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城市人口:户籍制度改革非捷径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城市问题,其中尤以人口膨胀引发的矛盾最为引人关注。苏州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人口的骤增引发了公共设施、佘共福利和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问题。为缓解这些问题,苏州市政府出台了新户籍政策,在准入标准的各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以期高门槛能阻挡人口大军。但无论是城市化还是工业化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与城市流动人口有莫大联系,我们需要慎重对待解决城市人口问题路径、方式和方法,而不能把户籍立法作为“捷径”来“毕其功于一役。
  关键词:新户籍政策;提高准入门槛;人口压力
  城市不断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在为城市创造繁荣的同时,亦带来了不少问题。随着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住宅、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境卫生、饮食服务等基础设施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给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衣食住行都带来了诸多不便,也给城市规划和市镇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有测算显示,城市中每增加一个外来人口,就要增加3.5万元基础设施投入。同时,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提出了新的课题,人口的频繁流动给人口控制工作带来了相应的难度,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对于政府而言,流动人口最大的问题是造成公共设施与公共福利相对不足,极大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以及社会安全,群体矛盾等诸多问题。事实上不只苏州,北京、上海、深圳等移民城市,近几年也大都抬高了城市的准入门槛。
  
  一、城市人口骤增威胁城市人口承载量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原所长桂世勋教授,在2002年领衔完成《2001—2015年苏州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当时预计,2015年苏州常住人口将达到750万左右。2004年完成的《苏州市经济适度人口容量研究》中,专家提出在2005、2010、2015、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上,苏州市常住人口的经济规模的推荐方案,分别为758万、839万、955万、1072万,也就是在苏州现有资源、产业条件下最佳的人口经济承载力方案。同时,这份“研究”结合了GDP年增长率、平均就业弹性系数等参数,全面研究了苏州市未来适度人口规模,并预测了苏州未来常住人口的规模。据课题报告预测,15年后,苏州将变成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00万上下。相较于专家拿出的理想方案,苏州市规划局提出了更为现实的目标。根据即将向国务院报批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0年苏州全市的人口控制目标在980万,2020年则为1100万人。在规划期内,苏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年均增长控制在2.9%。
  1996年,是苏州人口发展中的标志之年,也是苏州户籍人口增长的拐点,第一批外地人大规模地迁入了苏州。也就在这一年,苏州市“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开始铺展,迁移增长正式成为人口增长的动因。苏州市公安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996年苏州户籍人口增加的1.2万人,基本属于外来人口。而这种增长在进入新世纪后,更是大幅度提速。2003年4月30日,苏州市政府发布了《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方法》,首次规定可以通过买人产权房将户口迁入苏州。在该办法实行的4年间,仅仅在苏州市区,就有10万余人迁入了户口。而其中通过买房迁入的就有50332人,超过了一半。2007年苏州地区的总人口约1000万,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比例接近1:1。这个数据和上述方案推荐的最佳人口规模相比,苏州的人口数量增长可以说整整提前了10年。城市承载容量到底有多少,成为政府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二、苏州改革户籍政策提高准入门槛
  
  苏州市政府新修订的《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于2007年8月27日正式颁布,目前已正式实施。相比以前,新办法大大提高了苏州户口的准入门槛。首先购房方面:调整前的政策是单身人员应达50平方米以上、已婚人员应达75平方米以上,且被单位合法聘录用,参加社保、医保、公积金,具有合法稳定的经济收入的,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整户迁入。调整后为购买市区成套商品住房75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屋所有权证3年以上,且被单位合法聘录用3年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3年以上;其次在投资纳税方面:之前的政策是在市区投资人民币50万元以上,或累计纳税人民币5万元以上,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整户迁入。调整后的政策为在市区个人投资实收资本人民币100万元以上,并合法经营3年以上,或近3年累计纳税人民币20万元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3年以上;再次在经商兴办产业方面。调整前的规定是单身人员应达50平方米以上、已婚人员应达75平方米以上,在苏经商、兴办产业,具有合法稳定的经济收入的,允许其本人、配偶及其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整户迁入。调整后的政策为购买市区成套商品住房75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屋所有权证3年以上,在市区经商、兴办企业3年以上,近3年累计纳税5万元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保3年以上。
  
