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小刚近来在忙三件事:3月15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正式成立; 3月30日第12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开幕;以及历史大戏《大清宝典》的拍摄。
虽然分身不暇,但在《大清宝典》拍摄地,他还是“应付”了这个他认为值得“应付”的采访。
圈内不少人说尤小刚是工作狂,对工作以外的事兴趣不大。比如,圈内很多有点名望又有些闲钱的“老资格”们热衷收藏,有人送尤小刚一紫檀茶海。送来时人家没说什么,他就不明就里地在办公室摆放多时,直到另一个懂行的朋友大赞“好东西”,他才知那是个“名贵玩意”。还有人送他名贵玉石,他说不懂把玩,随手给了另一个朋友,因对方说起“石头”头头是道,比他“懂得”,所以 “值得拥有”。在很多事上,他懒得用心,也乐得随性,但电视除外。一谈起电视来,这位“老资格”当仁不让,滔滔不绝,有时会突然提高嗓门,倒不是为了引谁注意,而是性情使然,他是个敢怒更敢言的人。
尤小刚的电视生涯很长,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若正儿八经追溯,得翻不少老黄历,也不是三言两语能搞定的。
大概有这么几个瞬间是能够定格的吧。
1986年,尤小刚执导《凯旋在子夜》,亲率剧组成员上越战前线拍摄。在真枪实弹的战场,经常有碎石弹片飞落到他们身上。实在很难想象,当年会有这么一些奋不顾身创造经典的人。
之后,尤小刚进入藏龙卧虎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生产副主任。1992年,电视剧引入市场机制,他借了200万,拉出一支队伍拍摄百集长剧《京都纪事》,前期后期、内景外景和音响一次合成。并且,每集自带三分钟贴片广告,在128个电视台播出,卖了800多万。
2000年后,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孝庄秘史》,收视火爆程度不亚于如今的《甄嬛传》,继而带动了整个“秘史系列”的项目运作。
到了2005年,尤小刚觉得电视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之相伴的市场乱象横生,以多年的制作和出品经验,他觉得为行业做点事的时机到了。他与几位前“AA联盟”成员一商量,决定组建“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
“AA联盟”变身记’
早在2001年,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尤小刚牵头,电视剧界20多位出品人组织了一个小型会议,当时参会的有湖南电广传媒、广东巨星、北京紫禁城影业、北京环亚等公司,他们的业务范围涉及电视剧领域的生产、制作、发行。会上,“AA新概念电视剧产业联盟”宣告成立。AA,意指参加成员平等、自愿、互利,充分利用各自在策划、创作、制作、发行、宣传、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共同规范市场行为,推动多元化项目合作,赢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AA联盟成立后,开过几次会,在行业内反响不错。数年后,关注AA联盟,并希望加入其中的制作单位多起来,业内也开始呼唤建立成熟的行业协会。尤小刚他们觉得时机已到,向北京广电局提出申请,于2006年成立了“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首届会员47名。“海润、小马奔腾、光线都是首届会员单位。这个协会是以法人身份和公司名义参加。”尤小刚介绍说。
协会成立后,会员单位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行业资源,与播出机构即电视台合作,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占有有利位置。这时,内部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来,特别是对会长、副会长选举,会员单位意见不一。因此到了第二届的时候,尤小刚提出重新选举。由他汇报完第一届工作后,所有的理事单位、会长、副会长都恢复为会员,从零开始,大家重新投票选举。
此外,从2007年开始,协会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组织两场“电视节目推荐会”。这个推荐会除了达成制作单位与电视台的购片交易,会议期间还专门组织讨论行业现象的论坛,并切实对行业市场秩序起到过积极推动作用。比如,上星卫视联合购剧、推动网络视频正版购剧,等等,都是紧扣电视剧市场最为关切的问题。
说到这里,尤小刚半点都不带谦虚地说:“我们协会做的每件事都挺值得自豪!”
