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来源 :科技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2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的锻炼有助于疾病的预防,疾病中尤其是慢性病的康复、治疗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医学和体育技术的深度融合,联手促进人类健康势在必行,采用文献资料和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体医结合”研究背景,从宏观政策、会议动态,“体医结合”临床实践研究动态,“体医结合”人才培养研究等方面对“体医结合”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有效地推动体育与医学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体医结合 临床研究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5(c)-0218-02
  1 “体医结合”研究背景
  1.1 我国宏观政策方面
  2015年3月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中,全国政协委员钱利民首次提出了体育医学融合对国民体质健康促进、改善人民生活,缓解医保负担等方面的深远意义,指出了体育医学融合在慢性病预防与疾病康复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4月,“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召开,会议就体医人才培养、体医融合推动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法、路径及实践进行了多方位的部署。5月,国务院全民健身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体医融合工作座谈会中再次强调体医融合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在体育与医学融合的初期,我们要找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环节以带动体医逐步融合。12月,“中国医体整合联盟成立大会暨医体整合高峰论坛”召开,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体医融合由战略规划进入实质性发展的阶段,将掀起一场以“养育、养生、养老”的“三养文化”为内核的健康革命。
  1.2 世界层面上
  2012年7月19日~24日,英国举办的以“运动激发学术遗产”为主题的“2012国际运动科学、教育与医学大会(ICSEMIS 2012)”,来自65個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体育科研领域和医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并对运动和医学的结合提出了殷切的期盼。会议上,蒋志学通过综述2012国际体育科学、教育与运动医学大会的主要观点,对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及运动、教育与医学相互结合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分析。整个大会的主要观点综合表现出体育科研主题更加多元化、研究内容更加契合运动实际、研究取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综合等特点,在体育遗产、教练员继续教育、大众健康先进理念等新的研究热点上给予特别的关注,涵盖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到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展示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1.3 人民代表提案建议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原八一体工大队队长钱利民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的提出推动体育和医学融合发展,让运动处方真正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发挥功效。他提出体育和医学进行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有利于预防及治疗慢性病、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各种疾病手术并发症的产生,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疗疾病的医疗费用,降低国家的医保负担。专家提出: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都离不开科学的运动处方的指导,需要医学和体育技术的更深层次融合贯通,这已经成为体育健康服务业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体育健康服务业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比较多。加之,当前国内的体育指导人员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为主要目的,缺乏专业医学健康知识;同样,从事医疗专业的人员,体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问题,无法对慢性病患者如何运动进行科学指导。
  2 “体医结合”临床实践研究动态方面
  2.1 在医学与体育结合方面
  在医学与体育结合方面,我国各大医院和相关专家也在进行着一些积极的探索。如我国就有相关医院的呼吸科及心脏中心都与国家体育总局就体育锻炼对于疾病康复这一方面展开密切的合作,目前合作研究主要集中于患者的康复锻炼指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心肺慢性疾病方面,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对100位心肺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为期4个月的试验,通过给予科学锻炼指导后,患者病情均不同程度得到了缓解,住院次数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治疗费用也随之下降,且在试验过程中,患者对运动的依从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并且此种运动干预治疗也得到患者家属的全面认可和积极支持。
  目前,由于场地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运动锻炼来预防和治疗慢性病还无法大范围在医院开展,但仍有一些患者还在排队等待接受锻炼指导。为此,钱利民也提出要统筹协调体育与医学的融合发展,相应的部门组织应致力于指导全国体育与医学在慢性病预防、康复方面的合作研究与工作开展,将体育与医学作为必修专业课程纳入正规医学教育,为体育与医学大融合提供人才支持,组织中西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等各方面专家共同探讨,出台科学健身指南,在医院开设专门的运动指导科室,进行慢性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指导。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加快推进体育与医学融合。
  2.2 从事康复工作与体育工作的经验体会方面
  通过直接从事康复工作与体育工作,郭建军逐渐形成了一套理论。他认为生活方式的全方位指导是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的关键;其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运动康复中生活方式调整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目前心脏康复中问题的路径,然后诠释了体育医学和运动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依据,并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比较。再进一步论述了体育医学服务临床的特点,指出了目前开展体育医学的契机与意义,最后简述了体育医学的诊疗过程和服务人群。
  2.3 疾病健康与体育健身关系方面
