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花秋实,寒暑易节,不知觉中在教学上已走过好多年头,这些年来一直担任计算机专业班专业课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一直探索何种教学法适合当前课程的学生的学习,从刚开始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到探究式教学法等都作了探试,效果都不是太好,在去年在兰州NIT培训中,一位西北师大教授讲了NIT培训中所使用的教学法——构建主义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有很好的作用,在这一年的应用中,自己也觉得这种方法在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十分适用,现将这一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和自己这一年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在自己开始教学时,采用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这种教学法以计算机知识为学习对象,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就大功告成。这样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为死知识,比如用VB编程,知道编写程序的过程,和要修改的属性,但不会编写实际能运行的程序,只是纸上谈兵。选择上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看到计算机好玩或玩了电脑游戏之后选这一专业,结果这样的教学法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法对理论的教学虽有大的帮助,但对于实践为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则不太适合,学生不能对教学内容深入的理解,对实践的指导就掌握不够,达不到掌握技能的目的。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则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师引导点拨,知识点、技能共同掌握。
这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教学中,一般以如下的过程教学: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内容;其次,教师采用步骤范例式介绍相关知识点、重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构思和设计任务情境,提出問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其教学理论依据为: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从创设一个任务情境开始。所谓创设任务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恰当的任务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的内因发生变化,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foxbase+数据库知识教学中,对记录的操作,我们可以以班级库为基础,怎样将自己的记录添加到库,添加之后又怎样对其修改,查询等。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引导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
三、教学的观念方面。这种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任务情境,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的角色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法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指导点拨也十分重要,如果指导的少了,则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要求,毕竟学生自学能力还是有限,但如果整堂课都指导下来,则又与传统教法没什么大的区别,这个就要求我们好好掌握度的问题。
四、对整堂课的总结深化。教师所创设的一个学习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之后,他们对知识点和学习的方法大体己掌握,但我们不能就认为这样就可以了,从情感上来说,我们对这堂课学生的表现作以一定的评价,如那个小组表现较好,那个小组碰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这方面参考“探究式”教学法中评价机制较好,教师要对这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做归纳总结,这样就不会在教学中产生会动手但不知所以然的问题。最后,由这节课的教学必然引出了其它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下面教学中所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引申,这样就使这个教材内容上下衔接,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责任编校:扬子)
在自己开始教学时,采用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这种教学法以计算机知识为学习对象,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就大功告成。这样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为死知识,比如用VB编程,知道编写程序的过程,和要修改的属性,但不会编写实际能运行的程序,只是纸上谈兵。选择上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看到计算机好玩或玩了电脑游戏之后选这一专业,结果这样的教学法抑制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法对理论的教学虽有大的帮助,但对于实践为重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则不太适合,学生不能对教学内容深入的理解,对实践的指导就掌握不够,达不到掌握技能的目的。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则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师引导点拨,知识点、技能共同掌握。
这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教学中,一般以如下的过程教学: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内容;其次,教师采用步骤范例式介绍相关知识点、重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构思和设计任务情境,提出問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相关内容的总结。其教学理论依据为: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认识不是由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从创设一个任务情境开始。所谓创设任务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恰当的任务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的内因发生变化,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foxbase+数据库知识教学中,对记录的操作,我们可以以班级库为基础,怎样将自己的记录添加到库,添加之后又怎样对其修改,查询等。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引导与指导,即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
三、教学的观念方面。这种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任务情境,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的角色就由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法有着显著的区别,但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指导点拨也十分重要,如果指导的少了,则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要求,毕竟学生自学能力还是有限,但如果整堂课都指导下来,则又与传统教法没什么大的区别,这个就要求我们好好掌握度的问题。
四、对整堂课的总结深化。教师所创设的一个学习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之后,他们对知识点和学习的方法大体己掌握,但我们不能就认为这样就可以了,从情感上来说,我们对这堂课学生的表现作以一定的评价,如那个小组表现较好,那个小组碰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这方面参考“探究式”教学法中评价机制较好,教师要对这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做归纳总结,这样就不会在教学中产生会动手但不知所以然的问题。最后,由这节课的教学必然引出了其它的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下面教学中所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本节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引申,这样就使这个教材内容上下衔接,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