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影像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结晶

来源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er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影像学是分子生物学和活体影像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型学科,是在不干扰机体的情况下对细胞功能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图像的可视化研究[1].从Weissleder等[2]正式确立其概念以来,分子影像学强调活体、亚细胞水平对完整器官进行生物代谢过程的研究,其发展是工业、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物数学、生物信息学和影像学之间交叉渗透、相结合的产物,是各学科协调发展的结晶。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以探讨该材料能否有效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法 取老年尸体共20个胸腰椎新鲜标本(T11~L3),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试骨密度后完全随机分为CPC组和PMMA组.在材料试验机上制成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并测量两组椎体初始的强度和刚度,然后分别用CPC和PMMA两种材料行椎体后
目的 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PLAT)在移植血管桥再狭窄动物血管的差异表达.方法 通过兔双侧颈动脉进行动脉桥和静脉桥的移植,形成双侧移植血管桥再狭窄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PA在动物模型动脉桥、静脉桥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桥移植前,t-PA在实验动物颈动脉和颈静脉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桥移植后,t-PA在动脉桥的表达明显高于静脉桥(P<0.05),于
益生菌是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一类细菌的总称,乳酸菌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且在酸奶酪和乳酪等发酵食品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益生功能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乳酸菌中的一些菌株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和炎性疾病的发病率、改善炎性肠病、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1]。为进一步了解乳酸菌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本文就乳酸菌作用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期刊
目的 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和靶向干扰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短发夹RNA(shRNA)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小鼠视网膜组织,观察其对Egr-1基因的干扰效率.方法 针对已经筛选确定的Egr-1基因shRNA有效靶序列,构建携带GFP和靶向干扰Egr-1 shRNA的慢病毒载体LV-shRNA(Egr-1).15日龄C57BL/6小鼠完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0只.
目的 观察张力刺激对关节软骨细胞β-肌动蛋白(β-aetin)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获取正常和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细胞,给予3%、6%和15%的张力刺激,运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张力刺激强度下关节软骨细胞β-actin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6%和15%的张力刺激均可明显提高lE常关节软骨细胞β-actinmRNA表达(1.34±0.05,1.36±0.04,P<0.05),而只有15%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目前的早期卵巢癌筛查方法总体上并不能降低患者死亡翠,反而谷易严生误诊。这项研究是美国犹他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公布,并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网络版上。
期刊
目的 探讨医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PCR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期间本院从临床痰标本中分离的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IMP、OXA23基因和整合子基因检测;提取细菌膜蛋白行SDS-PAGE电泳分析其组成.结果 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OXA23基因扩增均为阳性;14株碳青霉烯酶IMP基因扩增阳性,22株阴性.12株整合子PC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0表达的变化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本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620例儿童癫痫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0的表达,并与健康对照组(n=36)进行比较.同时分析96例儿童癫痫患者(症状性癫痫患者37例,特发性癫痫患者59例)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的B淋巴细胞CD20表达的改变,并评价IVIG治疗各型癫痫的有
骨是一持续重建的组织.骨重建主要由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参与,以破骨细胞激活和骨吸收开始,以与之相耦联的成骨细胞激活和骨形成终结,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的始终[1].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功能受到全身和局部诸多因素调控,除生长激素、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外,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因子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胰岛素信号通路对骨重建的作用进行综述。
期刊
据新华社电,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和德岛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日前宣布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可以导致人中暑后病情更容易恶化。中暑是指受高温和高湿等影响,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无法发挥作用,导致痉挛、眩晕、呕吐、昏迷等症状,症状恶化时,患者会因出现意识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参与此次研究的东京医科大学教授行冈哲男说:“以前一直认为中暑主要是受环境影响,但是这次发现,由于基因的原因,有的人中暑后病情特别容易恶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