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沿”城市经济圈 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带(群、圈),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就缺乏应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利用热点效应集中区域内外的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国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两个城市群”的“三沿”省域城市经济圈,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开放、立体型、跨越型、现代型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关键词:经济圈; 主体功能区;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54 文献标志码:A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跨省区的经济圈。中央关于支持中部崛起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四个中部地区的城市经济圈(群、带),城市经济圈的研究和规划由此勃然兴起。党的十七大又从更高的层次,提出了城市经济圈规划与国土功能区规划相结合的战略思路。可以预料,以党的十七大为新的起点,我国城市经济圈的规划与发展将进入新阶段,具有新特点。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圈规划和建设,如何认识安徽城市经济圈的特点,界定安徽城市经济圈的定位,规划安徽城市经济圈的功能,制定安徽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政策,都是构建安徽城市经济圈必须首先明确的战略性问题。
  
  一、省会经济圈的特点
  
  我省在制定“十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同步制定了省会经济圈规划、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规划和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规划,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的关键,在于省会经济圈的定位。
  省会经济圈的一般特点是:省会经济圈在全国城市经济圈布局中是“次区域”经济圈,必须立足于发挥和培植比较优势,增强在周边省域经济圈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又必须处理好与周边跨省区经济圈的关系,促进与周边跨省区经济圈的联动和对接;省会经济圈是省内最高层次的经济圈,必须具有辐射和带动全省次级经济圈发展的能力,塑造成为优势突出的发展高地;省会经济圈优先占有公共资源,拥有行政推动和资源配置的特殊条件和优势,应该负有履行推动全省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政治义务和责任。
  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圈”是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中心城市和与之密切关联、受之辐射带动的若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基本条件就是必须有一个集聚和辐射能力比较强的中心城市。如果存在若干城市在空间上密集分布(无论是由于资源或交通条件形成点状或带状格局),而没有一个集聚中心及中心与相邻城市的紧密经济联系,那么,这种城市带(群)较多具有地理空间的属性,而缺乏经济学意义的属性。目前中部地区湖北、河南、湖南等省的城市经济圈都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比较而言,我省沿江城市群的最突出的缺陷,就是没有把省会城市作为集聚中心。
  从安徽目前的省会经济圈规划情况看,其重点就是实质性推进合(肥)六(安)巢(湖)的一体化发展,为此初步谋划了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八项重大行动,即巢湖流域滨湖地区的综合开发、泛巢湖旅游区的开发、省会经济圈内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别山区生态保育、省会经济圈内区域供水工程、省会经济圈内快速交通网构建以及省会经济圈区域形象的塑造。如果仅此而已,就难以充分体现省会经济圈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在省会经济圈规划基本确定之后,最近又先后提出了合(肥)淮(南)同城发展、构建合(肥)芜(湖)创新体系等补充性的措施,但是毕竟比较零碎和分散,没有上升到长期发展战略和国土功能区规划的高度。
  省会合肥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城市规模不大、首位度不高,覆盖和带动半径比较小,辐射范围基本在省域内的江淮之间,城市功能较弱;与省内历史悠久的老城市比,合肥是建国以后新发展的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关联性不强,历史文化底蕴不够深厚;与沿江城市马、芜、铜、宜比,合肥的加工业相对薄弱,周边腹地发展水平低,水资源不够丰富,环境自净能力较差;与沿淮城市淮南、淮北、蚌埠比,合肥的能源和劳动力支撑条件相对薄弱。合肥的特殊优势是,其处在全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科技和人才优势比较显著,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不断增强,信息、咨询、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产业率先发展,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汽车和装备制造业形成比较优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代城市框架开始形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发展战略。按照这一战略思路,安徽应该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一个核心、两个城市群”的省域经济圈。按照这一定位,省会经济圈是全省的经济核心,是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因此,省会经济圈的规划,不能局限于合肥、巢湖、六安的一体化规划。离开了合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都难以成为带动安徽经济增长的中心,更难以在跨省区的经济圈中形成比较优势。离开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合肥就失去了能源、原材料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支撑,何况大别山土壤侵蚀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干旱地区是应该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地区,不宜纳入全省重点发展或优化发展的核心地区,因此仅仅依靠合肥、巢湖和六安,难以构建全省的经济中心。
  
