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伦常侧面观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bea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伦理五常:天地君亲师,师徒伦常列于其间,自然有它的道理。中国的武侠小说中常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可见传统的师徒伦常理念有多么深入人心。事实上,在世界各地,师徒伦常都显得非常重要,有时它甚至比“君亲”都还要关键和惹人注目。
  
  古代的师徒伦常帝国
  
  孔夫子登坛开帐授徒,曾点、颜渊等人分别捧着十条干肉来到他面前,一跪一叩为礼,从此无论孔子出仕还是游走诸国,都与老师不离不弃。
  孔子与弟子们的师徒之礼显得单纯而富有浪漫气息。他们之间的关怀也真挚而诚恳。尤其是孔颜之间,那份情感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师徒甚至父子之情。在颜渊死后,孔子仿佛失去了最疼爱的亲人一般,恸哭甚哀。让人在几千年之后,都因这份纯洁的情愫而感动。
  但是,真正让师徒伦常变成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还得从东汉时期说起。在东汉中后期,形成了宗师与弟子、门生的庞大师徒伦常帝国。那时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宗师奔走服役,甚至要为宗师行不法之事。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举主,主子死了要服3年之丧,并继续侍奉其后人 ,形成一种世袭的臣属关系。典型的如东汉末年著名的大军阀袁绍:他的六代祖袁良以《易经》起家,广收门徒,传至后世“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在袁绍举旗的时候,一夕之间得众数十万,粮食万囷,可以说真正将师徒伦常推到了极致,成为以师徒之礼为基础的帝国。
  到了唐代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虽有投靠援引之意,已非依附关系。但纵是如此,帝王依然深以为戒备,朱棣灭方孝孺“十族”,所谓的“第十族”即指方孝孺的门生弟子。朱棣的残忍无容置疑,但真要从政治斗争“斩草除根”看,杀光“第十族”的根本原因还是这一族实在太有威胁了。
  庙堂之上师徒伦常如此,民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最初就是杭州一家钱庄的学徒。他以师礼、主礼待之老板,老板膝下无子后继无人,百年之后干脆将整座钱庄向胡雪岩倾囊相授,成就了他日后飞黄腾达的“第一桶金”。
  
  欧洲的作坊学徒
  
  在欧洲,堪与中国传统的“师徒伦常”相提并论的往往是一些手工艺作坊的师徒。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的名著《香水》,讲的是变态杀手格雷诺耶的故事。格雷诺耶一出生,企图抛弃他的母亲就因“弃婴罪”被杀,他在孤儿院长大,是个嗅觉天才。他能制造出全世界最独一无二的杰出香水,这些香水的制作方式和一般的并无不同,唯一差别之处,是他所使用原料——处女的体香,只要是格雷诺耶挑选中的女子,他便不计一切代价将她杀害,将新鲜的尸体身上的香味用来做成香水的材料,让这个香味永远只专属他一个人。
  将格雷诺耶培养成为一个出色的香水调制师的,正是一个老香水作坊主。老作坊主将十来岁的他从孤儿院带回自己的作坊,让他“做自己的入室弟子”,并将自己的本事倾囊相授(当然,师傅也没安什么好心,其目的只是想让格雷诺耶为他配制出流行的香水)。在那段日子里,二人亦父子亦主仆,相依为命,生动地诠释了师徒伦常——亦即师徒之礼的内涵。
  
  道场的师徒之礼
  
  如今说起师徒之礼,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竞技体育的道场。譬如武术的门派(这与武侠小说的描写当然有差距),再譬如围棋道场。
  昭和大棋士木谷实年少成名,可惜后来遭遇到古往今来第一天才吴清源,既生瑜何生亮,终身未成大志。但是,他却在另一个领域成就了永远的丰碑:那就是开柜授徒。
  木谷实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在日本各地招收了一大批的棋童,将他们集中于木谷道场,悉心指教,终于在棋坛上创造了一门出最多超一流棋手、段位总和最高的空前绝后纪录。
  今天,木谷道场成了造就棋界人才的理想乐园。一提起小林光一、加藤正夫、大竹英雄、石田芳夫、赵治勋、小林觉、武宫正树这些巨星的名字,人们就不由得想起当年木谷夫妇为培育他们所付出的全部心血。据木谷夫人回忆,最多时他们一家有26人吃饭,锅都是特制的,为防止顽皮的小孩子们将锅碰翻,木谷夫人每天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看护着它。如此之众的棋童在近20年的时间一直与木谷夫妇他们同一屋檐下生活,不用说教棋,单是照料他们的日常起居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木谷弟子中有很多是免费前来学棋的。为此,木谷夫人还得亲自开荒种粮种菜,维护一家人的生活。而这些事情恐怕不是几句“说来容易做来难”之语轻描淡写地概括得了的。
  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另一对超级天才:韩国的曹薰铉和李昌镐师徒身上。为了收少年李昌镐为徒,事业正当如日中天的曹薰铉不得不跑到首尔郊外买房,目的只为方便李昌镐入住。李昌镐是个喜欢在夜阑人静的时候用功的人,曹薰铉和他的家人为了不影响李昌镐用功,半夜起来上厕所都不穿木鞋,总是轻手轻脚地走,避免发出声音。
  
