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 英语》中在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关思维品质的章节内,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第一,如何理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第二,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第三,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跨文化理解与正确的价值判断。第四,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五,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将节选本节部分内容与读者分享。
如何理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提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二者互为依存,二者是同时产生的。”尽管在学术界对此存在着各种争议,有人提出“思维先于语言”,有人以“聋哑人”和“失语症”等实例说明语言并非思维的唯一介质,也有人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彼此独立的两种不同的事物”,谁对谁错,暂且不作讨论,但经过大量的语言教学实践,有一点可以肯定: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及联系”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以感知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活动,对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并以储存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人们认识世界也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类具有如此深刻、复杂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掌握了系统、完善的语言符号。基于此,高中英语新课标将思维品质列为语言教育中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组成,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结构系统。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在词法上,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例如,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词的叠加来表达某个意思,而英语是通过附加成分(前缀、后缀)或词根的语音变化来改变词义。英语的时态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表现,借助动词的各种变化,表达现在、过去发生的事,但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增加副词或时间帮助表达同类意思。在句法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汉语重心在句前,英语重心在句后;汉语句子呈线形,英语句子呈树形。例如,汉语的定语修饰语前置,而英语的定语从句后置;汉语习惯先讲事实、原因,后讲态度、结果,英语先讲态度、观点、结论,后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显然,不同的语言势必会带来思维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在汉语背景下,我们更习惯于形象、直观思维,习惯于含蓄、间接表达,习惯于以人为中心思考事物,习惯于由表及里的思考方式;在英语体系中,人们更习惯于逻辑思维,习惯于直接表达,习惯于从客观现象对人影响的角度考虑事物,习惯于先果后因的思考方式。因此,学习和掌握一种及以上的外语有利于弥补单一语言带来的思维的局限,发展多角度思考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高中英语新课标在英语学科中把思维品质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原因。
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思维的特征,高中英语新课标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界定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规则和规律,具体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英语语言心智活动。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茫然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思维的创造性侧重于求异、求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想象,善于改变,推陈出新。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及语篇的特点,辨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践运用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语言交际等方面。
英语的感悟需经大量的语言接触逐渐形成,但大量的语言接触未必能够对英语产生深刻的感悟,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式的讲解,强调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跟汉语如何不同,等等,都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教师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认真观察英语结构,才能发现语言特点;认真比较中英文语言的异同,才能建构英语的新概念;认真体验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才能感悟到英语语言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英语语感和语言意识也由此逐渐形成。
英语的理解是建立在积极的心智活动基础上的。当有声语言出现在耳旁,当文字符号出现在眼前,总会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除了知识方面的原因以外,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人的思维质量不一样。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喜欢机械重复听力材料,以为学生多听几遍就能懂,其实这种做法效率不高。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语言心智活动角度考虑,譬如预设导向性问题,就能激活学生心中的思维图式,有利于他们有目的地去观察、比较。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观察、辨别、识记有助于准确获取信息;有效的比较、分析、归纳有助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的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有效的综合、评判、重组有助于创造性地建构新概念。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这一系列心智活动中得到提高。
英语的表达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无论是说还是写,呈现的是语言文字,其背后则是人的思维。Daily report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学生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不同的思维质量,也体现不同的语言能力。有的学生念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点在于语言的形和音;有的学生背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點在于内容的识记和再现;有的学生说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点在于建构和创造。所以单靠“念”和“背”,思维只能停留在记忆上,语言能力也只能局限在背记和模仿层面。鼓励学生多“说”,促进他们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标按照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四个层次,对学科核心素养分三级水平作了具体的内容描述。以思维品质二级水平为例:
(观察与比较)主动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
(分析与推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客观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发现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从中推断出他们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归纳与建构)根据所获得的多种信息,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并通过演绎,解释、处理新的问题,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
