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孤堡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的淮北原野,薄霜乍降,葱茏连绵的林木披染了一袭金黄。神秘的老窑就在这一刻走进我的世界。
  这个朔风萧瑟的下午,相山之麓一个开发区工地上,轰鸣的挖掘机戛然而止,一座深埋于土丘之下的单孔老窑,大量锈迹斑斑的弹壳和残缺武器零部件的赫然现身,令施工人员大惊失色。相山区人武部杨政委接报后迅即带领民兵应急分队赶赴现场。砖石结构的老窑或许因年代久远、土丘重压,抑或其他缘由,早已坍塌。杨政委对弹壳进行认真仔细的辨识考证,判定这是抗战时期新四军边区军工厂制造的。
  这或许是一座新四军烈士的战场墓冢。直觉之下,杨政委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崇敬之情。在遍访邻近村庄数位年愈八旬的老人后,杨政委又一头扎进了江淮地区抗战史料中。
  史料记载,1941年秋,新四军第四师一位指挥员带领18名骑兵战士,借着夜幕穿越日伪封锁区,前往中共豫皖苏区委参加一个重要作战会议。在趁雨夜返回的途中,与一个日军中队遭遇。激烈战斗中,18位骑兵战士拚死掩护首长携带重要文件策马突围,而他们全部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业已成为我军高级将领的新四军指挥员,曾多次重返淮北原野寻访昔日的战场和战友,终因无果怅然而归。
  提供零星信息的老乡当时也就十几岁,尚属于少不更事的年龄。但他们的叙述有一点却几近异口同声,即那个夜晚天特别黑,雷鸣电闪般的激战,吓得孩子们簌簌发抖。三天过后,曾听大人们低声互传一个秘密:战后的第二天夜里,天神下凡,把忠烈的新四军勇士的遗体连同老窑一起带走了,只留下一座高高的土丘,那新垒的土堆黄里透红,像浸满了鲜血。
  在真相若明若暗之际,杨政委又获取了一则信息,那个18勇士壮烈殉国的雨夜,长空突然惊雷横贯,然而,时间不长,大地又变得死寂般沉静。秋日里打雷,在淮北这个秋冬季节连雨水都较少的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而怪异的是,惊雷之后日军竟然丢盔弃甲地仓皇撤退了,以后也未大张旗鼓地发布任何战报抑或告示。这场玄机难测的夜战就此湮没于岁月尘埃。
  这些信息虚实相衬,共同锁定的都是同一个场景,那就是雨夜激战、电闪雷鸣。
  于此,杨政委认为,这座坍塌的老窑,无疑就是一个无名烈士的合葬墓冢。杨政委将掌握的信息缜密地加以梳排勾联,形成了一份极具分量和价值的考证材料。经多方交涉协商,这座隐藏着大量未解之谜的特殊坟茔,被地方有关部门定为历史遗迹保护点,并纳入红色革命资源建设开发规划。
  我在那个夕阳西下的黄昏,几乎与杨政委在同一时间赶到老窑。伫立于老窑豁口前,目触烈士遗骨的那一刻,我心灵遭受的震撼真正是无以言表。烈士们的遗骨深埋于老窑之下,许是老窑的结构曾经烈火熏烤,异常坚固,虽然整体坍塌,但砖石之间的咬合仍然严丝密缝,以致历经数十年的雨水浸润,烈士的骨殖竟然未被泥浆渗漏沾染,保存那份令人崇敬的至圣至洁。只是或许空气中的氧分渗入,遗骨上密布着极细极密的植物根须,顽强而执著地凭借沃土的滋养,萌发出大地神经一般的茁壮和茂密。初见那一刻,我内心强烈地颤栗着,那是一群不屈的英魂,似乎正以他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在昭示着他们生命的坚强和永恒!
