,降低遗传因素对蹄部疾病产生的影响,还应注重优化养殖环境,构建良好的卫生环境,强化卫生消毒和牛舍清理,保证为牛群提供充足的运动空间,避免加重蹄部感染。还应科学喂养,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聘请专业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根据牦牛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科学配置饲料,保证养分供给充足,确保钙磷元素投入充足,避免因为微量元素或各种矿物质元素投入不足导致蹄部问题。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牛舍管理,最大限度预防牛蹄部疾病的发生。在做好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接种的同时,养殖户需要结合养殖场疾病流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疫苗免疫程序,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抗体水平达标,降低发病率。
4 结束语
牦牛蹄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后如果处置不当,会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求饲养管理人员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日常要经常检查牦牛的蹄部,保障蹄部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诊治,明确具体致病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还应尽快修复变形的牛蹄,保障其恢复正常功能,避免局部负重过大导致组织损伤。还应掌握引发该种疾病的常见致病原,在养殖中消灭致病原的寄生渠道,强化卫生消毒,清理养殖场,尖锐突起物,保证为牦牛群营造一个健康舒适整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相宜.一例黄牛蹄病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8):61.
[2]林保芳,杨雪青.牛蹄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J].农村养殖技术,2010(8):26.
[3]王洋.奶牛蹄病的几种常见病因[J].养殖技术顾问,2014(4):152.
作者简介:马芳(1993-),女,青海循化人,回族,本科,技术员,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关键词:牦牛蹄病;发病原因;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0.040
0 引言
蹄子是牛重要的支撑器官,可有效保护牛的软组织结构。在牦牛养殖中,牛蹄病属于常见疾病和高发疾病,会直接影响牛的寿命和利用效率,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养殖场内的牦牛淘汰率增高,养殖效益变差。某些致病原传播流行,还会造成整个牦牛养殖产业的安全问题,危害十分严重。作为饲养管理人员应对牦牛疾病的传播流行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掌握引发该种疾病的具体发病原因,以便采取对症措施进行防控,降低发病率。
1 发病原因
1.1 致病原感染
牦牛蹄部发病重要原因是受到致病原侵袭。牛蹄部受到病害侵袭后,会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而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牛蹄病例中可分离得到螺旋体、粪弯杆菌、梭杆菌、脆弱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酵母菌、节节状类杆菌、球菌、坏死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另外,牛口蹄疫病毒也是导致牦牛蹄部发生病害的一个主要致病原,该种疾病属于国家一类重特大传染性疾病,一旦传播流行,会给整个牦牛养殖产业造成致命威胁。
1.2 饲养管理不当
在牦牛养殖中,饲养管理不当也是导致蹄部受损,蹄部发炎,蹄部病害的一个常见病因。养殖户在建造养殖场地时,没有配置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运动场,导致牦牛群运动受到障碍,牛群不能进行有效的运动,身体抵抗能力下降,蹄部的保护能力不足,进而导致蹄部损伤发生。生消化障碍,血液循环不良,产生毒血症。单位面积内的牛饲养密度过高,饲料槽放置过低,也是导致蹄部出现病害的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1]。饲养管理人员在进行牛群防护管理中,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蹄部修整,极易导致蹄变形,蹄部受力不均匀。
1.3 饲料品质影响
饲料搭配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投入是否均衡,是否合理,会影响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如果饲料中钙磷比例不足或者投入不平衡,或者因为胃肠道疾病等原因导致钙磷等物质吸收不足,会使体内的钙磷代谢出现障碍,影响骨骼的正常形成、正常发育导致骨质疏松,进而诱发蹄病。在饲料配置中如果碳水化合物的投喂量过多,精饲料和粗饲料搭配不合理,精饲料投喂过多,导致网胃或瘤胃中的消化环境发生变化,出现反刍障碍,消化机能紊乱,瘤胃酸中毒也会诱发蹄部病变。在牛养殖中,某些微量元素和蛋白质的投入超标或不足,也会导致蹄部出现病变。
