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72小时》:荒诞不经背后的现实

来源 :齐鲁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区房72小时》是上海本土70后导演陈晓鸣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在上影节展映中曾获得不俗的口碑。有专业媒体人看完后说道:“发生在72小时里的买房和卖房的惊心故事,是当代中国家庭里的日常的戏剧化表现,格外引人深思”。
  片中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看似经过高度戏剧性的浓缩,但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我们熟悉的现实依托。令人感到无奈和悲哀的是,无论这些人物拥有怎样的学识和财富,似乎都不足以让他们从这个荒唐无比的体系中抽离出来。
  一个重要的社会标签
  影片开场的一组运动镜头令我想到了吕克贝松执导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航拍中的城市景观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摄影机掠过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在一片方寸之地上空静默凝视,画面上出现字幕提示:星期五下午两点,此时此刻,密集紧凑的鼓点与时钟的滴答声悄然而至,为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奠定了基础节奏。
  在交代完主人公生活背景的大全景之后,影片以晃动推移着的手持摄影进入到人物的生活,主人公傅重出场,从他背着书包慌乱冲出教室的那一刻开始,那个掉落在地上的红包就已经在暗示他的人生真的是要负重前行了。
  傅重,人如其名,负重前行。
  出生上海里弄,结婚时买了一套自己看不上的地段的大房子。于是打拼了半輩子后,他决定卖了七十平方大房子,加上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女儿买黄金地段的三十平方的学区房。但是问题来了——还差60万元!
  傅重原本有令人艳羡的生活,大学副教授,高级知识分子,让人尊敬。房子装修得很有品位,美妻娇女,家里还能请得起保姆。从上海底层打拼成功晋级的傅重,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但因为这60万元,傅重无论是经济到精神,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形。
  72小时的极限承压过程中,傅重疲于奔命,他渐渐丧失了往日的从容和淡泊,和卖房的中介,买房的保姆,以及想让女儿出国留学的学生家长,心怀鬼胎的同事等人各种周旋,不仅心力交瘁,甚至最后当上了被告。
  作为首部处女作长片,导演陈晓鸣通过自己平实的镜头,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学区房背后的群像,同时又给每个鲜活的人物赋予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代表性意义。
  几场点映下来,观众深有共鸣。无比真实的中国式家长的焦虑困境被生动地呈现在大银幕上,“太真实了”,是不少观众在映后交流中发出的感叹,几乎每个人都在影片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的影子。
  陈晓鸣从2016年开始萌生做这样一部电影的想法,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初衷时,他谈到自己的居住环境——为了孩子读书,他租住到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一幢高层公寓中,写剧本间隙,总是俯瞰周边一片“老破小”,“这些老房子许多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居住要求了,房间只有不到十平方米大,楼下破旧狭窄,很多还有安全隐患,但它们的价格高达十几万一平,而且依然销售火爆,一房难求。”这就是上海的学区房,在上海徐汇区、静安区,因为聚集着老牌优质的教育资源,附近的房价也一直居高不下。
  陈晓鸣之前一直在电视台工作,十几年的主编记者职业生涯让他对市井生活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一方面他知道从宏观层面来看,“学区房”意味着“住房”和“教育”两大民生问题,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来说,是个毋庸置疑的好题材。同时,从个体经验上来说,为孩子读书难而发愁的每一步,是他和身边同龄人几乎都在经历的生活,几乎不用做多少调研,身边随手一抓一把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影片中,主人公是从“上只角”拆迁到郊区的“老上海”,到了孩子读书的年龄,拼命想把孩子送回到市中心。而他卖掉的那套拆迁分得的外环线“压线”房则是上海丈母娘对新上海人购房要求的“底线”,“这很现实,这个丈母娘的要求也不过分。如果是上海女婿,要求还会高一点,可能要中环。”说起围绕房子折射出的社会众生相,导演陈晓鸣也是经验体会满满。
  “在整个中国近20年,以大城市为代表的物质飞速发展过程中,房价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它的增长,别说一年,一周之内就连连涨价。”决定做这样一部电影时,陈晓鸣第一反应是新闻人的思维,“我觉得这是个热点,当时正是上海房价最高的时候,但我同时也担心这个热点等到电影出来会不会已经过去。”
  但无论如何,陈晓鸣觉得,“这是一段值得记录的历史。‘学区房’这三个字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千年以后物质高速发展的20年一个重要的社会标签,它几乎是一个现象、一个代号,是我们这段历史的一个标签。所以我想,即便说以后它又不热了,我也不在意,因为我觉得有必要记录,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
  兼具观影趣味和批判性的表达
  在陈晓鸣的构建中,虽然仅仅围绕买房卖房的一系列集中事件展开故事,但围绕在各阶层家长之间的关系所映射的社会议题还要广得多。“房”穿插其中,衍生出情感、教育、职场和信任、代际传递等热点话题。
  影片在检讨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在检讨每一个参与学区房游戏的当事人——我们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无辜”吗?
