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陶器精萃传承灿烂文明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器发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彩多姿的史前陶器,承载着远古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是今人探寻古代中国文明的密码。为了向世人展示黄河流域史前社会最光亮的一角,2015年底,山东博物馆集合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四省境内出土的史前陶器,举办了“大河上下”文物展览(图一),将黄河流域史前社会彩陶、白陶、黑陶、蛋壳黑陶等180余件精品汇聚一堂,展览文物涉及区域之广、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尚属首次,不仅给观众呈献了一次陶器文明的盛宴,也掀起了学术界探索史前文化的新一轮高潮。
  一、展览背景
  中国文明起源是多元化的,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分别是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其史前考古文化均十分发达,反映到物质文化方面,陶器种类多样,彩陶纹样丰富,制作技术高超。以往人们对陶器价值的理解陷入一个误区,认为陶器制作简单、价格低廉,而实际上陶器在人类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史前陶器,曾经引领了人类去提升生活品质、去发现科学技术、去完善艺术思维、去认同文化信仰,是古代文明的基石。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试图串联中国母亲河史前考古文化中的各类陶器,以文物展览的形式展示黄河文明最底层那块巨石。
  陶器虽然出现较早,但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后才得到快速发展,目前该时期考古文化已较为清晰。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以彩陶最有特色,这里曾经发现了大型建筑,是中国文明起源中心之一。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特别是陶寺类型龙山文化,文明化进程较快,发现古城、文字、龙图腾,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征战中,逐渐确立了中原文明的中心地位,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这里的史前陶器以彩陶和鼎鬲最具特色。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从一万年前的扁扁洞遗址,到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原始城市、文字、青铜器,贫富已两极分化,阶级已产生,国家已萌芽,人类已步入文明社会。这一时期,山东史前陶器制造业十分突出,快轮制作非常普遍,特别是蛋壳黑陶,器壁之薄、器体之轻、器形之精,无与比肩者,堪称中国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
  举办如此大规模的陶器展览,国内尚属首次。展览筹备时间历时一年多,其中艰辛,不言而喻。首先,筹备人员奔赴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十余家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然后从预选的海量陶器中进行精挑细选,尽量遴选出既能够反映当地史前文明进程的典型器物,又要能让观众产生愉悦和引起共鸣的陶器纹饰和器形,遴选出的陶器既需要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又需要能反映出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要做到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不但需要不停地讨教学术界专家,更需要不断的提高个人专业素养。文物展品初定后,山东博物馆特地组织学术界专家召开了展览论证会,对展览内容与设计进行研讨和论证。最终我们选取了马家窑文化、裴李岗文化、庙底沟文化、陶寺类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一批典型器物进行展出。
  经过紧張筹备,2015年12月26日,“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在山东博物馆正式开幕,展期三个月。展览由山东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博物馆等单位协办。
  二、展览内容
  本次展览展出各类陶器精品186件(组),其中馆藏一级文物60余件(组);展陈面积1000平方米。
  展览内容共分四个部分,即生活序曲、艺术绝响、文明华章、制作工艺。
  第一部分,生活序曲。分为“陶器产生”“以食为天”“生命之源”“薪火相传”几个单元来讲述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功能、陶器的使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虽然古史传说有“神农耕而作陶”、“黄帝始造釜甑”记载,但陶器是史前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这点从考古发现可以得到证实,而且各地陶器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距今二万年左右,发现于湖南玉蟾岩遗址,山东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距今一万多年,发现于沂源扁扁洞。陶器主要用于饮食生活,其起源也应与饮食有关。在一万年前后,史前社会衣牧业得到初步的发展,人类食物来源有了保障,并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人们对于蒸煮、盛放、储存食物的器皿要求越来越迫切,陶器制作得以快速发展。陶器的出现为远古居民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人们可以利用陶器汲水、运水、储存粮食和蒸煮美味,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促进了中华饮食传统的形成和人类体质的提高,使人类得以更快地向文明社会演进。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陶器就是因饮食生活而创造的,展览的“以食为天”单元展示了灶、釜、鼎、鬲、甗、甑等与蒸煮粮食有关的饮食器。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离不开水,展览的“生命之源”单元展示了取水、运水、储水、煮水、饮水等不同功能的陶器,如用于汲水的小口尖底瓶,运水的背壶,储水的鬻,甚至是饮酒或饮水的觚、杯等器皿。本次展出了山东省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的一件乳丁纹橙黄陶鬻,高29.3厘米,长流高颈,三袋足,前面两足似前肢,后足肥大,器身呈俯卧状,颈腹交接处有两个小盲鼻,似简略的翅膀,整器形似一只昂首伸喙的禽鸟,形象而生动,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山东史前文化的典型陶器作品之一,被专家誉为“鬻王”。陶器除了炊器、酒水器之外,还有盛储器,包括盛食、贮存粮食的器皿,展览的“薪火相传”单元展示了钵、碗、豆等盛食器和壶、瓶、罐等贮存器(图二)。