  二、安徽周边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态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总是向发展的热点地区流动,要素总是向预期效益高的产业和企业集中。实践表明,很多率先发展的地区,并不是依靠内在资源发展起来的,而是依靠资源的流动和集聚发展起来的。制定省会经济圈规划,在相当意义上是要致力于强化和培植热点效应,利用热点效应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
  如果与周边各地区的城市经济圈相比,安徽的省会城市经济圈就显得很难形成热点效应和竞争优势。
  一是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洲、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面积5.7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万,2005年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的60%和53%以上,实现人均GDP14008元,约为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2倍。到2020年,提前3-5年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力争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二是中原城市圈。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城市,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00多万,2005年GDP(5914.8亿元)和地方财政收入(336.09亿元)分别占河南省的55.2%和55%。目标是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5%。
  三是长株潭城市群。长株潭3市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3.3%,人口1200多万,占全省18.9%,2005年实现GDP2412.6亿元,占全省36%,将聚集全省90%科技人员和80%科技成果的创新优势,进出口总额和大中型企业布局占全省70%与65%的外向度和产业优势;进一步构建以长株潭为“点”,以沿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武广高速客运途经地为“线”,构筑湖南“一点一线”快速发展地带,成为中部崛起领跑者。
  四是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16个城市,国土面积10.95万平方公里,8161.01万人口,分别占全国的1.14%和6.32%。2006年长三角地区GDP达4.75万亿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22.7%,物流总额占全国五分之一强。目前,拥有8个沿海主要港口和26个内河港口,是我国港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去年超过10亿吨。
  这些城市经济圈的共同特点是以优势城市为中心节点,以大范围辐射为半径,以资源集聚为目标,经济规模大,热点效应强,有利于进入国家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相比之下,安徽城市经济圈的特点是经济规模不大,首位度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辐射半径有限。省会经济圈仅包括合肥、巢湖和六安三个市,国土面积3437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4.6%;2006年人口159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4.11%;国内生产总值1774.7亿元,占全省的28.78%;财政收入217.8亿元,占全省的26.68%。与周边地区城市经济圈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沿江城市群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3%;2006年,人口2360.4万,占全省的35.79%;地区生产总值2781.1亿元,占全省的45.1%;财政收入337.3亿元,占全省的41.32%,不仅规模不够大,而且没有中心城市支撑,缺乏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优势。省会城市经济圈与皖江城市经济带相互分割的结果,不仅省会经济圈十分薄弱,皖江城市带也缺乏中心城市和现代产业的支撑。至于沿淮地区,资源型、传统型产业的特点比较明显,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比较突出,更加难以成为具有独立竞争能力的区域经济中心。
  