1.4 养殖环境影响
养殖场建造不合理,地势低洼,环境恶劣,养殖舍粪便和尿液不能及时清理,地面潮湿泥泞,牛蹄部长时浸泡在污染物中或者浸泡在污水中,蹄部的角质层软化,对外来致病原的抵抗能力下降,再加上没有配置完善的运动场,使牛的行动受到影响,进而引发蹄部出现病变。养殖场内部或者放牧地存在多种尖锐突起物,地面凹凸不平,存在糙面,也会导致蹄部刺伤,加上养殖环境不清洁不卫生,给多种致病菌如坏死杆菌侵袭提供条件,进而诱发蹄部病变。
2 临床表现
临床上不同原因导致的蹄部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存在一定差异性,但大多数患病牛都会表现为蹄部脓肿,发病肢体由于脓肿不能正常行走,出现跛行,患病牛无法负重,常卧底不起,且慢性病例常见于冠状带和系部的软组织肿胀。患病牛还会出现局限性的蹄皮炎。不会出现坏死化脓现象,经常发生于蹄球部和蹄底结合的部位,病变部位过度生长后,会导致局部性负重过大,患病部位出血挫伤,出现小叶非感染性坏死。该种类型的蹄部病变常发生于地面硬化不正常的牛群,通常发生于后侧肢体。在牦牛养殖中,如果投喂大量高能量的饲料,会诱发蹄叶炎,表现为蹄部出血,不能正常行走,严重的还会导致蹄壁崩裂[2]。放牧养殖或者舍饲养殖中,蹄部和尖锐突起物接触后,会导致蹄部出现挫伤出血问题,蹄壁受损,患病牛不能正常行走。饲养管理人员在对患病牛进行诊断中,如果发现牛蹄部出现红肿胀痛有热感的情况,且出现负重跛行,严重的会导致全身症状,不能正常站立时,应该考虑是存在蹄部疾病。同时某些致病原感染还会导致患病牛精神状态逐渐变差,体温显著升高,在嘴唇、舌头、唇外和蹄部,可看到蚕豆大小到核桃大小的溃疡面[3]。通过结合上述诊断对病情做出初步诊断。
3 防控措施
3.1 科学治疗
牛蹄部疾病是一种致死率相对较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饲养管理人员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中应遵循先重后轻的原则,采用抗菌消炎、去除腐败物质、缓解疼痛为主要治疗原则。在治疗前应明确蹄部正常的形态,尽快将变形的蹄部修整,保证其恢复正常状态,避免局部负重过大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发生。对于已发生疾病的牛采用封闭治疗,降低蹄部的疼痛感,避免加重病情。症状较为严重时,应该将肿胀部位的蹄部切开后处理腐败物和各种脓肿,加速脓肿内容物排出,促进蹄部恢复健康。
3.2 预防措施
饲养管理人员应结合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和具体流行特点开展针对性防治。及时剔除肢体残缺的牛,降低遗传因素对蹄部疾病产生的影响,还应注重优化养殖环境,构建良好的卫生环境,强化卫生消毒和牛舍清理,保证为牛群提供充足的运动空间,避免加重蹄部感染。还应科学喂养,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聘请专业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根据牦牛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科学配置饲料,保证养分供给充足,确保钙磷元素投入充足,避免因为微量元素或各种矿物质元素投入不足导致蹄部问题。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强化牛舍管理,最大限度预防牛蹄部疾病的发生。在做好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接种的同时,养殖户需要结合养殖场疾病流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疫苗免疫程序,定期对牛群进行疫苗免疫接种,保证抗体水平达标,降低发病率。
4 结束语
牦牛蹄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后如果处置不当,会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求饲养管理人员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日常要经常检查牦牛的蹄部,保障蹄部健康,一旦发现异常,应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诊治,明确具体致病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还应尽快修复变形的牛蹄,保障其恢复正常功能,避免局部负重过大导致组织损伤。还应掌握引发该种疾病的常见致病原,在养殖中消灭致病原的寄生渠道,强化卫生消毒,清理养殖场,尖锐突起物,保证为牦牛群营造一个健康舒适整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何相宜.一例黄牛蹄病的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8):61.
[2]林保芳,杨雪青.牛蹄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J].农村养殖技术,2010(8):26.
[3]王洋.奶牛蹄病的几种常见病因[J].养殖技术顾问,2014(4):152.
作者简介:马芳(1993-),女,青海循化人,回族,本科,技术员,主要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