  第二部分,艺术绝响。陶器的造型、纹饰,是先民基于生活实践而创作出来的,是对自然、生活感知的记录,既是沉寂已久的历史信息,也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是先民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本部分又分为两个单元。“色彩斑斓”单元展示的是彩陶,突出陶器纹饰,如各式鱼纹、鸟纹、花卉纹、舞蹈纹、人面纹、蛙纹。“丰姿绰约”单元展示的是造型特异的陶器,突出奇思妙想的外形,如兽形壶(图三)、靴形器、鸟形壶、三联杯、双联罐等。其中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通体磨光,通高21.8、通长22.3厘米;拱鼻,立耳,四足,短尾上翘,背上弧形提手,尾根部有一筒形注水口,嘴部则为出水口;造型奇特,似猪又似狗,构思巧妙,既为使用器,又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原始人们对美的追求。   第三部分,文明华章(图四)。距今五千年前后,黄河流域史前文化逐渐开始步入文明的轨道,出现了象征原始国家的大型聚落遗址和都邑城址,出现了象征礼制的礼仪性建筑和礼器,同时还出现了原始文字。这些内容均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指标。
  本部分又分为两个单元。“礼器”单元按黄河上、中、下游分区展示各地区反映礼仪因素的陶器,黄河中、上游以神秘彩陶纹饰为重要特征,特别是陶寺类型的中原龙山文化,出现形象极为成熟的龙纹图案和饕餮纹图案。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除了独具特色的彩陶纹样外,还有发达白陶器、黑陶器,特别是大型的陶器、精致的蛋殼陶杯(图五),均预示着礼制的形成。“文字”单元展示了大汶口文化陶尊上刻划的图像符号、陶寺类型陶罐朱书文字、山东龙山文化丁公陶片文字。
  第四部分,制作工艺(图六)。陶器制作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进步、由低效率到高效率的漫长发展过程,用手直接捏塑成型或泥片贴塑成型、泥条盘筑慢轮成型及快轮拉坯成型是陶器制作技术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值得一提的是,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史前时期的制陶工艺已达到了人类制陶史的巅峰时期。本部分展示了陶器制作工具、彩陶绘制用品、不同制作方式成形的陶器。
  三、展览特色
  本次展览从参观路线、展品组合、文字图版、灯光设置等方面均做了精心的设计,力求让展览丰富有趣,贴近观众,达到文化滋养与艺术享受的双重展示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展览主线突破传统展示手法。
  展览以陶器产生、生活功能、艺术特色和在文明起源中扮演的角色等脉络为线索,将不同区域、不同考古文化文物展品打散重组,分区布置,既突出单件文物的艺术价值,也展现了一群文物的历史价值,打破了以往单纯按考古学文化来展示史前文物的框架。例如第一部分中以“以食为天、生命之源、薪火相传”为题分别展出炊煮器、酒水器、盛储器,十分清晰地展示了陶器的生活功能,并结合图版加入史前社会背景资料,更易于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避免了考古文化知识较为生硬的一面。
  其二,史前陶器精品汇聚一堂。
  以往史前陶器展出,要么穿插在其他展览中,数量不够多;要么是局部区域的陶器展,内容不够全面。本次展览不仅汇集了黄河上、中、下游的史前陶器,而且件件几乎都是精品,仅一级文物就多达60余件(组),以往只在教科书或图录上出现的精品,如上游的鲵鱼纹彩陶瓶、舞蹈纹彩陶盆、人头像饰彩陶罐,中游的旋纹小口尖底瓶、船形壶、曲腹彩陶盆、白衣彩陶钵、彩绘龙纹陶盘(图七),下游的八角星纹彩陶豆、白陶鬻、蛋壳黑陶杯等,如今近在咫尺,让观众在一次展览中可以贴近观看,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如此大区域、如此数量的史前陶器精品汇聚一堂,实属国内首次。
  其三,展览序厅设计大气、匠心独具,烘托主题(图八)。
  序厅正面墙和左侧面墙以黄河壶口瀑布为背景,流动的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正面墙黄河水背景之上书写“大河上下”标题,左侧面墙黄河水背景的中心部位另辟透明的中心橱柜,分别放置黄河上、中、下游3件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在奔流不息的河水映衬下,象征着黄河文明源源不断奋勇前行的历程。整个序厅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四,展柜精心布置,灯光运用恰到好处(图九)。
  采用国际先进的硬件设备,高大透明的中心橱柜,以十字形排组合列,给人强大的震撼效果。灯光运用合理,营造出幽暗而凝重、肃穆而庄重的展厅环境;同时橱柜玻璃的反光,不但没有影响文物照明效果,反而凸显了文物不同角度纹饰的线条与色彩,观众可以更为细致地观赏器物。此次采用透明亚克力展架,并根据展品不同尺寸量身定制了多种展具,以此充分展示陶器形制的多样性,使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
  其五,动画展示,活跃展厅气氛。
  文物展览一般以静态展示为主,本次展览为了还原远古先人的艺术生活,以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为素材,以动画的形式,将原始人载歌载舞的场景活灵活现地演绎出来,令观众耳目一新。
  其六,注重细节,贴近观众。
  为了展示史前陶器纹饰成就,本次制作了高、宽各3米的大型展板,其上集合了史前陶器94种图案纹样,使观众对彩陶纹饰一览无余。史前彩陶花纹多连绵、勾连,普通观众不易看懂笔画走向,本次展览特聘请专业人士,对各类彩陶花纹进行了精细的描摹,使之与实物对照,让观众一目了然(图十)。
  不管是精心的内容设计,还是一流的设备、展陈手段,都是为了服务于文物的展示,服务于文物知识的传递,山东博物馆举办的“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充分实践了这一展览设计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乃诚先生评价本次展览:“这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别具一格的集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十分重要的大型展览”,“在我国史前陶器展览方面将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绝响。”
其他文献