让国剧尽早走出门’
2009年,尤小刚曾与俄罗斯某制作公司合拍了一部《猎人笔记之谜》,在俄罗斯、独联体17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主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收视十分看好。然而,却在中央电视台遭遇了收视滑铁。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剧是中国现今电视剧海外卖价最高的剧集,单集达到12.5万美金。因为在俄罗斯反响不错,之后对方意向与他合作叙事性纪录片《匈奴秘史》,但这一项目迟迟不能开展。原因是国内没有开放的纪录片频道,除CCTV-9之外,整个市场趋冷,没有国内的播出平台,则国外合作很难继续。
虽然协会成立几年来,鼓励会员单位积极参与一些国际性电视交易展会,如戛纳电视节、新加坡电视节等,但对推动国剧走出国门来说,成效甚微。在尤小刚看来,国剧在质量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走出国门任重道远,原因复杂。
因此,在3月30日举办的第12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除了延续往年的交易、论坛活动外,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开辟国际知名会展商专区,涵盖北美、西欧、东欧、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地的有效平台。“由这些知名会展商来介绍各自展会的特点,有利于国内的制作单位了解海外市场,了解会展商们各自的渠道和平台特点。”
“今年论坛的核心议题也是国剧走出去。其实,我们的剧集质量放之世界来看并不差,关键还是题材的狭窄。特别是大量的抗日剧、家庭剧满足的都是‘两低一高’收视群体的产品,这种东西别说走不出去,走出去也是有问题的。”尤小刚说。
此外,这届交易会把春秋两届合并为一届,并组织了评选表彰活动,将评出观众喜欢的30部电视剧,以及编剧、导演和新锐演员。“从整个大北京来说,三月底的电视交易会,四月中旬的國际电影节,这两场盛会,等于在把整个创意文化产业的一条线拉通了,更容易吸引国际目光,我们希望这个交易会成为一个让国剧走向世界的知名平台。” 据介绍,今年的交易会参展商近3000多家,带来482部电视剧,共计16440集,几乎是一整年的电视剧产量。协会为每家会员单位提供一本参展剧目资料册,已发到每家电视台手里,并为制播双方安排了商务谈判间,有望当场达成交易协议。
收视采样不变谈啥文化复兴’
Q&A’
Circle:你刚刚说国剧出门难的原因,有一大批剧是拍给“两低一高”人群,这说明什么?
尤:影视公司拍什么制约于电视台,电视台需要什么制约于收视率,而收视率样本户的构成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就是“低收入,低文化层次,高年龄”,而城市中心或文化程度高的观众进入样本户的很少。如果样本户不调整,加上我们的题材限制,能拍的东西会越来越局限。另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也会受到局限。坦率说,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或者说什么复兴中华文化,靠目前样本户的导向恐怕是负面的!
Circle:你预测今年的交易现状有什么改变?电视台仍然看明星脸买片?
尤:电视台现在买片子,第一看你是否用知名演员,第二看你是哪种题材,就算买回去播不好也不需要负责任。但如果买创新题材,买新人,播不好领导就要问了。‘为什么要买这片子,你个人是不是得了好处?’所以,我们电视剧的创新、实验、开拓精神都淹没在这些墨守成规的教条里,加上支撑收视的数据是陈旧的。这几个陈旧加在一起,拍几万集跟一千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还需要数据,那电视台一定要抓好数据的根本,你找什么人投票是最重要的!
Circle:协会能起什么作用?
尤:协会首先是服务性的,还需要有一批人出于公益心来做事,说到监督或扭转行业风气,只能说未来会加强吧。文化产业的推进,不能没有行业协会的跟进,要有符合行业规律和发展的活动,使行业里的机构在一个健康的产业环境中来发展。
Circle:做为资深电视人,你怎么看近兩年电视剧市场的变化?
尤:总体上来说,还算是良性的,否则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但也还是不尽人意,是一种粗放的状态。从电视剧产业角度来讲,电视台具有垄断性,上下游不畅通,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形态,就会有很多急就章的事情。这两三年来,整个市场更显燥热。你想,17000集都是要人演的,那么好的编导演资源就会抢手,在钱的趋使下,什么戏都出来了!所以说,做这一行,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干这个事,只能把行业越搞越坏!