  三、户籍制度改革影响的人群
  
  提高入户门槛的初衷,是希望能控制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迁入,放缓苏州城市人口增长的脚步。而且转入户口成本提高,低学历低收入人群会有部分从苏州分流出去或不流入苏州,苏州未来外地人才进入将在学历和素质上有所提高。苏州人才档次逐日提高的同时又能阻挡滚滚“民工潮”。此外劳动合同与户口挂钩,会迫使劳动合同签订率大幅提高。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由于现在各类指标都是按户籍人数计算,户籍人口数量增长慢了,各类人均经济指标会相应提高,苏州的经济发展数据将会再创新高。
  然而,事情是否真能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却不得而知。苏州人口短时间内无法下降,新户籍政策带来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以购房为例,2003年买50平米的房子,总价在20万以内;而现在买套75平米的房子要超过50万(等上三年的时间成本除外)。目前,购房群体80%都是80年代前后的新苏州人,这项新的户籍政策对他们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住房75平方米以上,也许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关键是“要持有房产证3年以上,并累积交纳社保3年以上的本人子女才可以整户迁入”。房产证晚到手,基本上成潜规则,新政策再加上房产证的要求,保守估计至少4年才能真正在苏州安家。时间成本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小孩的教育问题。买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落实户口方便小孩上学,政策的突然改变使有即将步入学龄的小孩的家庭无形中增加巨大开支。更为关键的是苏州现在多为制造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操作工占了外来人员总数的绝大部分。而这些外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员工是城市人口大军的主力,新的户籍政策是想挡住这一“大部队”,可是这部分人对定居苏州的意愿因为自身条件差距过大往往不是那么迫切,反而一批从事管理和高知识高技术一类行业的年轻才俊是真 正渴望融入苏州大展拳脚。新的户籍政策必然对这些已经买房(没入户)或准备买房的有为青年的工作激情造成一定影响,而这部分人恰恰属于苏州调整产业结构要吸引、挽留的高素质人才。
  