(批判与创新)针对所获取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个层次描述的次序体现了信息获取、信息處理和信息输出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心智全过程。在通过听、看、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观察、感知等心智活动就在进行了;在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中,就发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等心智活动;当通过读或写输出和传递信息时,就会有建构、评价、创新等心智活动。这个过程也符合布卢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由低到高的六层次认知目标。这样的描述有助于教师按照学习活动次序和认知规律,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同样也可以有序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1. 观察。观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知觉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行为。在听、读、看等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任务,在听、读、看等技能上作一定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必要的实践时间和空间。例如,在语篇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根据标题或配图,猜测文章的主题,让他们预设阅读的目标,同时以tip形式介绍略读的技巧,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主题。如何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是课堂教学活动前期的重要环节。
2. 比较。比较是判断两种事物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应让他们自己探究,通过比较语言结构、语义等的异同,学习语言知识。例如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两种句子结构的异同,在语篇中体验两种结构表达的不同意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也有许多中外文化比较。
3. 分析。分析就是将观察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知活动。新课标倡导主题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活动的载体是语篇。通过语篇教学,解决教学碎片化现象。所以语篇分析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篇分析手段,可以引导学生从语境、信息、结构等层面分析文本,厘清文本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境上,学生需要分析主题背景与语篇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解读文本;在信息上,学生可以从句子的交际功能分析不同的句子结构和它们如何传递不同的信息,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传递不同的信息,因为它们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不同;在结构上,学生要学习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不同的交际功能,分析语篇结构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前后一致性,分析主题句与信息细节的关系,分析句子与段落、段落与段落、段落与篇章的关系。
4. 推断。推断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理、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心智活动。我们通过听、读、看所获取的,通过说、写所表达的,往往是一种观点,一个事实,或一种现象。如何判断事实与观点?如何从现象解读本质?如何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如何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培养。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多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思。如一个六岁的孩子和父亲说“It is Sunday today.”,背景是父亲工作忙,平时不能带他出去玩,但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出去。基于这样的背景,孩子话里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要爸爸带他出去玩。但如果是妻子跟丈夫说同样的话,其深层意思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又例如,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表达一个观点时,教师应该多问一个why,引导他们反思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是否合理、正确;当学生学习一个论点时,应引导他们确认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在心中形成因果关系意识,他们才能正确推断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意义。
5. 归纳。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学习某个语法项目,再举例说明,然后让他们做大量的语法练习,从而巩固该语法。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法。我们不否定演绎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只使用或过多使用演绎方法不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发展。为弥补演绎方法带来的不足,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先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大量语言结构和该结构所表达的功能意义,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概括语言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6. 概念建构。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概念建构与归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种新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与母语不同的新概念,所以概念的建构显得尤其突出。例如,英语是拼音文字,词形结构完全不同于汉语,所以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音形关联的概念;又如,英语中有冠词,学生需要形成名词的指向概念,如名词与不同冠词组合可以表达不同指向;再如,英语中形容词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所以学生要建构起“be 形容词”的概念。在日常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语言体验中,不断归纳各种语言规律和特点,建构各种新的概念。
7. 批判性思维。大家知道,上述六点所讨论的都属于逻辑思维,但高度形式化的逻辑思维很容易导致我们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其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背离事实。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探究客观事实。旧版SAT试题中有专门的批判性阅读这个部分,考查的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借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有这样一个观点:“Girls are doing so much better than boys in school subjects that all the best jobs will be taken by females.”。按照常规的方式,教师可能会设计一些针对表层信息的问题,如“Why will females taken all the best jobs in the future?”。但如果要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质疑与求证,教师不妨考虑引导学生对该观点的前提假设作推断:(1)在校学习成绩好坏与今后就业有着密切联系;(2)女性不应该找到比男性好的工作。教师再引导学生评价这两个前提假设,不难发现这两个前提假设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前者与社会就业实际情况不符,后者存在性别偏见。据此可以判断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8.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人用于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语言不会是直接来自教科书或是老师所教的,他肯定是按照语言的规则,根据信息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语音、词语。这就是一种创新。心理语言学家也指出二语学习者是在尝试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际语”,他们不断假设、尝试、验证,逐渐接近目标语。虽然语际语充满着种种的错误,但整个过程其实是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语言实践过程。基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促进他们的语言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背记、模仿反而会妨碍学生的语言自信,也抑制创新思维。
英语学习与思维能力提高的关系十分密切。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Bachman, L.
