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施用方式对黑土和潮棕壤养分及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o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不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元素转化的影响,通过设置在黑土和潮棕壤的两个为期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每年低量施用(AL,22.5 t· hm-2·a-1)和间隔性高量施用(IH,112.5 t·hm-2·5 a-1)玉米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土壤生物学性质及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农田土壤地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表明:两种施用方式间比较,黑土AL处理的全碳和有机氮含量(31.55和1.89 g·kg-1)显著高于IH处理(25.77和1.71 g·kg-1);与对照相比,黑土AL处理脱氢酶活性降幅(26.75 mg·kg-1· 24 h-1)大于IH处理(17.69 mg·kg-1·24 h-1),而潮棕壤AL处理蛋白酶活性增幅(ll.77mg·kg-1 ·h-1)却低于IH处理(29.95 mg·kg-1·h-1).与潮棕壤相比,生物炭施用对黑土全碳和有机氮含量的提升较大.生物炭的施用显著提高了潮棕壤脱氢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却显著降低了黑土脱氢酶活性.土壤类型和生物炭施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及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总体来说,土壤类型和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学特性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土壤环境标准样品是土壤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工具。目前,土壤中总有机碳环境标准样品仍为中国环境标准样品体系的空缺,特别是配套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法的土壤标准样品一直未曾问世。本文以有机碳含量较高的农用地土壤为原材料,经干燥、研磨、混匀、装瓶、灭菌等加工步骤,制备获得土壤中总有机碳环境标准样品。分层随机抽取10瓶样品进行均匀性检验,经评价统计量F小于临界值F0.05(9,10),瓶间均匀性相对不确定度(ubb)为1.5%,样品均匀性良好。在室温避光保存条件
覆盖作物指的是在农业生产间隙种植,使土壤在时间或空间上减少或避免裸露的一种作物.其能使农田土壤免受风蚀、水蚀和人为扰动的影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保护性耕作方式.本文
“四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课的“四史”教育存在教育主体所授内容有待完善、教育客体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育介体有待创新、教育环体有待优化等现实困境。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坚持从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搭建教育教学新平台,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入手,完善思政课中的“四史”的教育,使大学生坚定政治方向,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命运。
当前多金属伴生矿中钨钼铋元素的测定方法主要是传统的硫氰酸钾比色法和EDTA容量法,均为单元素分析,操作过程繁琐,分析效率低,检测周期长,难以满足大批量样品简便、快速的分析要求。本文改进了传统的单元素分析法,对比了盐酸-磷酸-高氯酸-硝酸四酸和盐酸-硝酸-高氯酸三酸两种消解体系,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多金属伴生矿中钨、钼、铋的快速分析法。结果表明:合理引入磷酸的四酸消解法对样品的消解更为彻底,钨、钼、铋的测定结果准确度更高,各元素测定值和标准值的相对误差介于-
本研究以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纯林、白桦纯林和华北落叶松与白桦混交林为对象,每种林分类型设置2个林分密度(200~340和880~ 1100株·hm-2).基于树木大小分层取样,采集树芯样本
This study selects six consecutive 18.6 years of global M ≥ 7.0 earthquakes, calculates the lunar declination angle based on the time of the earthquakes, and d
Delineation of bed boundaries based on resistivity logging curves is important prior information for the invers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resistivity logging dat
依托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地区长期免耕玉米秸秆还田试验平台,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量(0、33%、67%和100%)连续归还8年后表层(0~5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60~100 cm)土壤有机碳中红外光谱特征,评价了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免耕土壤碳化学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无秸秆覆盖还田相比,33%与100%秸秆还田均有利于表层和中层多糖组分的积累,但前者降低了表层土壤碳组成多样
为揭示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规律,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为对象,采用相邻网格法调查样地(100 m×100 m)内每株林木(DBH≥1 cm)的基本特征及坐标位置,
秦岭是典型的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现有的样地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大多数气候区,但位于气候过渡带的样地较少.本研究参照CForBio和CTF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