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学科社会实践的策略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305879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导行是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社会实践课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使学生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可以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课程培养目标。所以,社会实践的策略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品德学科 社会实践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9-0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课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于品德学科社会实践课型常见问题的分析,进行了社会实践的策略探究,形成了社会实践的基本操作流程,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成了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常见问题与分析
  1.重“安全”,轻“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且更多文件也规定领导的相关责任。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了领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安全第一”这一前提也导致许多教师为保护自己和学生而取消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殊不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感性向理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品德中学到的一些道德认识如果只是宣而不为,那就很难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
  2.重“结果”,轻“过程”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目标。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实践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认为实践活动无非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忽视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情操,或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应尽的责任。我们往往也忽视了活动前延后续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锁定在结果上,而应聚焦在其过程上,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上。
  3.重“校园”,轻“社区”
  品德课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材,品德课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老师,应当“走出去,请进来”,实行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教师与社会上特殊老师的合作。但目前,我们更多地发现,品德老师因为怕麻烦,把社会实践的范围压缩在校园里,学习《春天在哪里》,就带领学生到学校植物园里去转一圈;学习《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就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校门口去捡拾白色垃圾……如此实践,学生根本就没有与社会亲密接触,学生的体验也是浅层次的。
  二、实施策略与内容
  1.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这个环节是社会实践课型的关键点。只有确定实践的主题,制定明晰的调查方案,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保证实践的质量。教师要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分析,引导学生选好主题,并进行方案的策划。
  如学习《在公共汽车上》一课,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公共汽车乘车环境的调查”为主題开展实践活动,在方案策划的过程中,要求用好家长资源,要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一次乘车体验,并要让学生在乘车过程中去发现值得赞扬或应当批评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带着体验走进课堂,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和对话。
  2.合理分工,开展活动
  在主题、方案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小组长要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分工,每个人根据实践的要求领取任务,实践的目的就更明确。还是以《在公共汽车上》为例,学生根据主题和方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领取自己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进行社会实践:擅长设计调查表的,进行调查表的设计;比较会动脑筋的,就进行调查内容的策划;乐于与人交流的,就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小记者,通过采访了解乘车环境的现状;擅长总结的就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就准备在课堂汇报的时候进行汇报。但虽然各有分工,社会实践的过程需要小组成员全程参与。
  3.调查实践,记录信息
  小组成员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下,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家长和辅导员的全程参与,确保调查实践活动的安全开展;其次,需要整合实践资源,保障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再次,根据事先的分工,让组员进行相关的记录,尽量把原始的数据记录清晰,或者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调查实践的过程,为小组汇总积累最原始的数据。
  4.成果汇报,互动交流
  小组将成员调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从汇总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小组调查实践的结论,组长或组员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时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进行互动,可以通过“有一说一”“你问我答”等互动的形式,把实践的目标、过程和认识说清楚、说透彻,并通过小组互动交流,实现组与组之间思维的碰撞,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5.提升认识,课后拓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调查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评价调查实践的结果,还可以评价小组之间互动的质量,最后提取与本课教学目的最相关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引领学生后续的生活。比如学习《绿色小卫士》后,学生通过调查实践制订并形成了“绿色小卫士行为规范”,为使“绿色小卫士”活动向课外拓展,我们要求学生与班级签订“绿色小卫士责任书”,并讨论形成了“绿色小卫士”评价体系,这样不但人人参与,而且还扎扎实实地外化到学生日常的行动中去,帮助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让品德学科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一定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受到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医学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农村就业的积极性不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就业价值取向教育,充分发挥医学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导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5-02  《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
【摘要】当今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重课堂教育和课堂教学形式而忽视课堂以外的实效性的问题,所以学生仅限于课堂上的学习而极少能把课堂上所领悟的内容应用到课外的品德培养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积极作用。本人从改变这种情况的了立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相关操作,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知行统一 现实体验感 内化 以评促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6-01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主要是通过老师科学地、艺术地处理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触发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使学生将学习活动视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的需要,从而鼓舞学生主动、能动地去思维并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对多年的政治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本人认为可以利用“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皖玉4号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一个双高产组合。在1992~1993年两年安徽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产量均名列各参试品种的首位,比对照种掖单2号增产10%以上。该品种品质优良、适宜密
给出了敌单机和编队连续进袭态势下,地空导弹和高炮部队的作战效率计算公式、一道防线兵力最优部署部分结果和多道防线兵力最优部署规划模型。(本刊录)
早熟优质甘薯新品种──绵薯早秋绵薯早秋(原系号81-13)是绵阳市农科所1981年用79-75×早熟红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9月通过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正季苕区试结果,亩产鲜苕2127.6千克,薯干598.14千
【摘要】目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其学业成就评价更是处于空缺状态,没有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为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有效的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标准进行了分析,最后简单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业成就评价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