  三、构建安徽城市经济圈的战略思路
  
  构建安徽城市经济圈必须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政策,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跨越空间和时间进行辨证思考,以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增强跨区域竞争力为目标,努力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主中心、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次中心的“三沿”城市经济圈。
  1.构建与国土功能区有机结合的安徽城市经济圈。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城市经济圈和经济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安徽各类主体功能区都有,各类地区共同的要求是加快发展。但是,区域功能和定位不明确,相互之间盲目攀比,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产业结构相互雷同,发展水平差距不大,难以形成整体综合优势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三个相互并立的区域规划中,没有能够充分体现构建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地区的发展需要依靠中心城市集聚生产要素,限制和禁止开发地区的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经济中心城市带动,而城市经济圈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主体功能区,因此,城市经济圈规划必须与国土功能区有机结合,不能相互割裂、相互对立。
  2.构建突破行政体制的开放型“三沿”城市经济圈。城市经济圈规划必须从三个层次突破行政体制,构建全方位开发的城市经济圈:一是要突破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的行政体制,制定泛中心城市的城市经济圈规划。例如可以把居巢、庐江、含山纳入合肥,无为纳入芜湖,和县纳入马鞍山,枞阳和青阳纳入铜陵;二是要突破省会、沿江、沿淮三个城市经济圈相互并立的规划体系,制定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为支撑的全省城市经济圈规划,努力塑造“三沿”城市经济圈的整体优势、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和体制优势,增强跨区域竞争的能力;三是突破省区界限,制定安徽“三沿”城市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武汉城市经济圈等周边经济圈融合、对接与竞争的经济圈规划,强化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城市经济圈应该是自然的、地理的、经济的、产业的概念,但是目前规划的省会城市经济圈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等级的界限,制定沿湖经济圈规划,比较符合以合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有利于集中合肥周边的发展优势,有利于强化合肥城市中心的功能,有利于增强沿湖城市经济跨区域竞争的能力。建议制定沿(巢)湖城市经济圈规划,将其作为安徽核心城市经济圈来布局。沿(巢)湖城市经济圈包括合肥市区、肥东、肥西、长丰、舒城、居巢、庐江、含山等环湖的市、县。这些市、县的共同特点是以合肥为中心,交通比较方便、资源比较丰富、产业比较发达、环境容量比较大,有利于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3.构建突破平面布局的立体型三沿经济圈。在全国经济圈发展格局中,省域经济圈规划是次区域经济圈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要融入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发达地区的跨省区城市经济圈,在参与高层次的产业分工中培植后发优势,又要着力辐射和带动省内低层次的经济功能区,包括带动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不发达地区。因此,构建安徽经济圈应该明确,沿湖是第一层次城市经济圈,沿江和沿淮是第二层次城市经济圈,其他腹地为次级城市经济圈,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开发地区。
  4.构建突破传统阶段的跨越型”三沿”经济圈。随着长三角地区加快发展,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一是产业层次低,长三角地区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0%以上,其中80%以上从事OEM(贴牌加工),只有18.3%的企业做ODM(即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由此反映了长三角加工贸易依然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二是技术水平低,浙江省有制造业集群近千个,但这些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远远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技术壁垒挡住了长三角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自有品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跨国企业挤压、吞噬。三是片面注重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长三角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金融、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2006年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1%,甚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的挤压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价格优势逐步削弱,那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进入低谷,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安徽不能跨越工业化发展阶段,也难以跨越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因此必须借助沿海的发展势能加快发展自己。但是,安徽不应该盲目地沿袭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盲目沿袭沿海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在积极融入长三角的同时,认真总结沿海地区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按照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业发展方式,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跨越式发展,培植”三沿”经济圈的产业后发优势和自主创新优势。
  5.构建突破传统结构的现代服务型”三沿”城市经济圈。“三沿”城市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定位应该是:强化现代服务功能,以不断增强的综合承载能力,带动全省在东向发展中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在西向扩张中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在全国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增强综合发展能力,促进全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逐步成长为在全国竞争实力比较强的跨地区的城市经济圈。
  “三沿”经济圈的主要功能是为全省发展提供现代城市服务,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自主创新型、现代服务型、全面辐射性的”三沿”经济圈总体思路,走高端型产业发展道路,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道路,走现代服务产业带动的道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设计服务、营销服务、售后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增强省会经济圈的现代服务能力,为产业发展“装上大脑”、“安上心脏”、“插上翅膀”,逐步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与此同时,要积极适应并引导生活服务业的结构升级,用现代经营理念、现代经营模式、现代经营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着力发展汽车、住房、旅游、娱乐、休闲、保健等现代服务业。
  