娜塔莉·波特曼很聪明,斯嘉丽·约翰逊很美,凯拉·奈特利很酷,安妮·海瑟薇很甜。她们都是正当年的好莱坞明星,是80后明星中的佼佼者。她们都早早成名,在商业大片和文艺小制作中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她们都获得过奥斯卡或金球奖的提名。她们戏路和处事风格各异,有的出身演艺世家,有的毕业于世界名校,事业、家庭和感情生活都多姿多彩。虽然好莱坞没有正儿八经地评选过四小花旦的名号,但是每每有重头的戏份,她们都是先被眷顾的对象,再加上她们四个人年龄相仿,也经常被拿来比较。
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的她们早已经不是新面孔了,比起85后、90后更新一代的好莱坞宠儿,她们身上更多一份时间历练下的风采和光华,其中年龄最大的娜塔莉已晋升妈妈,银幕内外,她们的故事都很精彩。
虽然分身不暇,但在《大清宝典》拍摄地,他还是“应付”了这个他认为值得“应付”的采访。
圈内不少人说尤小刚是工作狂,对工作以外的事兴趣不大。比如,圈内很多有点名望又有些闲钱的“老资格”们热衷收藏,有人送尤小刚一紫檀茶海。送来时人家没说什么,他就不明就里地在办公室摆放多时,直到另一个懂行的朋友大赞“好东西”,他才知那是个“名贵玩意”。还有人送他名贵玉石,他说不懂把玩,随手给了另一个朋友,因对方说起“石头”头头是道,比他“懂得”,所以 “值得拥有”。在很多事上,他懒得用心,也乐得随性,但电视除外。一谈起电视来,这位“老资格”当仁不让,滔滔不绝,有时会突然提高嗓门,倒不是为了引谁注意,而是性情使然,他是个敢怒更敢言的人。
尤小刚的电视生涯很长,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若正儿八经追溯,得翻不少老黄历,也不是三言两语能搞定的。
大概有这么几个瞬间是能够定格的吧。
1986年,尤小刚执导《凯旋在子夜》,亲率剧组成员上越战前线拍摄。在真枪实弹的战场,经常有碎石弹片飞落到他们身上。实在很难想象,当年会有这么一些奋不顾身创造经典的人。
之后,尤小刚进入藏龙卧虎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生产副主任。1992年,电视剧引入市场机制,他借了200万,拉出一支队伍拍摄百集长剧《京都纪事》,前期后期、内景外景和音响一次合成。并且,每集自带三分钟贴片广告,在128个电视台播出,卖了800多万。
2000年后,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孝庄秘史》,收视火爆程度不亚于如今的《甄嬛传》,继而带动了整个“秘史系列”的项目运作。
到了2005年,尤小刚觉得电视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之相伴的市场乱象横生,以多年的制作和出品经验,他觉得为行业做点事的时机到了。他与几位前“AA联盟”成员一商量,决定组建“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
“AA联盟”变身记’
早在2001年,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尤小刚牵头,电视剧界20多位出品人组织了一个小型会议,当时参会的有湖南电广传媒、广东巨星、北京紫禁城影业、北京环亚等公司,他们的业务范围涉及电视剧领域的生产、制作、发行。会上,“AA新概念电视剧产业联盟”宣告成立。AA,意指参加成员平等、自愿、互利,充分利用各自在策划、创作、制作、发行、宣传、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共同规范市场行为,推动多元化项目合作,赢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AA联盟成立后,开过几次会,在行业内反响不错。数年后,关注AA联盟,并希望加入其中的制作单位多起来,业内也开始呼唤建立成熟的行业协会。尤小刚他们觉得时机已到,向北京广电局提出申请,于2006年成立了“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首届会员47名。“海润、小马奔腾、光线都是首届会员单位。这个协会是以法人身份和公司名义参加。”尤小刚介绍说。
协会成立后,会员单位能够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行业资源,与播出机构即电视台合作,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占有有利位置。这时,内部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来,特别是对会长、副会长选举,会员单位意见不一。因此到了第二届的时候,尤小刚提出重新选举。由他汇报完第一届工作后,所有的理事单位、会长、副会长都恢复为会员,从零开始,大家重新投票选举。
此外,从2007年开始,协会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组织两场“电视节目推荐会”。这个推荐会除了达成制作单位与电视台的购片交易,会议期间还专门组织讨论行业现象的论坛,并切实对行业市场秩序起到过积极推动作用。比如,上星卫视联合购剧、推动网络视频正版购剧,等等,都是紧扣电视剧市场最为关切的问题。
说到这里,尤小刚半点都不带谦虚地说:“我们协会做的每件事都挺值得自豪!”