  淮北平原位居黄淮腹地,由于黄泛的缘故,一马平川的原野上,除了天然生成的岩石山和人工构筑的土长城之外,自南宋以来,几乎不再有兀立的土丘。而这座坍塌的老窑何以被覆上厚厚的土层,又何以历经沧桑而丝毫未被挖动过?
  烈士们的遗骸,应该说几乎都是完整的,且大都呈俯卧状,可以判定在当时激战中,新四军战士都保持着朝外卧姿射击的姿势。他们中有的头颅留有弹孔,有的骨骼整齐断裂,这是枪弹击中留下的致命痕迹。可以想见,在那个夜晚,这座历经百年烈焰熏烤的老窑,成了新四军勇士抗敌的堡垒。
  可是,坚固的老窑何以会在那个激战的夜晚骤然坍塌?以老窑整体性坍塌以及烈士遗骸的创伤情形分析,日军似乎并未携带火炮,而新四军勇士在力量悬殊的激战中悉数牺牲,日寇也并未循例将烈士的遗体拉回据点悬挂示功,而是仓皇撤退,可见老窑的坍塌发生于刹那间,而且带给日军以极大的恐慌。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是决意拚死一搏的新四军勇士在子弹消耗殆尽后,毅然引爆了集束手榴弹,让坚固的老窑訇然坍塌?抑或是雷电击中了老窑,天遂人意地为壮烈殉国的烈士构筑了这样一座完美的墓冢?
  也许只能归结于这两种解释。但无论哪一种,都足以造成对日军的巨大震慑。若是新四军战士引爆手榴弹炸塌了老窑,日军为中国军人英勇无畏、拚死一搏的气概所震慑;若是雷电击中老窑而致坍塌,一向迷信的日军,则为神灵所震慑,以致仓皇逃窜。而日军对这次侥幸得胜的遭遇战的结果始终秘而不宣,似乎更显现出个中的蹊跷。
  这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追思,令我激情难抑,内心似有一种巨大的波澜在剧烈地冲撞和叩击。这个清晨,我冒着丝丝砭人肌骨的寒风细雨,再次来到老窑跟前。老窑已基本恢复了原状,被开掘裸露的部分,业已加做精致的支撑和被覆,并重新覆盖了黄土。土丘和周边密密匝匝地植上了苗木和草皮。烟雨朦胧中,土丘高立于原野之上,那一簇翠绿宛如天降,让隐匿其中的老窑愈加显得神秘而富有灵性,令人心底油然地生发出对新四军英烈至真至纯的崇敬,也让人对淮北原野上淳朴可爱的百姓充满深深的敬意。那个血战之夜后,邻近的百姓是怀着怎样的悲愤、冒着怎样的危险,从田地中掘取沃土覆盖了坍塌的老窑,又种上了草木,让长眠地下的新四军英烈得以安息!
  这座因开发施工而意外发现的老窑,或许仅是广袤原野上的无数英雄堡垒中的一个。正是一座座热血浸染的英雄堡垒,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伟岸的长城。我深切地憧憬,若干年后,这片原野将崛起一座高楼林立的新城。而老窑,也将被修葺和雕琢成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那时,人们仰望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心中的将是一株民族之魂的参天巨树,而这株大树绽发的清香与甘露,必将赋予他们生生不息、代代相继的文化与精神传承!