  猪鬃厂楼工师徒的故事
  
  1957年,抱着对前途的憧憬,年仅12岁的杨福源进入成都市猪鬃厂,跟随厂里年长的技师学习技术。猪鬃厂因工作程序不同分有“水梳”、“楼工”等车间,其中“楼工”是重中之重,一般只需要男性工人。杨福源也就顺从厂里的安排,投入到“楼工”的学习中去。
  当时的情况是,每名师傅负责带五到八个弟子。这些弟子基本上是师傅的亲属。当然也有例外,譬如杨福源就是。
  谈及老本行,杨福源很来劲,他回忆说,当年学习技术的时候,他是所有师兄弟里年纪第二小的,又贪玩,所以进境很慢,别人花半年就能熟练掌握的技术,他整整学了一年多。当然,这还不是最慢的,最慢的有三五年依旧学不会,最终只好离开。
  “楼工楼工,梳提揉扎甩”,这是杨福源的师傅每天挂在嘴边的话。“梳提揉扎甩”是楼工的五个基本工序,极其复杂,对工人的眼力、手劲、爆发力和敏捷度的要求很高。换句话说,楼工的工作环境和工 作强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杨福源在盛壮之年的时候,身高170厘米的他竟然只有不到45公斤的体重。他的师兄师弟的体重,基本上都无法达到正常人的标准。
  对此,“师傅为了能让我们集中精力学习,自己每天只吃两碗饭,省下来让我们能够吃饱。而师母每天要做的事就是四处搜集血旺,煮给我们吃,保证我们的体质不会太虚。”
  当然,作为徒弟,杨福源们对师傅师母也恪尽孝道,每日早晨必问起居,做事绝不敢为师傅先。更有意思的是,师傅的亲子也是他们的师兄弟,但在生活上“享受”的待遇跟他这个非亲非故的徒弟完全一样,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不如之。最后接班师傅职务的,也是他们的大师兄,而非亲子。
  