如何理解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提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二者互为依存,二者是同时产生的。”尽管在学术界对此存在着各种争议,有人提出“思维先于语言”,有人以“聋哑人”和“失语症”等实例说明语言并非思维的唯一介质,也有人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彼此独立的两种不同的事物”,谁对谁错,暂且不作讨论,但经过大量的语言教学实践,有一点可以肯定: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及联系”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以感知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智力活动,对感知信息进行加工,并以储存于记忆中的知识为媒介,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人们认识世界也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并从众多信息中将有用的信息筛检过滤,储存到记忆系统,继而形成表象和概念。人类具有如此深刻、复杂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掌握了系统、完善的语言符号。基于此,高中英语新课标将思维品质列为语言教育中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由一套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组成,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结构系统。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有非常大的差异。在词法上,英语属于“综合型”语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例如,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词的叠加来表达某个意思,而英语是通过附加成分(前缀、后缀)或词根的语音变化来改变词义。英语的时态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表现,借助动词的各种变化,表达现在、过去发生的事,但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增加副词或时间帮助表达同类意思。在句法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主题,英语重主语;汉语重心在句前,英语重心在句后;汉语句子呈线形,英语句子呈树形。例如,汉语的定语修饰语前置,而英语的定语从句后置;汉语习惯先讲事实、原因,后讲态度、结果,英语先讲态度、观点、结论,后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显然,不同的语言势必会带来思维上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语言的背后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在汉语背景下,我们更习惯于形象、直观思维,习惯于含蓄、间接表达,习惯于以人为中心思考事物,习惯于由表及里的思考方式;在英语体系中,人们更习惯于逻辑思维,习惯于直接表达,习惯于从客观现象对人影响的角度考虑事物,习惯于先果后因的思考方式。因此,学习和掌握一种及以上的外语有利于弥补单一语言带来的思维的局限,发展多角度思考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高中英语新课标在英语学科中把思维品质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原因。
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和英语思维的特征,高中英语新课标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界定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的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规则和规律,具体涉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英语语言心智活动。思维的批判性在于质疑、求证的态度和行为,不茫然接受一种观点,也不武断地拒绝一种思想,通过正确的途径,求证事物的真假。思维的创造性侧重于求异、求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想象,善于改变,推陈出新。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及语篇的特点,辨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践运用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提升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和语言交际等方面。
英语的感悟需经大量的语言接触逐渐形成,但大量的语言接触未必能够对英语产生深刻的感悟,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式的讲解,强调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跟汉语如何不同,等等,都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教师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认真观察英语结构,才能发现语言特点;认真比较中英文语言的异同,才能建构英语的新概念;认真体验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才能感悟到英语语言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英语语感和语言意识也由此逐渐形成。
英语的理解是建立在积极的心智活动基础上的。当有声语言出现在耳旁,当文字符号出现在眼前,总会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和理解有关信息。除了知识方面的原因以外,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人的思维质量不一样。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喜欢机械重复听力材料,以为学生多听几遍就能懂,其实这种做法效率不高。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语言心智活动角度考虑,譬如预设导向性问题,就能激活学生心中的思维图式,有利于他们有目的地去观察、比较。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观察、辨别、识记有助于准确获取信息;有效的比较、分析、归纳有助于正确理解信息传递的意图、观点和情感态度;有效的综合、评判、重组有助于创造性地建构新概念。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这一系列心智活动中得到提高。
英语的表达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无论是说还是写,呈现的是语言文字,其背后则是人的思维。Daily report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学生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不同的思维质量,也体现不同的语言能力。有的学生念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点在于语言的形和音;有的学生背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點在于内容的识记和再现;有的学生说自己的report,他的注意点在于建构和创造。所以单靠“念”和“背”,思维只能停留在记忆上,语言能力也只能局限在背记和模仿层面。鼓励学生多“说”,促进他们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标按照观察与比较、分析与推断、归纳与建构、批判与创新等四个层次,对学科核心素养分三级水平作了具体的内容描述。以思维品质二级水平为例:
(观察与比较)主动观察语言和文化的各种现象,通过比较,识别各种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
(分析与推断)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客观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发现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从中推断出他们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
(归纳与建构)根据所获得的多种信息,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并通过演绎,解释、处理新的问题,从另一个视角认识世界;
