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差异、脱钩状态与EKC检验

来源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enhu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11市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区域差异很大。通过物料衡量法、脱钩指数、EKC检验对面板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将其区别为高碳排放区、中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三类不同区域,碳排放指数与经济增长存在弱脱钩、强脱钩、扩张性连接、扩张性负脱钩四种状态,长期走势呈现倒U型与线性两种。“十二五”时期,浙江低碳发展必须实施或强化碳减排目标管理、区域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区域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状态;EKC检验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4)02-0097-09
  节能降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的基本要求。自“十二五”起,浙江省政府就明确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2011年,浙江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3,低于全国0.76水平。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浙江二氧化碳排放状况以及区域差距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运用物料衡量法、脱钩指数、EKC检验对浙江十一市的碳排放状况及历史足迹进行估算,比较区域差异性,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及其研究方法归纳
  近几年,国内学界关于区域碳排放研究发表的论文增多。研究方法主要依循三条技术路线:一条是以卡亚(KAYA)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物料衡量法推算出各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变动轨迹及其绩效。卡亚模型的基本要义是将二氧化碳排放与石化能源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建立函数关系,碳排放总量受石化能源消费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大变量的约束。潭丹、黄贤金以化石燃料消耗为主要碳源,采用工业行业碳排放估算公式,测算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1986年-2005年的碳排放情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三大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量的关联关系。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3期。何建武、李善同通过各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费总量和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依据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把全国划分为碳排放高、中、低三类地区。何建武、李善同:《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发展》,《管理评论》,2010年第6期。王伟群、周鹏等使用DEA模型构建了二氧化碳绩效动态变化Malmquist指数,以此为基础,测度了1996-2007年我国28个省区市二氧化碳绩效,使用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王伟群、周鹏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期。卡亚模型原理简单易懂,数据取得相对容易,国内外使用广泛,各区域的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等数据均可以基于该模型原理和估算方法得到。
  第二条 技术路线是基于脱钩理论及方法对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性、状态进行实证分析和描述。李忠民、宋凯等使用Tapio脱钩指标对1995-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并对脱钩状态的因果关系进行分解,研究显示三大区域大部分时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显现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碳排放增长速度,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为碳排放增长速度的减缓起到了主要作用。李忠民、宋凯:《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实证测度》,《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4期。肖宏伟、易丹辉等研究了“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时期区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三个角度对脱钩弹性值进行了测算和因果链分析,研究同样显示,“十一五”期间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脱钩弹性较“十五”期间下降幅度较大。肖宏伟、易丹辉:《中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11期。
  第三条 技术路线是以库茨涅茨倒U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和预测区域碳排放运行轨迹和长期走势。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源于描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假说,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假说被用于描述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关系,以说明经济增长可能造成环境破坏而制约经济增长。国外学者Selden和Song、Galeottia和Lanza等研究认为存在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Agras和Chapman、Richmond 和 Kaufmann、Roca 和Hntara、Azomahou和Laisney、He 和 Richard等则认为不存在倒U变化。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杜婷婷等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增长的时序资料进行拟合,得出中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函数关系呈现似“N型”而非“倒U型”。杜婷婷、毛峰等:《中国经济增长与CO2排放演化探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林伯强、蒋竺均对中国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做了对比研究和预测,结论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库茨涅茨曲线的理论拐点对应人均收入是37170元,并预测拐点到2040年还不会出现。林伯强、将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许月广、宋德勇选用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研究了碳排放环境库茨涅茨的存在性,结论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人均碳排放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西部地区则不存在该曲线。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李国志、李宗植选用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结论是东、中部地区人均碳排放有EKC现象,而西部地区人均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线性关系,东、中部地区人均碳排放EKC拐点的时间不同、并呈现较强的惯性。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以上研究,尽管方法论技术路线不同、观点结论大异其趣,但其视域和工具使用在国内具有创新性和启示性。   浙江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在方法论上需要借鉴这三条技术路线。本文研究分四个步骤:第一步,以杭州、宁波副省级城市和其他9个地级市为区域对象,在搜集化石能源消费量的基础上,运用物料衡量法估算11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比较区域碳排放指标值差异;第二步,运用脱钩理论和方法对浙江11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面板数据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进行实证测度,比较区域脱钩弹性差异与特征;第三步,以库茨涅茨倒U理论为基础、通过EKC检验描述11市二氧化碳排放的长期情景,预测倒U拐点区域差异;第四步,对浙江11市经济增长与工业碳排放区域特点作总结性判断,并提出低碳发展政策建议。