  廖家木雕师徒的故事
  
  1960年代末出生的陈冬林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有一个简单但快乐的童年,所不同的是,在家里,他能够见到一个老人每日手攥锉刀,把一块块死气沉沉的木头变作栩栩如生的吉祥龙、吉祥猪或者其他什么传统好口彩的形象。他看得有趣,便缠着老人想要学习。老人一开始不肯答应,他告诉陈冬林,这不是小孩子该学的——在那个动乱的年代。
  这个老人名叫陈志州,是陈冬林的祖父。他的父辈在晚清时,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种田,去跟随建筑师傅干活,渐渐的,他们由学徒成长起来,各种技能日臻成熟,尤其是一手木雕,被师傅称赞“青出于蓝”。很快就在业内小有名气。
  陈志州的手艺据说还要胜过乃父一筹,廖家木雕开始享誉川中便是从他那一代起始。可惜的是,当他们闯出一片天地,准备将手艺传给下一辈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毋须多言,自身尚难保,何况开帐授徒?陈冬林的父亲一辈,便无人有幸学习木雕之术。
  陈冬林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文革终于结束了。时隔多年,陈志州重新寻来族内孙子一辈的后人,开始教授木雕技。到后来,一起学习的有十多二十人,已不全是陈家一族,老爷子出于对木雕的热爱,接收了若干外姓学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廖家木雕能够发扬光大。陈冬林回忆,这么多师兄弟住在一起,老爷子基本上是无偿提供吃穿用度。对技艺出众的出师弟子,还提供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这都是老爷子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不过陈冬林本人的技艺倒不完全来自爷爷,他在13岁的时候拜了当地有名的泥塑师傅吴少宗为师,系统学习泥塑,“因为技艺是触类旁通的”。吴少宗去世较早,身后无嗣,每年到了他的忌辰,陈冬林总忘不了烧纸上香祭祀一番。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师傅把他的技艺倾囊相授于我?他就是我的父亲。”
其他文献
时尚太多,消费太快,但亘古不变的关键词是“高级订制”。1858年当这个词汇出现在巴黎时,穿衣者的终极梦想与人们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当各种大牌和设计师都为人耳熟能详时,谁是高级定制背后真正的艺术家,谁为奢华主义打上真正的价值?Lesage刺绣坊给了巴黎服装工艺最后的,也是最荣耀的答案。    “对于我的创作而言,没有了刺绣,就没有时装。而没有了Lesage,也就没有刺绣。” 
期刊
毫无疑问,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的《局外人》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他以零度角、粗线条的方式勾勒了主人公莫尔索在荒缪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缪的事,以其自身的荒诞体验来说明“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加缪逝世50年来,人们愈来愈接受加缪,甚至认为他笔下的局外人世界才是最为真实的世界。人人皆是局外人。    是这样吗?    莫尔索与庄子的对话  庄子:小莫,听说你母亲死了。  
期刊
业荒于嬉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培养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第一代看金钱,第二代看用度,第三代看文采风流。  王世襄正好是第四代。在他回忆中,“祖上三代,有进士出身、治理一方的重臣,有状元及第、直陈时弊的循吏,也有跻身洋务、从事外交的使节。”连母亲也见识不凡:她来自江浙两省交界南浔小镇的一个富有家庭,1900年曾和兄长一同赴英国留学五载。  父执辈走的都是“仕途经济”的大道,到了王世襄,就斜斜逸
期刊
科幻电影和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去其他星球移民吧,宇宙浩瀚,人类渺小,怎会没有容身之所。若是舍不得家园,那么就重新搭建通天塔或者地下城。空间还是不够用,人人只得立锥之地?科技能够达到全息体验广袤天地的境界,让坐在椅子上的你觉得是坐在阿尔卑斯山顶看日出!最后一个办法——去寻找平行世界吧,在时间与空间的裂缝中擦身闪入,到一片未知之中去探险。  要知道,所有的科幻都是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之上而进行的合
期刊
这些图在展厅墙上和投影屏上看起来比任何时候都要有力,    你看到另一个你未来得及探索的世界。    它们出自8位生活在成都的摄影师:阿斗、陈春林、冯立、李俊、骆丹、刘珂、木格和杨怡。      这些或惘然,或割裂,或冷峻的影像是摄影师对时代最真挚的体会。    “人们只需要停顿片刻,倾听他们的细语与呼喊,每一个内心都会被裹挟而去。    作为个体,他们将会在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期刊
从瓷纹看明清兴衰    话说同样是瓷器上的花纹。朱元璋朝的龙纹特点就是非常凶猛的。这至少表明了几个方面,一是朱元璋的个人强势,这是性格;一是明朝的国势强盛,这是大环境。帝王性格加上环境,自上而下,就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官府乃至民间的艺术创作的方向。那会儿的青花釉色的用料叫做苏麻尼青,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色料,是一种很浓重的色彩。这和王朝盛世也有关系。  明朝中后期,龙纹开始少了,到了万历年间就几乎
期刊
看《巴黎,最后一班地铁》时,地铁离我还很遥远,遥远到只能沦为一种虚妄的想象。但是我却记住了一个女人在最后一班地铁等待一个男人。那个女人,凯瑟琳·德纳芙,那一年,她刚好三十七岁。带着即将老去的憔悴,但眉目之间还倔强地残留着几分青涩的回声。就像晚春时候的花朵,稚嫩与衰老并存于同一个躯体。这是地铁带给我最文艺的想象,远比后来的《开往春天的地铁》文艺得多。  吕克·贝松的《地铁》却告诉了我一个更加立体的地
期刊
“我们很危险,但明天会怎样,我们也不知道”    2009的11月19日,REDSTAR 35.创意园区2号楼的9层有了一次当代摄影展。很大的展厅,上下两层,墙上是8位摄影师的作品。许多人来了,除了爱好者,还包括批评界和收藏界人士,还有一些艺术机构方和相当多的媒体。人们走动着,谈论着,驻足观看着,但是在这样大的展厅里,还是显得人气稀疏。天太冷了。    投影仪播放着阿斗的《沙马拉达》,郁结的配乐与
期刊
是需要更是时髦。私人飞机的兴起最先是在国外,据说在加拿大,平均每6人就拥有一架私人飞机,而美国拥有私人飞行驾照的人群更是高达80多万。当然,这些看似普及的数据并不能准确说明私人飞机时代已然来临,毕竟作为高端奢侈品,拥有私人飞机其价格昂贵让一般人很难承受。在美国,政要巨富外,最多是明星们对私人飞行兴趣浓厚,在他们手中飞机等同于玩物。比如汤姆·克鲁斯,阿汤哥凭借在《壮志凌云》一片中所塑造的过于自信的海
期刊
人形妖氛    前一阵,RIHO人形首次登陆上海。被誉为日本球形关节人形制作第一人的人形师崛佳子携带她的得意作品,亮相上海映像CANART空间。  这是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展出。八个与真人一般大小的人形容貌绝世,如王尔德笔下的《道尔·格林的画像》般,有一种令人窒息之美,恍然不属尘世;但也如小说中描摹般,隐隐带有一股令人不安的妖异。对此,报道展出的媒体给予了直接的概括:“妖氛”。  她们全是女性,在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