(批判与创新)针对所获取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四个层次描述的次序体现了信息获取、信息處理和信息输出的整个过程,也就是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心智全过程。在通过听、看、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观察、感知等心智活动就在进行了;在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中,就发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等心智活动;当通过读或写输出和传递信息时,就会有建构、评价、创新等心智活动。这个过程也符合布卢姆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由低到高的六层次认知目标。这样的描述有助于教师按照学习活动次序和认知规律,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同样也可以有序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1. 观察。观察是获取信息的一种知觉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行为。在听、读、看等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目标任务,在听、读、看等技能上作一定的指导,并留给学生必要的实践时间和空间。例如,在语篇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根据标题或配图,猜测文章的主题,让他们预设阅读的目标,同时以tip形式介绍略读的技巧,然后再由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主题。如何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是课堂教学活动前期的重要环节。
2. 比较。比较是判断两种事物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的方法。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应让他们自己探究,通过比较语言结构、语义等的异同,学习语言知识。例如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到两种句子结构的异同,在语篇中体验两种结构表达的不同意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也有许多中外文化比较。
3. 分析。分析就是将观察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考察的认知活动。新课标倡导主题引领的英语学习活动,活动的载体是语篇。通过语篇教学,解决教学碎片化现象。所以语篇分析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篇分析手段,可以引导学生从语境、信息、结构等层面分析文本,厘清文本内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境上,学生需要分析主题背景与语篇的关系,在特定的语境中解读文本;在信息上,学生可以从句子的交际功能分析不同的句子结构和它们如何传递不同的信息,如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传递不同的信息,因为它们的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不同;在结构上,学生要学习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不同的交际功能,分析语篇结构的条理性、连贯性和前后一致性,分析主题句与信息细节的关系,分析句子与段落、段落与段落、段落与篇章的关系。
4. 推断。推断是根据事实或前提进行推理、判断事实的因果关系的心智活动。我们通过听、读、看所获取的,通过说、写所表达的,往往是一种观点,一个事实,或一种现象。如何判断事实与观点?如何从现象解读本质?如何理解语言的深层结构?如何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可以在英语学习中得到培养。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多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语言表层结构下的深层意思。如一个六岁的孩子和父亲说“It is Sunday today.”,背景是父亲工作忙,平时不能带他出去玩,但答应孩子周末带他出去。基于这样的背景,孩子话里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要爸爸带他出去玩。但如果是妻子跟丈夫说同样的话,其深层意思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又例如,当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或表达一个观点时,教师应该多问一个why,引导他们反思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是否合理、正确;当学生学习一个论点时,应引导他们确认结论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只有让学生在心中形成因果关系意识,他们才能正确推断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本质意义。
5. 归纳。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学习某个语法项目,再举例说明,然后让他们做大量的语法练习,从而巩固该语法。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方法。我们不否定演绎在教学中的作用,但只使用或过多使用演绎方法不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发展。为弥补演绎方法带来的不足,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先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体验大量语言结构和该结构所表达的功能意义,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概括语言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6. 概念建构。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概念建构与归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种新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与母语不同的新概念,所以概念的建构显得尤其突出。例如,英语是拼音文字,词形结构完全不同于汉语,所以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音形关联的概念;又如,英语中有冠词,学生需要形成名词的指向概念,如名词与不同冠词组合可以表达不同指向;再如,英语中形容词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所以学生要建构起“be 形容词”的概念。在日常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语言体验中,不断归纳各种语言规律和特点,建构各种新的概念。
7. 批判性思维。大家知道,上述六点所讨论的都属于逻辑思维,但高度形式化的逻辑思维很容易导致我们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其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背离事实。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依据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探究客观事实。旧版SAT试题中有专门的批判性阅读这个部分,考查的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借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有这样一个观点:“Girls are doing so much better than boys in school subjects that all the best jobs will be taken by females.”。按照常规的方式,教师可能会设计一些针对表层信息的问题,如“Why will females taken all the best jobs in the future?”。但如果要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的质疑与求证,教师不妨考虑引导学生对该观点的前提假设作推断:(1)在校学习成绩好坏与今后就业有着密切联系;(2)女性不应该找到比男性好的工作。教师再引导学生评价这两个前提假设,不难发现这两个前提假设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前者与社会就业实际情况不符,后者存在性别偏见。据此可以判断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8.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人用于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语言不会是直接来自教科书或是老师所教的,他肯定是按照语言的规则,根据信息表达的需要,临时组合语音、词语。这就是一种创新。心理语言学家也指出二语学习者是在尝试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际语”,他们不断假设、尝试、验证,逐渐接近目标语。虽然语际语充满着种种的错误,但整个过程其实是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语言实践过程。基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促进他们的语言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背记、模仿反而会妨碍学生的语言自信,也抑制创新思维。
英语学习与思维能力提高的关系十分密切。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训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Bachman,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