  二、浙江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区域差异
  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95%来自于化石燃料的消费,本文对浙江11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主要依据化石能源的消费量。面板数据选择1997年到2011年。11市统计年鉴对化石能源消费的分类不相同,既有15种分类(宁波),也有简单的3种分类(舟山),本文统一将其归类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天然气八种化石能源。各市年鉴统计公布的化石能源消耗量主要为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消费量,严格讲与区域碳排放总量有距离,但产业结构特征鲜明,大致能够反映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运用物料衡量法,亦称能源消耗系数法。其方法是将11市化石能源消费量按照标准系数折算成标准煤统计量,并乘以各种燃料的平均发热量和碳氧化率,再依据碳排放系数测算出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最后总和。测算公式参考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IPCC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思路估算公式参考刘华军《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一文,《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从总量脱钩弹性值看,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8市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处于弱脱钩状态,温州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台州、丽水两市处于扩张性连接状态;从人均脱钩弹性值看,温州、丽水两市为扩张性连接,其余各市为弱脱钩状态;从强度脱钩弹性值看,除温州、丽水为弱脱钩状态,其余均为强脱钩状态。结合表1,1997-2011年虽然温州、台州两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处于中度碳排放区(台州为高强度碳排放区),丽水市为低碳排放区,然而三市的碳排放脱钩状态不尽理想。说明三市的产业结构选择对经济增长有正面贡献,然而对化石能源消耗依赖大、碳排放强度高,环境成本和代价增大,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发展有距离。
  四、EKC模型设定与实证检验
  浙江11市二氧化碳排放动态走势如何、能否拟合倒U曲线、时间拐点何处,需要对面板数据再作EKC检验。依然采用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三组数据对11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作EKC检验。检验模型参考Grossman和Krueger(1991)Grossman, G.M. ,Krueger,A.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论文中的模型公式,模型公式有三:
  第二类,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三项指标处于中低区间,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处于脱钩状态,但其他碳排放指标处于非脱钩状态,走势未与倒U曲线拟合,如温州、金华、舟山、丽水四市。温州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也即碳排放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弹性值大于1.2。金华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现弱脱钩状态,动态倒U拐点在2016、2017年以后。丽水目前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三项指标均处于低碳排放区,舟山市碳排放总量处于低碳区,但丽水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舟山市处于弱脱钩状态,两市三项碳排放走势不与EKC曲线拟合,碳排放长期趋势拐点不清晰。
  第三类,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三项指标至少有一项指标处于高排放区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较大,如宁波、嘉兴、湖州、台州、衢州五市。宁波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两项指标位于11市之首;嘉兴与宁波两市人均碳排放量并列高碳排放区,2011年宁波人均碳排放量为14.8吨/人,嘉兴为11.2吨/人,大大高于11市平均水平;湖州、衢州、台州三市与宁波、嘉兴并列为碳排放高强度区。2011年,宁波碳排放强度为14085吨/亿元,衢州为16593吨/亿元,嘉兴为14363吨/亿元,台州为10604吨/亿元,湖州为10346吨/亿元。台州市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处于扩张性连接状态,动态趋势与EKC曲线不拟合,倒U拐点前景也不清晰。
  中共十八届三总全会致力于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需探索新社会治理方式。基于11市二氧化碳排放实况和差异性,浙江下一步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需要完善下列措施:
  第一,强化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治理,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根据中央政府要求,浙江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时期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目前,全省虽有二氧化碳减排总体目标,却没有区域性的分解目标,没有将区域碳减排的目标与增长指标挂钩,并纳入发展的考核体系,碳减排的区域约束刚性不强。在二氧化碳减排缺少具体的区域性目标情况下,各级地方政府会都采取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扩大GDP总量来匀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强度减碳目标。然而,“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不确定性因素增大。一旦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国际国内不利影响无法实现高速增长,节能减排又缺乏跟进措施,那么降低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的强度减排目标就可能落空。即使一些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降低了碳排放强度,由于缺少确定的碳减排总量目标,同样可能出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负脱钩或连接状态。因此,强化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治理、对于完成宏观节能减排任务的十分重要。
  第二,强化二氧化碳减排的区域治理,提升节能减排针对性和效率。根据面板数据分析,浙江11市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成本、绩效不同。相比较而言,高二氧化碳排放区域减排潜力大、边际成本低、绩效容易彰显;低碳排放区减排的潜力相对小一些、边际成本高,绩效难以彰显。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节能减排工作重心应该放在高碳排放区,实施区域分类治理。高碳排放区必须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比重、提高低碳能源消费比重,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使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度淘汰高耗能产业,发展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能效水平,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中低二氧化碳排放区必须注重低碳产业、绿色产业的培育,产业投资和准入应注意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平衡协调,防止高碳区为调整产业结构将落后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向低碳区转移,防止以高消耗碳排放资源换取经济增长速度,确保低碳发展优势。全省二氧化碳减排的区域治理,目标是高碳排放区向中低碳排放区转变,经济增长的碳排放扩张性连接或负脱钩向脱钩状态转变,弱脱钩状态向强脱钩状态转变,实现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三项指标低碳化发展。