让国剧尽早走出门’
2009年,尤小刚曾与俄罗斯某制作公司合拍了一部《猎人笔记之谜》,在俄罗斯、独联体17国、以色列等国家的主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收视十分看好。然而,却在中央电视台遭遇了收视滑铁。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剧是中国现今电视剧海外卖价最高的剧集,单集达到12.5万美金。因为在俄罗斯反响不错,之后对方意向与他合作叙事性纪录片《匈奴秘史》,但这一项目迟迟不能开展。原因是国内没有开放的纪录片频道,除CCTV-9之外,整个市场趋冷,没有国内的播出平台,则国外合作很难继续。
虽然协会成立几年来,鼓励会员单位积极参与一些国际性电视交易展会,如戛纳电视节、新加坡电视节等,但对推动国剧走出国门来说,成效甚微。在尤小刚看来,国剧在质量上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走出国门任重道远,原因复杂。
因此,在3月30日举办的第12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除了延续往年的交易、论坛活动外,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开辟国际知名会展商专区,涵盖北美、西欧、东欧、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地的有效平台。“由这些知名会展商来介绍各自展会的特点,有利于国内的制作单位了解海外市场,了解会展商们各自的渠道和平台特点。”
“今年论坛的核心议题也是国剧走出去。其实,我们的剧集质量放之世界来看并不差,关键还是题材的狭窄。特别是大量的抗日剧、家庭剧满足的都是‘两低一高’收视群体的产品,这种东西别说走不出去,走出去也是有问题的。”尤小刚说。
此外,这届交易会把春秋两届合并为一届,并组织了评选表彰活动,将评出观众喜欢的30部电视剧,以及编剧、导演和新锐演员。“从整个大北京来说,三月底的电视交易会,四月中旬的國际电影节,这两场盛会,等于在把整个创意文化产业的一条线拉通了,更容易吸引国际目光,我们希望这个交易会成为一个让国剧走向世界的知名平台。” 据介绍,今年的交易会参展商近3000多家,带来482部电视剧,共计16440集,几乎是一整年的电视剧产量。协会为每家会员单位提供一本参展剧目资料册,已发到每家电视台手里,并为制播双方安排了商务谈判间,有望当场达成交易协议。
收视采样不变谈啥文化复兴’
Q&A’
Circle:你刚刚说国剧出门难的原因,有一大批剧是拍给“两低一高”人群,这说明什么?
尤:影视公司拍什么制约于电视台,电视台需要什么制约于收视率,而收视率样本户的构成多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就是“低收入,低文化层次,高年龄”,而城市中心或文化程度高的观众进入样本户的很少。如果样本户不调整,加上我们的题材限制,能拍的东西会越来越局限。另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也会受到局限。坦率说,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或者说什么复兴中华文化,靠目前样本户的导向恐怕是负面的!
Circle:你预测今年的交易现状有什么改变?电视台仍然看明星脸买片?
尤:电视台现在买片子,第一看你是否用知名演员,第二看你是哪种题材,就算买回去播不好也不需要负责任。但如果买创新题材,买新人,播不好领导就要问了。‘为什么要买这片子,你个人是不是得了好处?’所以,我们电视剧的创新、实验、开拓精神都淹没在这些墨守成规的教条里,加上支撑收视的数据是陈旧的。这几个陈旧加在一起,拍几万集跟一千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还需要数据,那电视台一定要抓好数据的根本,你找什么人投票是最重要的!
Circle:协会能起什么作用?
尤:协会首先是服务性的,还需要有一批人出于公益心来做事,说到监督或扭转行业风气,只能说未来会加强吧。文化产业的推进,不能没有行业协会的跟进,要有符合行业规律和发展的活动,使行业里的机构在一个健康的产业环境中来发展。
Circle:做为资深电视人,你怎么看近兩年电视剧市场的变化?
尤:总体上来说,还算是良性的,否则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但也还是不尽人意,是一种粗放的状态。从电视剧产业角度来讲,电视台具有垄断性,上下游不畅通,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形态,就会有很多急就章的事情。这两三年来,整个市场更显燥热。你想,17000集都是要人演的,那么好的编导演资源就会抢手,在钱的趋使下,什么戏都出来了!所以说,做这一行,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干这个事,只能把行业越搞越坏!
娜塔莉·波特曼很聪明,斯嘉丽·约翰逊很美,凯拉·奈特利很酷,安妮·海瑟薇很甜。她们都是正当年的好莱坞明星,是80后明星中的佼佼者。她们都早早成名,在商业大片和文艺小制作中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她们都获得过奥斯卡或金球奖的提名。她们戏路和处事风格各异,有的出身演艺世家,有的毕业于世界名校,事业、家庭和感情生活都多姿多彩。虽然好莱坞没有正儿八经地评选过四小花旦的名号,但是每每有重头的戏份,她们都是先被眷顾的对象,再加上她们四个人年龄相仿,也经常被拿来比较。
在好莱坞打拼多年的她们早已经不是新面孔了,比起85后、90后更新一代的好莱坞宠儿,她们身上更多一份时间历练下的风采和光华,其中年龄最大的娜塔莉已晋升妈妈,银幕内外,她们的故事都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