  在疾病健康与体育健身关系方面,崔瑞华通过对疾病与健康辩证关系的诠释、我国体育与医学结合以及国外体育与医学结合相关观点的总结表明: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健康是可以流行的。人类健康是体育与医学共同的目标,体育与医学的结合与革命,为人类健康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健康流行学”的产生标志着健康学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崔瑞华提出将大众健身作为国事、国策,纳入国家议事日程,以国家行政部门下达指令性文件的形式督促大众实行健身计划,认为应加大体育与医学融合的舆论宣传力度,强化健身意识,倡导、教育和鼓励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健身。注意从提高民众健身的积极性入手,积极推进民众健身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免费健身服务。同时,加强民众健身常识、健身方法的宣传与教育,加大民众健身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加强医学对大众健身的指导与监督,使大众健身在医学的指导下科学进行。   3 “体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3.1 运动康复人才培养目标、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
  王国祥运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理论框架,分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运动康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ICF理论与方法对我国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培养的运动康复人才,需掌握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人体运动科學、体育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医学、健康科学、保健学、理疗、运动学、手法治疗学、运动疗法、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运动训练学等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基本方法,需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能在各级各类医院、康养中心、各级运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各级学校医务室、各社区健身中心,健身俱乐部等康复医疗保健机构从事健康促进工作的能力,系统掌握现代康复诊疗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3.2 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方面
  盛治进围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师资配置、实施路径、评价体系展开研究,并对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医体结合”体育教学模式不断要合理利用师资,而且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以体育保健和运动处方为主要教学手段、完善体育医学课程评价体系。该研究仅围绕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展开,高等医学院校虽是以医学作为主要学科的专业性院校,医学理论与实践资源丰富,但仅限公共体育课教改,并未设置专门的医体结合专业,“医体结合”结合的深度还远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标准。
  3.3 运动医学现状与发展研究方面
  常胜采用访问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对21所体育院校、系、科36名运动医学教师调查,从中探析我国运动医学人才的现状、来源及要求,对我国今后运动医学学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动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运动医学科研队伍进一步扩大和健全的主要来源,一定时期内,从事体育术科专业的教师转为运动医学教研人员。医学院校、生物系科的人员转为运动医学科研人员的方式还将延续一个时期,但这些人员应经过体育术科的进行或者运动医学的进修。
  3.4 满足社会对医学院校“体医结合”人才需求方面
  傅兰英运用实验等方法,在分析并指出我国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对开展“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创建了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并强调采用运动处方授课方式进行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取得教学效果。不但为学生将来就业拓展了空间,而且为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医学院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新路、培养既“体”又能“医”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依据。该研究强调要重视课程建设,突出“体医结合”特色;“体医结合”能否达到效果,用到实处,关键问题在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改革“体医结合”教学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成明祥.体医结合: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6-67.
  [2] 盛治进,常春.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医体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0(3):121-124.
  [3] 李翠珍.医体结合成就健康之完美——医疗体育在医学院校开展的必要性探析[J].中国市场,2011(18):182-184.
  [4] 崔瑞华.体育与医学结合促进“健康流行学”的发展[J].医学与社会,2010,23(2):104-106.
其他文献
青年视网膜静脉炎、复发性玻璃体出血,又称Eales病,它是一种经常发生于20~30岁男性健康青年的视网膜血管炎症性疾病。由于部队青年军人的年龄性别特点,这种疾病在部队军人中
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却又是最适宜人居的国家,两个颇为矛盾的光环同时戴在了新加坡的头上。短短50年,凭借科学而缜密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新加坡一举解决了国民的住房问
目的优化大鼠脊髓髓内胶质瘤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对模型进行评估。方法 Fischer大鼠髓内注射9L胶质瘤细胞悬液,对肿瘤细胞的植入量、植入部位、植入深度等进行筛选优化,根据筛
有个故事说,几只小老鼠外出觅食,碰到了一只猫,猫把它们赶回洞里,而且还守在洞口不走。鼠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便走近洞口,学了几声狗叫,立即把猫吓得落荒而逃。事后鼠妈妈语重
将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成两组,以腹针加牵引推拿者作为治疗组,仅牵引推拿者作为对照组,在同等条件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23.6﹪和12.3﹪,总有效率
本文目的是论述采用辞痧配合刺络拔罐治疗背部肌筋膜炎的疗效情况.方法:患者52例,先对其进行辞痧,然后用三棱针轻刺3下,随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10分钟取下.结果31例痊愈,18例
偏分复用技术是提高系统传输速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搭建了被称为双偏振态差分相移键控(Dual-Pol.DPSK)码的新型偏分复用实验系统,它与具有相同的比特波特比的差分正交相移键控(DQ
本文目的是讨论腹针配合体针治疗多发性肌炎的情况.方法:患者21例,主穴腹针为主,配穴交替使用,然后局部皮肤消毒后采用针刺疗法.结果:21例全部有效治疗,最少25次,最多40次.实
目的:观察电针加耳穴治疗治疗维吾尔族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体重下降及脂肪百分率下降的观察判断疗效,电针加耳穴治疗维吾尔族单纯性肥胖症30例.结果:经3个疗程治
老年脑病是指发生于老年人中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包括老年中风、痴呆、帕金森氏病、癫痫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已成为21世纪医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病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