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创新的融合探索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han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下,人们对艺术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要求艺术教育从业者能够从创新的角度思考,提高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融合程度,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本文基于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创新的融合展开讨论,分析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别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氛围及教学评价五个层面提出加深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策略,期待能够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艺术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我國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融合能力,让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有了基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呈现出激烈化的态势,这种态势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从事艺术教育行业的教师应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深入思考,要能够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艺术教育的改革和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还要让学生步入职业生涯后能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1]。所以在艺术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研究,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1 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自身建设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对艺术教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教学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将专业的课程知识讲授给学生,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几乎超过了对艺术教育教师原先的素质要求。就当前部分艺术教育从业者的建设情况分析,部分教师仅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教育素养,在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不足,不仅无法将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还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更新,不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价值[2]。
  1.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不足
  信息技术给艺术教育带来的便利表现在多个层面,需要艺术教育教师深入思考,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点,并进行深度融合。就当前教育行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状况分析,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创新是教育行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点。但反观艺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现状,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并未充分受到艺术教育教师的重视,艺术教育中存在教学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改革和优化。比如部分教师虽然能够在教学中引入微课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但缺乏对这些教学模式的调整和创新,未能充分发挥这些教学模式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1.3 教学资源的建设不足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艺术教育本身对于教学资源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让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学中实现自身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还能够对自己及他人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而学生艺术感知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和欣赏到更多的艺术作品[3]。另一方面,因为艺术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各种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就需要融入多种不同的教学资源,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但就目前部分艺术教育的状况来看,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依旧是限制艺术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艺术教育的促进作用。
  2 加深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策略
  2.1 重视学生发展需求,丰富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呈现的主要特点包含了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信息技术的便利性直观地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层面,因此,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角度思考,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提高艺术教育的水平。为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挖掘网络资源。信息技术极大地缩短了不同艺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距离,通过不同艺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逐渐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同时,这些教学资源在网络环境中的分享和传播也为教师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路径。因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挖掘网络资源的角度入手,丰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源[4]。第二,挖掘生活资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艺术概念和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掌握更多的教学资源,挖掘更多的方法和理念,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挖掘优质的教学资源。
  以美术艺术教育为例,在美术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美术技巧,还要对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素养进行培养。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下,艺术教育通常被局限于教材、课堂和教师自身建设,无法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审美观念、审美素养以及审美视野的培养。而信息技术的融入则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有效路径。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水墨画时,除了利用教材中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经典画作对学生进行引导之外,也可以尝试将李可染、黄胄、关山月、李苦禅等人的作品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多的国外文化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美术教学中感受中国画传递出的形神之美,真正领会工笔画和写意画的不同,体会在美术艺术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价值。
  2.2 强调教学改革需求,创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推动了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让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优势,艺术教育工作者还应当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让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求。比如在当前的艺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引入了项目驱动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进行突出,让学生自主进行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自身学习水平的提升。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主体转变成了学生,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就可以自主进行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从根本上提升了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融合的价值。   以雕塑艺术教育为例,艺术教育院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通常都是基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强调学生个人的基本雕塑素养,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雕塑技法,这样虽然能够从多个方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但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建设而言,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度,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从项目驱动法的角度思考,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之后再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设定具体的艺术项目主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艺术作品的设计、制作和完善的過程中。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作品的质量,真正实现艺术教育工作的改革和优化,同时真正让对学生的培养与时代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2.3 注重信息技术的融入,革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能够为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提供新的路径,让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调整艺术教育工作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利用学习时间,提高艺术教育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各级各类院校借助信息技术的融入,逐渐创设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影响,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得不发生改变。部分院校甚至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出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育中的价值。
  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例,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为主,教师在线上教学期间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在之后线下教学的过程中则主要以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为主,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发生了转变,转变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了让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艺术教育从业者也可以从翻转课堂的两种模式思考,根据艺术教育的特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如教师可以从讲解环节和实践环节入手,将讲解环节转变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环节,并将其放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为确保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理论任务,教师可以在其中设置具体的教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此外,在之后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练习与评鉴的结合,让学生不仅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还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评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品鉴美,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2.4 重视课堂教学需求,优化教学氛围
  氛围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非艺术教育,都是如此。因此,为了提升艺术课堂教学的效果,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教学氛围的优化重视起来,要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氛围的优化,从而直观地体现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价值。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始终将创新作为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点,要能够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
  以多媒体教学为例,部分教师虽然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实现了多媒体设备的融入,但其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只局限于知识的展示层面,并未充分展示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价值。为了实现教学氛围的优化,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可以从情境创设的角度思考,利用网络中不同的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先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艺术知识和艺术能力的同步增长,体现出课程改革的价值。
  2.5 确保教学改革质量,完善教学评价
  为确保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应加强对教学评价的重视,这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必然选择。教师必须通过教学评价的完善化建设,掌握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要点,要及时运用教学评价发现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艺术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思考,除了让教师评价之外,也可以将学生纳入评价的主体范围,不仅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还要让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等进行评价,让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收集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反馈信息,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舞蹈艺术教育为例,不同艺术教育院校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平是不同的。比如在高校舞蹈艺术教学中,学生通常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其本身舞蹈基础较差,如果教师仅利用专业的舞蹈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其结果则缺乏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舞蹈艺术教学中的部分评价是无法通过定量的方式评测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让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肢体动作的标准度、舞蹈动作的完成度等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评价质量的提升,完成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的有效融合。
  3 结语
  信息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融入为艺术教育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有效的路径,为了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的价值,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氛围以及教学评价等的研究,提高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丽甜,孔阳.浅析初中艺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J].中国新通信,2020,22(11):194.
