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何时开始穿鞋?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8x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人们都是“赤脚大仙”,他们光着脚板,奔走在原始森林、草原和海边,忍受着脚下的荆棘、尖石,有时则是滚烫的地面。人类何时穿上鞋子的呢?目前,世界发现的最古老的鞋位于美国西部,出现时间约为距今1万年以前,是由植物纤维简单编结而成的凉鞋。但是最新考古发现表明,早在4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穿鞋了。
  
  人类4万年前已开始穿鞋
  
  特林考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时尚是如何改变体型的科学家,从2005年开始,他就开始进行关于人类脚趾变小之类的研究,并获知了很多关于鞋子是如何改变人们行走方式的数据和知识。他通过研究表明,简单的穿鞋行为能改变人脚的结构。穿鞋和赤足人群的脚部特征存在差异,具体体现在他们中趾骨的大小和力量上。惯常穿鞋会产生更纤细的趾骨结构,因为穿鞋减小了行走时中脚趾的受力,但由于脚趾骨化石罕见,所以人们很难确定从何时起,人类穿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但2008年的一项考古发现改变了他的看法。这条源于中国的考古发现也被冠以“最早的鞋”而排在“2008年十大考古发现”第七位。考古学家在中国周口店遗址区西南6千米处的田园洞发现了距今4.2万年的人类趾骨。特林考斯对这个趾骨化石进行研究之后发现,这个罕见的趾骨很纤细。而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人类都具有较粗大的脚趾骨。这是因为古人走路、攀登、负重等活动要比我们现代人多得多。事实上,古人的腿骨也因同样原因而比现代人的粗大。然而,大约在4万年前,这种情况开始转交。特林考斯注意到,这个时期的人类骨骼虽然还具有粗大且强健的腿骨,但其趾骨突然变小了。特林考斯说:“他们有了柔弱的脚趾,我得出了是什么原因消除了其脚趾上承受的压力,答案就是鞋子。”
  
  鞋子漫步人类历史长河
  
  一些人类学家提出,最早的鞋就是一些用相对柔软的草或者树叶之类的材质制成的简陋的包裹品,它可以保证人类的脚不受伤,并起到简单的保暖功能。为了保护脚底板,他们就一把揪过手边的任何东西,比如说树皮、大树叶,或一束束的野草等,用坚韧的藤条或长草捆扎在脚底。行了,就这样,人类最早的鞋子诞生了。鞋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了,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后来,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又发明了凉鞋。它基本上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棕榈、纸莎草或野草编结并用植物纤维做成环子,套在脚趾上。这种鞋子被广泛发现于北美等地。一种则是从经过处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块,沿着边在上面钻孔,然后穿上一根皮带,皮带可像绳子一样拉紧,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木乃伊的坟墓中发掘出这种最古老的凉鞋。据估算,这只凉鞋有近千年的历史,其制作用的材料是美洲驼皮。
  再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皮靴。说起皮靴的发明,要归功于两种人:士兵和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们。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中,士兵们随时要准备好进行长途跋涉和奔跑,经常要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用什么来保护双脚呢?皮靴显然是不错的发明和选择。两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斯巴达战士就穿上了红得耀眼的皮靴(红色的目的是遮掩伤口流出来的血液)。这种红皮靴很快在疯狂的斯巴达青年中流行开来。而很多学者都坚信,皮靴发明的时间远在这之前。
  在寒冷的北亚和北冰洋周围地区,皮靴至今仍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必需品。对于生活在这些寒冷地带的人们来说,脚如不能保持干燥和温暖,将意味着死亡。于是,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因纽特人学会了用巨熊腿皮和熊掌制作皮靴,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学会了用鹿皮做皮靴,而阿拉斯加近海的土著居民则学会了用北美驯鹿和长胡须的海豹的皮革制作冬用皮靴。而为了制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萨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带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罗斯东部勘察达尔半岛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则凉爽多雾,勘察达尔人用鱼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冻情况下穿,这种皮靴在饥荒时还可煮食充饥。
  高跟鞋起源于15世纪的法国,由当时的宫廷服装师发明,起初是为了贵族骑马时方便踩到马镫,到了16世纪才成为贵族的时尚生活用品。17世纪时,高跟鞋作为一种时髦产品,是男女都可以穿的,且款式相同,那是因为在当时大家只能打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样子。到了18世纪后期,高跟鞋的鞋跟高度不再追求一味的垫高,而且开始加以装饰,如蝴蝶结和丝带等等。到了19世纪,造鞋技术的提高,开始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高跟鞋,而20世纪以后,高跟鞋开始和凉鞋相结合,并慢慢发展到如今,在女性中的流行。
  