其他文献
1938年3月17日凌晨,日寇沿长江登陆,侵占了南通城。原在金沙的南通县中学难以办学。为安全起见,南通县教育界知名人士吴浦云主持策划,将县中迁至偏僻的四安镇温家桥南三官殿古庙里复课。四安镇,旧称“陈家酒店”,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是苏中遐迩闻名的革命老区。县中师生创作的《温家桥县中校歌》有这样的描述:“绿树丛中,红墙古庙,是我们的学校。课堂呀新创造,宿舍呀在四郊,栉风沭雨同奔波,县
期刊
《缅想军号》的作者章熙建,早几年因就军职从南京去了淮北,几年间得以有机会在这片当年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寻觅历史遗存,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去认识和品读那段让整个民族都永难忘记的悲壮历史,描摩那些在烽火硝烟中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的民族英烈。于是,便有了一篇篇烙有他鲜明个性印记的关于新四军的叙事文字,给人以愉悦的阅读感受。  章熙建是新四军历史访问者的一位好的向导。他以跃动的思维,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自
期刊
新春临近,为体现新四军研究会对革命老一辈的关爱,1月12日,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鹰潭市新四军研究会筹委会负责人张鲁年,新四军后代、市著名企业家李建林一行,来到市干休所走访慰问印坤、白冰等11位新四军老战士,为他们每人送上取暖器一台,及新春贺卡和对联,表达新春的祝福与问候。每到一处,张鲁年都仔细了解老战士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嘱咐他们要保重身体,安享晚年。他要求干休所的同志工作要更加细致、耐
期刊
1941年1月7日凌晨,奉命北移的新四军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突袭。双方激战七昼夜,新四军因兵力薄弱陷入绝境,叶挺明知下山谈判情势凶险,却依旧掷地有声地说:“如果是党决定派我去,我就服从。”在被国民党军扣押后,1月21日,他开始在上饶李村监狱写作自述文《囚语》。在《囚语》的开篇,有被叶挺称为“戏拟”的“四句不协律的诗”:  不辞艰难哪辞死,生死原来相游戏。  只问此心无愧怍,赤
期刊
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一分会第三组会员陈生根,得知市会领导号召大家自费订阅一份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铁军》杂志这一情况后,他二话没说,当即出资2000元,为会员订阅40份《铁军》杂志。对陈生根这种学习、宣传、继承、宏扬新四军的光荣传统,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热情行为,我们深表敬佩和感谢。 (宣仕龙)
期刊
1月12日上午,张冰烈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刘建国、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闻慧斌、海安新四军联抗纪念馆馆长徐广春,张冰烈士弟妹亲属后代30多人参加。  张冰191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40年11月参加联抗部队,194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加入中共情报系统,曾协同徐楚光策动汪伪警卫第三师起义。1948年因叛徒出卖被捕,次年5月牺牲于
期刊
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朱农同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长期在皖南地区坚持工作和战斗,主要领导地方政府和游击队工作,与战斗在皖南、皖江地区的新四军关系密切。2011年,笔者曾采访过95岁高龄的朱老,他对当年那段历史如数家珍。  新四军引领他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10月,朱农出生于安徽省铜陵县栖凤乡朱家嘴。少年时代,朱农在县城读过几年书,后来又读了两年私塾。1938年8月,新四军派张伟烈等到铜陵地区
期刊
前几年,我在同学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仍在务农的新四军老战士,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至少应该享受副处级以上的离休待遇,怎么还会是农民呢?于是我怀着敬佩和感慨对他进行了多次访问。下面是他的自述。  抗战时期走上革命道路  我原名陈齐元,浙江定海义桥人,1925年11月出生,曾在书院弄小学上学,在这里接受了抗战卫国的启蒙教育。  1944年7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地下党的安排下从北蝉钓门乘上一只
期刊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诞生了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五师、中原军区,留下了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中央一系列扶持老区政策的落实,打响了新时期老区建设的攻坚战。  随州“六山一水三分田”,换个思路看,山场是随州老区的最大优势,随州老区建设思路更清晰。  风景区里的“羊风景”  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如火如荼,这里有23万多亩山场,有丰
期刊
去年5月下旬,我收到堂弟世圯从台湾寄来的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撰写的《蒋家门外的孩子》一书,蒋先生亲笔在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世基先生惠存,蒋孝严二○一二年五月四日”。我迅速翻读,感慨万千。  蒋章地下恋情酿悲剧  抗日战争初期,蒋经国先生携妻子和子女从苏联回国后,于1938年在江西赣州任县长,后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专员。此时他结识了属下的、出生江西南昌(原籍永修)逃难到赣州的章亚若。章出身书香门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