  [2] 王慧.基于信息技术下的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研究[J].传媒论坛,2019,2(22):126-127.
  [3] 杨光.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J].数字化用户,2018,24(1):198.
  [4] 魏小璞.信息技术视角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01,103.
  作者简介:郭立平(1997—),女,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连接起来的桥梁,当前,它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合理运用语言艺术,能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出良好的互动和情感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充分发挥出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运用语言艺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升亲和力,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提高表现力,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感染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关键词:
马奈的《奥林匹亚》所参考的图像材料中,《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可能并非最重要的,提香的《达娜厄》与它之间的图式关系更值得关注。在达娜厄的故事中,金雨是宙斯的化身,代表了情欲力量,正逐渐聚集在女仆的布袋中。奥林匹亚的鲜花已经被送到床边,落在女仆的手中。这两个“袋子”之间的联系是颇有意味的。《奥林匹亚》消除线性透视和色调纵深,消除近大远小,消除来自上方的光线,这样做就是消除权力化的阿尔贝蒂式“窗口”比喻。该画所经营的空间不再向内部延伸,而是向四周拓展,绘画成为现场。观众置身于新的空间之中,其私密的欲望身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近年来媒介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但与之相伴的传媒行业尚未发展成熟,由此反转新闻、舆论反转等现象频发.此类现象并非诞生于新媒体时代,但却呈现出与
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是极其依赖信息掌握者身体和记忆力、理解力的具身性知识。其具有表述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对个体和环境的依赖性、获取的随意偶然性、转化的相对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等特征。
“南方地域特色中国花鸟画创作人才培养”这一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学员,是从近百名报名者中选出的30名优秀者。他们当中,不乏各专业画展中的获奖者,既有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包括高级职称获得者),也有毕业于艺术名校的硕士研究生,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也有各级美术家协会和画院等机构的专职人员。学员们在三个月的学习、交流中,对“南方地域特色中国花鸟画创作”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对创作手法、形式、题材的研究能力,对写生和创作的把控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部分学员还能针对项目要求,在对“南方题材”进行研究和创作时,放弃自己原有的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历史中产生、发展、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区域性文化产物。由于此类作品具有潜在性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实际发展前景,大量的权利人开始对其主张权利,但其权利主体很难被认定,造成了大量的民事利益纠纷。为了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本文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特征以及有关权利主体各学说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如何认定权利主体,并提出对完善民间文学艺术作
徐悲鸿在《历史画之困难》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历史人物画的服饰由来,但对《九方皋》中抱臂仆役所戴外形特殊的帽子并无记载。这种下圆上尖的帽子应是源自中国传统戏曲中武丑的行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剧之争”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界关于戏曲改良的讨论十分激烈,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思想可能受此环境影响。《九方皋》用最少的人物和道具获得了最大的艺术张力,这种风格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无布景,追求“虚空”“写意”的审美理念一脉相承。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社会的瑰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在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国际学生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的建设是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及国情的重要平台,对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探讨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在建
艺术本身就是传播思想观念的重要媒介,向大众传播意识形态、艺术家和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兴起之后,艺术不断与新的传播技术结合,积极拓展自身的表现形式和观念,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传播力。空间幻象营造促使人们从整体的空间语境中重新思考艺术如何介入社会文化发展进程。艺术在建构空间幻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所营造的空间幻象和艺术幻象本身融合为一,为打破这一自我循环的闭环,重新沟通现实成为当代艺术的责任。艺术以富有创造性的当下即时“构境”来造成景观编码的失效,突破旧有框架,恢复人的潜能和生命本真。
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老舍《茶馆》剧作中的“国民性”进行思考,分析《茶馆》成为中国戏剧艺术史上经典作品的原因,并从焦菊隐、夏淳、林兆华、李六乙、孟京辉五个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