  鞋在中国的历史
  
  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双鞋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编写的《周易》上已出现了代表鞋的“履”字。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宠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以原始皮鞋为基础,设计了有胫甲(鞋帮)和鞋底两部分的图样,刻制木楦,由鞋匠使用较硬的皮革,照图样缝制成一双“高甬子履”。孙膑创造出第一双帮底缝合的皮鞋,是制鞋史上的一大创举。后来的一些制鞋名师为了纪念他,便将孙膑画像挂在家中,寄托怀念之情。孙膑被后人推崇为“制鞋始祖”。
  后来,由于鞋的制作材料、式样、用途越来越多,鞋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将鞋分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丝、绫、绸、锦等织物布缝合成的鞋。汉代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翘头方履;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
  北齐时,屐成为一种时尚,它是有木齿的鞋,由扁、系、齿三部分组成。
  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威“高统靴”,原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毡靴、单靴、棉靴、云头靴、鹅顶靴等之分。靴于南北朝时期在北方广泛流行,并传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成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多穿小头皮鞋,女性多为圆头、平头或翘头,上面也饰各式花鸟图纹。
  元朝末年开始出现鞋头高耸、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这种鞋使人显得格外修长。
  到了明清,鞋的制作方法与式样逐渐融合,越发考究起来。明代的鞋多以厚实为主,北方多穿菱纹绮履,江南多穿棕麻鞋。
  清代满族统治时期,男鞋以尖头鞋为主,夏秋用缎制,冬用建绒,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单梁或双梁,鞋帮有刺花 或鞋头作如意头卷云武。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被称之为“马蹄底”,又称“花盆底”。鞋面常以绸缎所制,上施五彩刺绣,贵族妇女有的在鞋面上还镶嵌各种珠宝,穿起来显得身材尤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妇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制平底鞋。
  鞋尖上翘,这是中国古鞋的最典型的特征。古鞋何以会出现鞋翘?这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鞋文化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中外古鞋都曾经有过几千年的鞋翘历史。中国鞋翘究其式样和规制,大体可得出以下4种起因的答案:
  其一,中国古代男女服饰皆以裙袍为主体,鞋翘可用来托住裙边,不至跌滑。
  其二,行走时鞋翘有警戒作用,使穿者免受伤害。
  其三,鞋翘一般与鞋底相接,而鞋底牢度大大优于鞋面,当可延长鞋饰寿命。
  第四,鞋尖的上翘,似与古建筑的顶角上翘有相同的解释,都是信仰和尊崇上天的结果。穿鞋是人类进化的败笔?
  大多数人都认为,正是鞋子有力地保护了我们的双脚,并伴随人类步入了文明社会。从最原始的草鞋到时尚的高跟鞋,鞋子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穿鞋走路存在隐患,是人类进化的失败。
  2006年,一组来自芝加哥医学院病例诊断学的医学人员发起了“膝盖内收运动”的研究,主要讲在诊疗室里关节炎发作时膝盖关节是什么状态。多年以来,医学人员针对患有膝盖关节炎的病人进行实验,让他们穿有填充物的鞋,目的在于减小对膝盖关节的压力。膝盖内收运动中,他们还试图让病人穿吊带裤来纠正膝盖,但是结果都不理想。所有医学人员做了不同的尝试:让病人穿鞋子走路,然后赤脚走路,每段时间都会测量病人膝盖受压情况,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人们赤脚走路对膝盖所产生的压力比穿鞋子走路所产生的压力要少12%。
  这是一个让人们吃惊的结果。看来,人类经历四百万年的进化才发展成的完美足部,着实是因为人人都去穿鞋子而遭到了破坏。而更滑稽的是,人们穿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却不想一直以来都是在南辕北辙:足部没有保护好,却又对膝盖、脊椎等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了损伤。
  当然,也不是人人都喜欢穿鞋的。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著名的埃塞俄比亚“赤脚大仙”阿比比就以赤脚赢得了冠军。而从现在来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大都市里,赤足族正逐渐增多,他们都视赤足为回归自然、靠近真我、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生活方式。也许,用不了多久,世界上又会掀起一股赤足潮,赤脚鞋会迅速风靡全球。
  