  像傅重,平日里他的言行举止都非常体面、非常文雅、非常有教养。比如他会主动给牛阿姨交通补贴,会恪守原则不收礼、不帮学生改分数。当他付了定金后,房东坐地起价,他说他打算起诉,他认为法律会保护“弱势群体”。可当学生家长打算以250万全款买下他的房子时,他立即跟牛阿姨毁约,要求妻子撒谎,甚至在纠纷调解时把水泼向牛阿姨。
  72小时,让事件高度集中,观众跟着主人公的行动紧绷神经吊足胃口。同时,一些颇具荒诞色彩的矛盾加上方言交织的演绎,有时也令人忍俊不禁。
  但对于这部“上海味道”十足的电影,陈晓鸣却不认为应该给它贴上地域标签。“我生活在上海,我是上海人,那么我在挖掘故事,选择题材的时候,自然会流露出这样的背景。但今天如果说,我要做一个专门反映上海的电影,我是不信的。这不是可以设计出来的。”
  对于电影中自然流露的某种地域精神,陈晓鸣是承认的,“在我的认知当中,上海人有一个字,叫‘嘲’。它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但这种模糊混沌之间产生了上海特有的幽默。当一个上海人‘嘲’起来的时候,他是市井气又接地气的,是一种上海非常本土的文化。”影片中的主人公面对自己这场荒诞又刻不容缓的战斗,也会时不时自我抽离地“嘲”上一番,“这种讽刺精神加自嘲意识,我觉得是非常优秀的品质。”陈晓鸣说。   除了故事结构和语言上的代入感,陈晓鸣在电影语言上也力求让整部电影更抓人。
  导演使用了“一場一镜”的拍摄方式,即全片共83场戏通过83个长镜头来呈现,长镜头追踪式拍摄在不同的焦段中由表及里,一气呵成了生活化场景,也让观众更流畅地进入生活本身而不被剪接的镜头阻断。陈晓鸣称自己用导演的思维写剧本是“立体式写作”,“我写的时候,它的声光电它的美术摄影,运镜调度,演员的表演,画面的色彩跟声音,我都是边写边全部在剧本提示中一并写出来的。”不过这样的拍摄方式最终未能全然如愿表达在电影中,因为面对修改意见,还是不得已将部分镜头剪碎了。
  同时,在导演的构想中,影片也没有一处使用音乐,一切都是自然的生活,作为叙述者,他希望影片甚至是“纪录片式的,我不用任何的视听手法去强化观众的情绪”。
  虽然许多观众观看电影后的反馈都是对主人公的处境感同身受,但陈晓鸣说,“有焦虑是观众看出来,但我没做任何煽情和煽动。我没有通过任何构图跟色彩上明暗上的东西来强迫你进入一种情绪点,我也在全片除了结尾加入鼓点之外都没有加入音乐,这是我特别的用意。我要用最朴素的方式,接近纪录地去表达。”
  陈晓鸣希望,这部电影是“生活流跟戏剧化充分结合的结果”,“角色活生生地生活在充满戏剧化的生活里,观众也能随之进入感受到真实。同时我也一直在寻找一个让人跳脱出来的点,在某些时刻让你觉得没那么真实。”他很喜欢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用的飞碟和火箭的意向,某些象征或神秘不可解的手法能够为电影平添韵味。
  对于这样一部多方面反映现实问题的影片,陈晓鸣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兼具观影趣味和批判性的表达,“情节上有反转,观众能看到惊奇,又转念发现它的合理。批判的同时,也有自我批评,有每个人对自身的反省。我觉得这是我所寻求的现实主义表达。”
  电影最后的反转出乎意料,但这也是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原因,它进一步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个人的努力与折腾,在某些强制的权力下,是如此的无力。而随波逐流,没有底线的努力,最终都只是一场空。
  最后的一个长镜头,傅重在得知自己辛苦购买的学区房,马上要拆迁,女儿上重点小学的希望破灭时,并没有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疯狂,而是怔了怔之后,平静地望着前方,继续开车前行。只不过,那眼神空洞而麻木,再没有了渴望。
  就像尼采说的:“当我在闹市观望行人,看成千上万的人表情迟钝或行色匆忙地走过去,我就总是对自己说,他们一定心情恶劣……这时候我就好像看见一群羊争先恐后地往前走。”
其他文献
自2007年北京等地部分高校试行“学分制收费”开始,近年来,山东多所高校也逐渐采用学分制收费。  不过,多所学分制收费高校的学生向记者表示,并没有感觉这一收费方式有何特别之处,甚至还很困惑:“多上课还要多交钱,这有什么好的?”  事实上,从2013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与总校同步实行学分制收费开始,到近日的山东财经大学的收费改革,“学分制收费”一直都是舆论争议的焦点。  现状:学费收取不透明  “听到
期刊
饮料、洗衣粉、餐巾纸、小玩具……,只需扫一扫二维码,礼物即可免费到手,这种活动肯定很多人都遇到过。  在济南街头有多处地点,有人在简易的小桌上摆上礼物就开始向过往行人进行推销,记者观察在五分钟之内被其拦下的九人中,有六人直接走开不予理睬,有四人可能出于善心扫码领取了礼物,问题是,这样扫二维码真的安全吗?个人信息会不会被泄露?  陌生人“求扫码”还送礼物  7月12日下午,市民王先生和女友逛街时,在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尽管旅店房间价格很便宜,也很少有人来住。住店的大多都是国营企业和供销社等单位的采购员。像靠近车站的地方,才有一些散客住宿。这些过路的旅客,因赶车或是转车走不了,就在附近旅店住下了。那时候几元钱的单间就算贵的,一般的大通铺,睡一晚上才五毛钱。通铺虽便宜,但条件实在太差。一溜大炕上,只铺了一层草苫和苇席,臭虫、虱子和跳蚤到处都是。睡通铺的大多是赶马车和推小车的脚夫,他们累了一天,到旅店