  四、发展安徽”三沿”城市经济圈的政策建议
  
  1.把省会经济圈规划调整位为全局性的沿湖城市经济圈规划,提升为覆盖全省的整体规划,不能只是覆盖合肥及巢湖、六安三市的区域性规划,沿江和沿淮的经济布局必须与沿湖城市(下转第57页)
  (上接第39页) 经济圈总体规划衔接。要加强沿湖城市经济圈规划的管理,协调规划的实施,跟踪规划的效果,修正规划的误差,强化规划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特别是要集中沿湖地区的力量,加强滨湖新区的建设,加快滨湖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整体连接,尽快形成新兴的城市功能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强化中心功能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财政政策。要正确处理省级财政与市、县财政的关系,进一步推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增强中心城市自我发展能力。省级财政要积极支持三沿城市经济圈的公共服务建设和环境建设,在加快”三沿”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同时,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全省融入”三沿”、”三沿”为全省服务的新型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和财政政策。
  3.发挥地区优势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布局雷同,产业分散,是安徽城市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要总结历史教训,合理安排城市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做大强优势产业和产品,要在深入分析不同地区优势的基础上,统筹”三沿”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制定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政策,建立产业布局引导资金,增强产业政策的导向性和有效性。要用改革的办法促进汽车、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重组,培植具有全国乃至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各具特色的具有产业集聚功能的城市群。
  4.制定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土地政策和环境政策。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和环境保护政策,对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地区,要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积极开展环境;对限制开发的地区,要着力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对禁止开发的地区,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向城市集中。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投入,建立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的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这些地区人们生活水平不低于本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
  (责任编辑 顾 锦)
其他文献
摘要:明末大儒刘宗周曾撰《存疑杂著》,异于周、程、张、朱、陆、王等人阐释哲学理念间关系的“二分”式思维,主张哲学理念间的“圆融”与“统合”,开显出以“即~即~”为特色的“一体圆融”思维,将宋明理学家的方法论推向新阶段。  关键词:“二分”;“圆融”;宋明理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2-0
期刊
摘要: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孔孟与墨子所讲的爱具有相去天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在立言宗旨、思想内涵、价值取向、存在方式和行政操作等方面展示出种种差异和对立,体现了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功利主义、维护宗法制度与提倡兼爱平等,以及轻视
期刊
摘要: 高校辅导员被认为是高强度、高压力职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去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于增强高校教育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促进辅导员身心健康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导致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
期刊
摘要:全球发展伦理对地方价值观的关照更多地是为了在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有效避开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一种主动防卫心理,而非肯定多元价值的现实合法性。乡村伦理研究本应为本土化的发展实践保驾护航,却无法抗拒城市发展逻辑的裹挟和诱导,丧失自身的自反性品质和选择论特质,致使乡村发展伦理作为一种发展理想始终处于理论驱动状态。新时期关于乡村发展伦理的研究应以反思东西方乡村振兴的发展经验为起点获得实践性开展,通过
期刊
摘要:通常而言,在债务人违约时,担保债权人比无担保债权人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英国法律以其灵活性、以及接受并赋予创新性结构以法律效力的能力,提供了既满足消费者又满足资本提供者需求的担保机制,从而在商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驱动着法律发展演变的是实践人士而不是立法机构,并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由法院来决定其法律效力。“担保利益”的范围,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在法律含义上,授权与保留存在根本的区别。担保财产包括抵
期刊
摘要:文章研究了2004—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投资机会的匹配程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偏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机构投资者会在符合自己投资风格的前提下,选择股利政策与公司的投资机会相匹配的公司。成长型的机构投资者偏好高成长性、不发放股利或低股利的公司,稳健型的机构投资者偏好低成长、高股利的公司。(2)成长型机构投资者偏好的公司股票在长期内取得显著为正的超额回报,稳健型机构投资者偏好
期刊
摘要:对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关系的讨论贯穿于西方民族-国家发展始终,是一项重大的国家议题。对此,不同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给出不同解释,观点纷繁复杂,但从根本上讲,可以划分为资本主义语境与马克思主义语境。在资本主义语境下,分析了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工作训诫理念的确立,工业化早期与中期劳动力市场的同质化特点,“典型”或“样板”就业与家庭结构日渐突出。在此结构基础上,劳动力维护与实现资本增值是一回事。随着技术
期刊
摘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数据库2011至2018年共收录古代文学研究论文近5万篇,对这些论文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统计出按朝代划分的研究论文分布、作家作品的研究排行。以此分析近年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可发现呈现于文体研究、新文献的发现与整理、文学地理学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古代文学研究和域外汉学研究几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文;大数据分析;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运用语言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安徽省肥西县两所幼儿园为例,考察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对汉语“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否定句、比较句、量化辖域、进行体、完成体、关系从句、并列关系、反身代词等句法现象的掌握情况,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句法能力发展的异同之处,探究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句法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安徽;句法能力;问题;对
期刊
摘要:历史记载中的上海大学以激进闻名,但在上大内部其实存在着对学校的多种“想象”,这使得上海大学呈现出多重形象并置的复杂面貌。从“高级人才供應站”到“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再到“东南最高革命学府”,三种形象的背后,是三类知识群体对于学校的不同期望。“想象”的张力显示出同一阵营革命者的思想分歧与兴趣差异,也反映出“后五四”时期知识群体的代际更迭。  关键词:上海大学;“后五四”;知识分子;办学分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