  四、控制外来人口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推行户籍准入制度最终并不能有效的控制城市常住人口。要达到控制外来人口涌入的目的必须进行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桂世勋研究结论是,实现同样的GDP增量,产业梯度越高,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也就越少,素质要求则会越高。苏州市规划局总工室副主任徐克明徐克明表示,苏州近日修改户籍准人办法,并不是把门关死,而是希望引入更多的科技型人才。苏州市“十一五”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充当了本轮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先锋,科技园8000多员工中,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是600多人,最低的学历为大专。
  《苏州市经济适度人口容量研究》针对苏州未来人口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劳动集约型为主向技术集约型为主过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总量控制和集约经营城市建设用地,调整和优化各类建设用地结构等方面的对策。这些对策对于苏州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对政府作相关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与苏州一样经济迅速发展的青岛、深圳等城市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深圳鼓励技术技能入户、投资纳税入户;严控政策性入户等渠道;而青岛鼓励投资创业者入户,允许迁入人口数和纳税额成正比,比如当年纳税200万元、连续3年累计纳税300万元或连续5年累计纳税500万元,就可迁入5人户口。这样有层次和倾斜度的政策更能达到提高人才素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一定程度上阻挡“民工潮”的目的。
  城市化使得人口向城市蜂拥而至,不能无视或泯灭他们的作用,多数流动人口从事最苦最累的活,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简单的提高户籍门槛,挡不住他们也不公平合理。城市人口膨胀是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它的解决不是单靠一个户籍改革能解决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以承认和尊重人的自由为理性基础,还原户籍管理的本来意义,变管理为服务,逐渐改变“万能”户籍现状,最终实现户籍制度的单一性、服务性和信息化目标。而不是让“户籍”又承担起解决人口问题的任务,不减负反加委实不智。
其他文献
摘要:时至今日,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历时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间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也激发凸显了各种社会矛盾: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公平与效率;人的自由与人的异化;竞争与异化等等一系列矛盾阻碍了社会公平的步伐。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主体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养老保险;养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门户网站开设的“嫦娥一号”专题的研究,发现网络专题日益成熟的今天,以重大科技事件为议题的网络专题,有速度快、挖掘深、内容全、互动手法新、奇等特点,这为公众理解科学搭建了新的更好的平台。  关键词:网络专题报道;重大科技事件;公众理解科学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神秘月球的序幕。对于这样一件在我国航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同时又是承载
期刊
摘要:西方和谐社会思想发端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德性、健康、善和神就是和谐,万物依协调的法则构成,友谊也是和谐的,和谐是最美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和谐是相对的、短暂的。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组成城邦的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安其分,各行其是;正义的实现带来社会的和谐。古希腊的和谐社会思想都带有从宇宙的和谐机理演绎出社会的和谐机理的特点。它们的合理
期刊
摘要: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结合新疆的实际,分析了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和瓶颈因素。提出了新疆要发展现代农业应加强财政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科技创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落实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制约因素    1 新疆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1.1 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已享誉海内外  全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棉花、库尔勒香梨
期刊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改变最终导致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多元化,并且日趋多元的价值观引发了日益突现的价值冲突。那么如何从这纷繁复杂的冲突中去追寻其产生的根源,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价值观;价值观冲突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对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判断价值、评价标准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是
期刊
摘 要:用对认识发展的时空属性分析,解构当前建构理论诠释下的知识观和学习观,强调了认知前构(先拥知识)的重要性和超验性。意在启发人们思考:所有知识都是现在建构生成的吗?一切学习都只能在生活中体验吗?  关键词: 前构;建构;知识和学习    一、前(结)构种种——从一个对话文本谈起    中央二台“非常6+1”专栏在06年12月17日推出了一台少儿演艺比赛节目。参赛人少年京剧艺术爱好者毕时
期刊
摘要:正如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游戏的诞生是势不可挡的。任何事物处于过渡期时,都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是,网络游戏存在一种不同于一般事物的吸引力,这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利用网络游戏这把“双刃剑”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玩家既玩得很好,又学得很好。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游戏自身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玩家适用网络游戏。  关键词:网络游戏;学生玩家;特点  2004年,网络游戏对通信业直接贡献
期刊
关键词:道路桥梁;改造;加固    公路旧桥具有荷载等级低、使用年限长的特点。从技术资料分析,大多数桥梁是三不知:①不知基底地质;②不知基础深度;③不知隐蔽部分的尺寸。从桥梁技术状况分析,由于河床屡遭洪水冲刷,河床底部加深,桥梁墩台基础外露、冲空,产生不均匀沉降,导致桥台、拱圈产生附加应力而出现开裂,有的甚至出现开合现象;有的桥梁由于桥台较高,受行车及台后土压力的作用,桥台出现开裂、凸肚等病害;桥
期刊
摘要:儒家主张“德主刑辅”,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手段只是作为一种维护社会价值的辅助手段,它对完善我国治国方略有着深刻的启示;其启示即以德治促进法治,以法治保障德治,社会主义要德治与法治并举。本文试以“德主刑辅”法律思想为视角,论其内涵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主刑辅;和谐;法治;德治    “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最悠久的“传统”,它是周人的一大发明创造,在西周时就牢固确立起了。明德慎罚”
期刊
摘要:在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我党的对外军事宣传在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长,通过创建多样化的平台,借助各种有力的媒介,向世界展示了我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为赢得世界舆论同情,瓦解敌方力量,加速战争胜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革命战争时期;军事宣传;媒体    对外军事宣传作为当今影响战争的重要因素,为各个国家所重视。我党对外军事宣传形成和发展于革命战争时期,对这一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