  第三,强化二氧化碳减排的治理机制创新,提高节能减排的市场化约束。节能减排既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机制,也可以选择横向的市场约束机制。我省目前主要采用行政管理机制,市场手段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议“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文要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湖北省、深圳市先行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探索发展碳交易市场”。2010年温州市尝试了碳汇交易,在全国地级市首设碳汇基金专项,取得了初步经验。碳交易市场具有宣誓低碳理念、内化外部效应、约束刚性强化、碳资源价值化资本化、监督治理阳光化特点。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应该深入研究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适时试点和推广。浙江11市碳排放量、脱钩状态、碳足迹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运用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机制,有利于碳排放资源在区域间进行公平分配、提高碳资源使用效率和收益、对于降低节能减排成本、提升低碳发展竞争力。
  (责任编辑:石洪斌)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互联网+医疗”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医疗等巨头大鳄纷纷涌入、相继布局,从垂直细分市场到行业平台应用,从软件服务到硬件配套设施,各方较量不断升级,一时间,本就引人瞩目的移动医疗领域更加热闹非凡。  上半年资本来势汹汹下半年趋于冷静  2015年处于“互联网+”风口的移动医疗投资延续了2014年的火热势头,资本方对移动医疗的兴趣更是有增无减。 
期刊
摘要:浙江省排污权制度改革经历了区级层面、市级层面和省级层面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排污权制度改革的“浙江模式”。“浙江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总量控制为前提、以监测技术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推力、以市场定价为导向。排污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污染减排等环境效益、招商选资等经济效益和制度示范等社会效益,其基本经验是:严峻环境形势倒逼机制推动排污权制度创新;政府、市场和社会机制耦合促进排污权
期刊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的收入。艾媒咨询的数据则显示,到2017年底,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也将突破百亿元。虽然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被视为下一座金矿,但因体系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并不容易落地。不过,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7种能盈利的移动医疗模式,可以为国内移动医疗市场提供发展思路。  为医生提供手机临床信息  移动医疗已经影响到医院的医疗管理方
期刊
不管你喜欢与否,无人驾驶汽车迟早会进入我们的生活。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引发了人们对这种高科技的兴趣,而目前大多数汽车制造商都已经坐不住了,将目标放在了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并承诺到2020年至少拥有他们自己的半自动无人驾驶系统。  就在12月10日,百度公司对外宣布,百度无人驾驶车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从13年立项以来,百度的无人驾驶车项目迎来阶段性进展。  从近日公布的
期刊
如今,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一切传统行业和产业都将被互联网所改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贸易往来持续升级,尤其是电子商务商业的兴起,使得物流行业展现出了强劲动力。而作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领头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在于物流的建设。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由高新技术代替传统人力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我国要抢占发展先机,就必须要重视智慧物流的深层潜力。如今,物流智慧化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是我
期刊
岁末寒冬,“政务云”这一话题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  当前,云计算正在深刻改变着各大行业。无论是政府部门、交通行业、健康行业还是个人市场都有越来越多的“云”在落地。就拿电子政务来说,云计算也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政府云平台中心、政府数据中心建设等领域。  近几年来,“电子政务云”概念已从业界热炒,到被各级政府看好。国家为促进政务云产业规范化发展,通过制定政策,研发标准,推动
期刊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那么,当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互联网这一新要素,我们就应该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借用工业4.0理念发展农业4.0。  《智慧城市》: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农业”?  杨学山:“互联网+”是我国最热的词汇之一。但是,各方对于它的理解确实并不一样。“互联网+”的概念有大、小两种不同说法,从大
期刊
智慧城市推行以来,反响一直很好,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地向更加智慧的城市发展,给市民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作为有着“美丽山水城市”之称的重庆也不例外。  未来重庆的智慧生活将是什么样的?或许可以通过该市南岸区在今年建成的“智慧之家”来为人们提供一份参考样本。  陌生人触碰门窗,周边的红外线会自动报警,第一时间将异样信息传到业主手机上;有人坐在沙发上抽烟,窗户会自动打开……“智慧之家”通过物联网、移动互
期刊
11月30日,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官网数据显示,京西南区域点在18时左右,PM2.5达到当日浓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这就意味着,这一天北京空气颗粒物浓度已接近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每当气象局发布雾霾警报,并告知民众要减少出行的时候,是否我们将自己禁足在家,并且关好家里、办公室的所有窗户,就能将雾霾拒之门外?答案肯定是不能!  中国台湾地区早在2012年推出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
期刊
当物联网向我们走来时,RFID技术随之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并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智慧。如果说,RFID的创新蝶变是启动智慧地球“芯”力量的开端,那么RFID实际运用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加强和普及网络末梢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功用,实则激起打造全人类最敏感“神经系统”的全部能量,它所带来的能量反射不仅会集中在IT领域,还会逐渐渗透在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