一、出生寒门,家贫志坚  沙孟海先生曾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安徽怀宁人,是清代中后期一位划时代的、具有开创性的书法篆刻大家(图一)。他54岁时清仁宗顒琰即位,为避其名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性喜云游,又号完白山人、芨游道人等。  邓石如也算出生于书香门第,祖
期刊
提及阿拉伯,首先映入脑海中的是什么?是骆驼、是香料、是宗教,还是漫漫黄沙?神秘的阿拉伯给人们留下太多的未知与幻想,仿佛那里的空中飘荡着一千零一个故事,驼铃中摇晃着悠悠的宝藏。无论在你心中对阿拉伯拥有如何的想象,她都即将揭下她的千年面纱,向你娓娓道来她的过去年华。  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3月19日,沙特阿拉伯出土文物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向中国公众展出。此次“阿拉伯之路——沙特阿拉伯出
期刊
山东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丰富的自然类藏品一直是其馆藏藏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类藏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由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John Sutherland Whitewright,1858—1926)创建的济南广智院。1952年,山东自然科学教育研究所与广智院合并改组成立山东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接收该研究所部分标本。1954年山东省博物館正式成立,并
期刊
德化窑白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品种,其制造工艺和艺术成就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景德镇窑业独霸天下的明清时期,瓷器向颜色釉和各种彩绘装饰方向发展,德化窑白瓷却以冰清玉洁的本色,鲜明浓厚的个性,在这异彩纷呈的瓷器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山東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窑白瓷数量不多,但却涵盖几乎所有类型。这些藏品,是研究明清时期德化窑陶瓷手工业发展及对外传播的重要资料,今择其中较为精美的15件略作介绍。 
期刊
中国古代家具经历漫长的发展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具从席地而坐的低矮型向垂足而坐的高型不断演变发展。汉代以前的生活方式主要围绕着前者,到汉代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低矮家具体系。高型家具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萌芽,历经唐代的繁荣发展,到宋代时基本上已形成体系,像桌、椅、凳、高足床、架几、巾架等高型家具登堂入室,宋代家具风格雅致、质朴不事、雕琢。元代家具则偏向蒙古传统,雄伟豪放、形体厚重、曲圆丰满。明
期刊
陕西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44年,初名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先后更名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西北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一直栖身于西安孔庙和碑林旧址。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列入国家“七五”计划的重要文化建设项目,也是唯一的博物馆建设项目,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对陕西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的认可。  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于1991年6月2
期刊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亿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唐代女皇武则天为佛教《华严经》翻译圆满完成而即兴写下的千古诗偈,因深合佛教徒诵经之发心,故流传至今,成为所有佛典开篇必诵的偈句,称为“开经偈”。当我第一眼看到这幅出自清代康熙宫廷的金剛鬘九会三十七尊坛城唐卡(图一)时,便不自觉地想起了武则天所作开经偈的前两句,它赞叹佛法的高深玄妙,同时又赞叹佛法的珍贵稀有,难遭难遇。这样的赞叹
期刊
从地理位置上讲陕西是中国的中心,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黄河穿越莽莽的黄土高原,冲出晋陕峡谷,面对高耸的秦岭山脉,转折向东,浩浩荡荡地奔赴黄河中下游平原,给那里带去了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陕西正好位于黄河几字形的臂弯里,她的北部是黄土高原,这里自古是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交汇之地;她的南部是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水岭的秦岭,也是两大流域文化的交汇点;在黄土高原与秦巴山地之间就是自古被政治家、军事
期刊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富足丰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盛的黄金时代。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外来文化对唐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当时奢靡享乐之风盛行,因此追捧西域的金银器成为唐代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是唐代考古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其中出土了大量来自异域的文物,还有很多受异域风格影响的文物。何家村遗宝是中世纪人类物质文明与文化交
期刊
在山东众多汉画像石墓葬中,有一座曾经两度被发掘的墓葬,那就是坐落在沂南县北寨村的“沂南北寨汉画像石墓”,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汉画像石墓。1957年孙作云先生发表专文对此进行过介绍。1994年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在原址建成,对外开放,众多研究画像石专家和美术爱好者慕名而来。为更好深入研究、普及汉代画像艺术知识,2015年山东博物馆出版了《沂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