  (责任编辑 蒲 晖)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没有看四川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没有观卫星发射基地,那就不算到过凉山。而我认为,没有亲眼目睹凉山最有特点的古代文化遗存大石墓,也不算到过凉山。  安宁河沿岸一座座用巨石垒成的“大石包”,总共有200余个,当地人并不知道这些“大石包”的历史,凉山州一些村落的先祖,是清朝湖广填四川时才迁入安宁河流域的汉族,远远没有这些“大石包”古老。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战乱、迁徙,许多文明的传承出现了脱节、迷失
期刊
2010年4月12~13日,国际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召开,各国领导人在确保核材料安全、防止和打击核恐怖主义等方面达成一定共识。这次核安全峰会引起广泛关注,这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当今世界的核安全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当代核武器的基本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核武器的国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将核武器应用于实战的国家。二战结束后,很多国家特别是大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制核武器。19
期刊
植物不仅供给人们氧气和果实,而且也可以预报天气。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植物预报天气的规律。    预报阴雨    天气晴朗时,南瓜蔓梢是向上翘起生长的。如果发现南瓜蔓梢下垂,那是天气转为阴雨的征兆;如果在连绵阴雨的天气里。南瓜蔓梢由下垂转为上翘,那就表明阴雨天气即将结束,晴朗的天气马上就会到来。南瓜蔓为什么能指示天气呢?原来,天气在变化时,南瓜有向阳性和向阴性,这是南瓜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
期刊
“楷模”原是两种树    楷模一词的含义,大家都知道是榜样、模范的意思。但是,楷与模原来是两种树的名称,这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据清人编的《广群芳谱·木谱》载:“楷模即树名。楷者,即黄连树。据说长在孔子坟上,枝疏而挺拔,树长得周周正正;模者,亦为树名,长在周公坟上,树叶春天青,夏天红,秋天白,冬天黑,叶茂枝繁,颜色纯正。”后来,人们就取“楷”和“模”两种树的特征,来指代品格高尚的优秀人物,“楷模”也就
期刊
贾宝玉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道出了女性爱洁净讲清爽的特征。自古以来女性谁不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呢?再加上固有的生理特征,女性更注意自己的身体卫生了。不过,清洁身体这种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却出现了历史的差别。在古代,女性清洁的最高境界和诗意描绘恐怕是“温泉水滑洗凝脂”,而早些年,如果女性出现外阴不适症状,一盆温开水,加上一勺盐、或少许食醋、或几粒高锰酸钾清洗一下,症状就会明显改善。    谨防洗液的
期刊
古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市区中心,总面积2.4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园中诸景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古色古香,玲珑精细,汇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实为我国北方古代园林之奇葩。    城市有蓬莱 沧桑七百年    古莲花池是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一座实景园林,建造者为投降蒙古的金将汝南王张柔。1227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他重新修筑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
期刊
会馆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明清时期的北京,是当时全国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南城的宣武等地,士人文化构成了那里的文化主体,而存在于北京的众多会馆,就是形成这一文化的摇篮和重要载体。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有近400家会馆,其中70%集中在原来的宣武区,会馆的兴衰,也折射着历史的沧桑变化。  何谓会馆?《辞海》中对“会馆”辞条的解释为:“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
期刊
日本的动画片比本国宇宙飞船发展的速度快得多。在动画片里,日本的宇宙飞船早已飞出太阳系、飞出银河系。现实中的日本宇宙飞船则难造多了。2008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组织向世界推荐了本国制造的一种货运飞船——“希望”号。    “希望”号来了    日本的“希望”号货运飞船,又被称为空间转移飞行器,是一种无人驾驶、不可重复使用的货运飞船。它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组织、筑波宇航研究院、三菱重工以及日本国
期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生活中有些人却格外爱打扮,这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最新发现,“臭美”的行为,与人脑中一种免疫细胞的减少有关。    在生活中有些人特别爱打扮,过分打扮也被称为“臭美”。但是,“臭美”进一步发展则可能成为一种心理疾病,即强迫症。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其中生物学的原因较为重要。而在生物学原因中,免疫系统功能的好坏又是一个重要因素。最近,研究人员发现,“臭美”这种强迫症与一种免疫细胞
期刊
新方法重定中国南北分界    中国长久以来一直以“秦岭一淮河”为界划分南北。现在一种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新方法,首次对中国南北分界带和分界线给出了定量、定位的数字评估结果,即在中国南北分界带上,顺经度各段中点的连线,可称为南北分界线;此线的走向西起四川平武县境内,东至江苏射阳县的海滨,总长度1666.28千米。研究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中国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