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用教材教”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te_je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材只是学习资源之一,教师不应该迷信教材,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敢于质疑教材、开发教材、拓展教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并非完美无缺,这更加需要教师用好教材,明辨历史知识真伪,并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关键词:教材 中学历史 教学
  关于教材(下文中仅指教科书),在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中,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用教材教书育人,而不是去教教材”。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教教材”,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现结合三个案例简单谈谈这一问题。
  一、对比教材,厘清基本史实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出现了“一纲多本”的现象,不同版本教材对于同一历史问题的阐述,有时候差别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对比不同版本教材,吸收各家之长,优化教学内容。笔者在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做过相关尝试。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随即制定了 “加速发展战略”,开启经济改革。关于其经济改革的效果,人教版教材的主要观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效果,反而导致了苏联经济下滑。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对比了其他版本教材,大象版教材相关章节认为:“1986~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人们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可以看出,大象版教材认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并没有导致经济下滑,只是经济增长的幅度低于预期。对于同一问题,两种教材表述有较大出入,究竟采信哪一种说法呢?通过查阅资料,始终未能找到支持人教版教材的有关数据,而支持大象版教材表述的材料却有不少。徐宣全在《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赫鲁晓夫的经济调整之比较》一文中指出,“根据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的统计公报,1986年—1988年的平均增长率是:生产性国民收入3.6%(计划是4.6%),工业产值是4.2%(计划是4.6%),农业产值2.9%(计划是2.9%)。”这一材料是苏联解体前的即时材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基于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结合有关研究资料,笔者在教学中,大胆调整教材表述,向学生充分说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措施没有能够实现其“加速发展”的初衷,但苏联经济仍然保持低速增长,只是相对于80年代初期,增长速度放缓,但不是经济下滑。事实上,苏联经济的首次下滑出现在1990年,其原因应当主要归于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改革,放弃了苏联党的一元化领导,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进而导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离心倾向加剧。笔者的这一做法,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效果,避免了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史证意识,打破了学生将教材视为《圣经》的惯有思维,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细究教材,破解常识误区
  柏林墙的修筑加剧了美苏冷战,柏林墙的倒塌促进了德国统一。作为历史的见证,柏林墙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中关于柏林墙的基本史实易于被忽视。现行人教版教材错误的表述,也容易误导学生。一般人对柏林墙的认识比较模糊,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柏林墙介于东、西柏林之间,是类似于中国长城的“一段墙”。人教版教材也有类似表述:“墙东侧有壕沟、装甲车巡逻道、电网、岗楼和探照灯及自动射击装置。柏林墙的建立,阻止了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来往,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学生往往据此认为柏林墙是南北走向的。笔者在教学中查阅多种资料,发现人教版教材此处表述明显错误。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公报》《波茨坦会议议定书》等有关文件,苏、美、英、法四大国对德国领土实行了分区占领,“大柏林”也由四国分别控制(参见高中历史地图册)。由于柏林位于苏占区内,因此美、英、法三国军方所控制的柏林西半部分,其周围都是苏占区。1949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建立后,西柏林就成了民主德国内的一座由西方势力控制的孤岛城市。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国家充分利用西柏林嵌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地理条件,将其视为对苏联和东欧实施“冷战”的桥头堡。起初,东、西柏林之间的人员流动是自由的。截至1961年8月,有超过150万的民主德国人员通过西柏林逃到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给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威胁。“为阻止民主德国人员逃往西方和防止西方的颠覆,苏联‘建议’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和民主德国其他地区与西柏林之间修筑‘柏林墙’”。由此可以看出,民主德国为了有效控制本国公民自由进出西柏林,防范西方的颠覆活动,必须“围困”西柏林(保留少量严密控制的通道)。这也就是说,柏林墙不是介于东、西柏林之间南北走向的一道“长城”,而是环绕西柏林的“围墙”,根本无法区分东面和西面。因此人教版教材中有关柏林墙“东面”和“西面”的表述明显是错的。同时,人教版教材认为柏林墙的建立,只是隔断了东、西柏林之间人民的交往,这样的关于柏林墙作用的认识也是狭隘的,因为柏林墙阻止的人员往来不仅仅是东、西柏林之间,还包括西柏林和整个东德之间。
  三、深挖教材,拓宽学生视野
  在关于柏林墙的教学中,由于教材语焉不详,因此还有一个地方的描述容易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大误解。柏林历史上长期是德国的首都,战后,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东德)的首都。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西柏林属于联邦德国(西德)管辖,甚至认为西柏林就是西德的行政中心或者首都。这与事实大相径庭。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为学生做了知识补充。由于苏联控制的柏林东部位于德国苏占区内,因此苏联在东柏林与其他苏占区实行了相同的政策。1949年,民主德国成立后,东柏林作为民主德国管辖的城市,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顺理成章。联邦德国建立后,坚持谋求西柏林使其成为它的一个州,但是始终未能如愿。由于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兩大阵营政治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西方三大国一直维持着对西柏林的实际管控。对此,苏联和民主德国起初强烈反对,后来无奈接受。1971年,美、英、法、苏四大国就西柏林的地位问题达成《四方协定》,确立了西柏林的“特殊地位”,这种情况延续到1990年西德和东德的统一。在此期间,尽管西柏林与联邦德国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是,美、英、法三个西方大国的占领军当局一直“共管”着西柏林,甚至可以说,西柏林市政府的日常管理权也是来自占领当局的授权,而不是联邦德国政府让渡。因此,德国的统一也伴随着德国对西柏林管理权的恢复。通过上述历史知识的补充,学生对于“冷战”背景下的德国分裂,柏林墙的建立以及美苏双方围绕柏林问题的斗争等史实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拓展了高一学生的视野,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热情。
  教材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脚本,教师可以对其进行个性化改造。当然,对教材的改造不可随意,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分析学情,对比不同版本教材,查阅大量有关历史资料,这样才能真正把教材“用”好。
  参考文献:
  [1]徐宣全.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赫鲁晓夫的经济调整之比较[J].黑龙江财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2]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86.
其他文献
似乎是华为公司的"过劳死"风波和"床垫"文化将社会一直潜在的过劳问题带出水面,企业如何直视过劳现象,员工如何自我调节,本文从理论角度予以阐述。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引起的矿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或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粘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和增生性病灶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是与时共进地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
重大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其影响力越来越大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展出现的一个显著特征,建立重大事件战略评估制度是把握重大发展机遇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理论研究和应用
教学目标指引教学设计,一篇精读课文的几个课时教学设计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独立存在。本文从第一课时的新课导入、朗读课题、识读字词、指导写字、初读课文、概括大意、第一部分教学、整体设计、板书设计和总结反思等十个方面,列出教学要点,以一个课例来解读十个要点,具有普遍的教学借鉴意义。
电源的外特性曲线是在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r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外电路的电阻R使路端电压U随电流I变化的图线,遵循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万用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的比较广泛,很多人对万用表的使用很是模糊,本文就如何使用万用表谈一谈,希望对读者有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