期刊
2019年7月3日,著名作家李心田在济南去世。一部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少年成长故事的《闪闪的红星》,滋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如今,距离《闪闪的红星》面向大众已经过去47年,在这47年的时光里,李心田从未放弃过写作。李心田的一生,是书写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做着喜欢的事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李心田的儿子李禾说,“父亲的很多作品里,《闪
期刊
企业资不抵债可以申请破产,个人欠债还不起怎么办?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有了明确说法。  7月16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提出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重点解决企业破产产生的自然人连带责任担保债务问题。明确自然人因担保等原因而承担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什么是
期刊
中国足球的归化风潮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埃尔克森回到恒大首战就有进球;“小摩托”费尔南多刚跟埃尔克森成为队友,便被租借去了华夏幸福;他俩的另一个巴西老乡、前鲁能外援阿洛伊西奥,还没穿上恒大队袍,即远赴中甲呼和浩特效力……许家印在为里皮国足二期培养非血缘归化国脚的同时,亦给下个赛季恒大自身的“全华班”做足铺垫。  归化这个词儿似乎前天还与中国足球远隔千山万水,而昨天半血缘归化就变成了现实,
期刊
为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7月18日下午,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了由省大数据局、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档案馆联合举办的“数聚党日启新程”主题展。  展览通过“初心、学习、检视、实干”4个篇章,使党员干部在海量数据、智能化体验互动、VR场景等科技氛围中体验了“数聚”历史,感悟新时代伟大征程。此次主题展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为广大党员
期刊
7月13日,金翔书法著作《腕底乾坤》新书分享会在济南品聚书吧恒隆店举行。  金翔,号味一,书法家,策展人。现为味一堂书法美育创始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致力于味一书法生活美学的实践与传播。提倡书法融入生活,通过自身努力,希望让每个人都爱上书法。  《腕底乾坤》的济南现场  7月13日,金翔书法著作《腕底乾坤》新书分享会在济南品聚书吧恒隆店举行,著名主持人胡霞与作者金翔、特邀
期刊
用真心帮助孩子,尽己所能,陪他们实现心中的“小梦想”;用真情回馈家乡,奉献爱心,给街巷邻里带去片片温暖……7月14日, “‘我和我的祖国’ 圆计划—圆满假期大学生公益行动”济南站出发仪式在山东大学圆满召开。  来自山东省二十余所高校的28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以及政府、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媒体、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出席了济南站活动宣誓出发仪式。“‘我和我的祖国’ 圆计划—圆满假期大学生公益行动”济南站活
期刊
7月11日上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系列短视频征集活动在泰安市岱岳区九女峰片区泰山茶溪谷启动。本次活动包括“乡村追梦人”短视频拍摄活动和“我们村不一样”短视频征集活动两项内容,由中共山东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齐鲁网承办,各市网信办、快手短视频协办。  省委网信办副主任李宗国,省委网信办首席专家朱德泉,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于永德,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于晓东,泰安市人大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