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天如何操控汽车
车辆雨天行驶一定要准确判断水情。对经过地段水深不确定时,宁可下水“以身试水”,如果水深没有没过保险杠,可以尝试挂低速挡,加大油门,匀速经过,中间千万不能踩刹车,不能换档,不能让车辆停下来。一般情况下,汽车被水淹没后,空气滤芯有可能进水。发动机吸水后,会造成火花塞无法点火。水也会被吸到汽缸里,导致发动机报废。
车子浸水超过20厘米就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当水没过轮胎钢圈内圈下沿口,尽量不要再继续行驶,赶快停靠下车。
可行的逃生方案
侧门逃生:汽车没入深水后,不会瞬间沉到水底。这时车内人员应该沉着冷静,迅速解开安全带,第一时间打开车门,侧门逃生最为安全快捷。
侧窗逃生:如果车门打不开,则应该用工具敲打玻璃的边缘和四角,尤其是玻璃上方边缘最中间的地方,一旦玻璃有了裂痕,就很容易将整块玻璃砸碎。
天窗逃生:这是一种可选方案,但从天窗逃出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天窗可以打开,说明车辆还尚有余电,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先尝试从车门处逃生。
气压平衡逃生:车窗加压实验发现,在汽车沉入水中时,无论是电动车窗还是手动车窗,只要车内还有空气,就无法打开了。当车内充满水之后,两侧压强相同,就可以打开车门或车窗了。但是,由于车内空间极小,氧气十分有限,若等车内完全进水再开门逃生,很容易发生窒息。一定要掌握好开门的时机。
哪扇车窗最脆弱
目前,汽车前挡风玻璃所使用的材料,以夹层钢化玻璃和夹层区域钢化玻璃为主。夹层玻璃是用一种透明的可黏合性塑料膜贴在二层或三层玻璃之间,将塑料的强韧性和玻璃的坚硬性结合在一起,增加了玻璃的抗破碎能力。钢化玻璃是将普通玻璃淬火使内部组织形成一定的内应力,增加玻璃的强度。
区域钢化玻璃是钢化玻璃的一种新品种,它经过特殊处理,能够在受到冲击破裂时,其玻璃的裂纹仍可以保持一定的清晰度,保证驾驶者的视野区域不受影响。
夹层钢化玻璃和夹层区域钢化玻璃均具有较强的抗冲击力。
但是侧挡风玻璃就完全不一样了。侧挡风玻璃一般属于有机玻璃,比前挡风玻璃薄很多,砸碎之后,便会裂成小碎片,全部脱落下来。
另外,砸车窗玻璃的位置也是有门道的。一般应该砸向车窗的4个角,如果砸在车窗中心,按照力学原理,冲击力被整个车窗分担,作用力会被明显分散,起不到效果。
选用何种逃生工具
头枕:如果在空间足够的情况下,头枕插头有可能敲碎玻璃。但在水已经涌入车内,车主慌乱的情况下,车内空间狭小,人很难用上劲。而且,不少头枕的插头都是平头的,不是尖头的,未必能够敲碎玻璃。此外,也不是所有车的座枕都能那么容易拔出来。另外,实验表明,由于车内空间的限制,使用头枕时,操作难度比较大,不能保证准确击打侧窗玻璃有效位置。
剪刀、高跟鞋:经实验证明,剪刀、高跟鞋根本不能打破车窗。由于剪刀的个体太小,基本不能对车窗产生危害性的破坏。另外,高跟鞋的鞋跟也不完全由金属制成,更不可能砸碎侧窗玻璃。
钉锤:经过实验测试,挥锤向侧窗玻璃使劲敲打,只需几下,就可以将车窗敲碎。锤子尖尖的顶部容易造成高压强,长力臂会令使用者事半功倍。
车用安全锤:在紧急情况下,普通的钉锤可能用力敲击也敲不破玻璃。而车用安全锤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它通常是由圆锥形尖头的锤体,以及锤柄两部分组成。这个尖头的锥角为10°~50°。简单新颖并且非常实用。在车辆遇到紧急情况下,一锤轻松即可敲碎车窗。
相比较而言,最有效省力的方法就是选用一把合适的车用安全锤或是一把手柄较长的钉锤。所以,汽车落水最佳的逃生方式就是用安全锤砸侧面玻璃的四角。不仅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提高逃生质量和数量,还可将伤害降到最低。
逃生误区
误区一:等水进入到车内后再打开车门逃生。
通常,人们都认为车子落水后,水会顺着车门间缝隙往里灌,同时车门也会因水的阻力而难以开启。其实当车辆落水后,水会慢慢涌入,车内暂时是一个密封空间,只要门没打开,进水的过程会比较缓慢,直至水面超过车门钢板高度五成,压力才会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即使车辆入水,只要及时,车主仍有足够时间打开车门逃生。
误区二:用塑料袋自制氧气罩逃生。
面临即将沉入水底的车,如果车主还如此有耐心寻找塑料袋然后套在头上,是极不可取的。人在慌张的情绪之下,所消耗的氧气量会加大,小小的塑料“氧气罩”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三:敲打前挡风玻璃逃生。
很多被困者在水下都会选择尝试敲碎前挡风玻璃,认为那里的空间相对比较大。其实,相比车子的侧窗玻璃,前挡风玻璃是不大能被击碎的,因为它多半使用的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夹层钢化玻璃。即使被砸碎了一个小洞,整片前挡风玻璃也不会整体碎裂,浪费逃生时间。
误区四:使用肘击、脚踹等方式逃生。
在车子淹水后,绝对不要尝试用肘击、脚踹等方式敲碎玻璃。这种方法只会加剧自身能量的消耗,不会对车窗或车门有任何的影响。因此应该及时找到可用的逃生工具。
总之,车辆一旦遇水发生意外,尽量不要等待,因为在车体刚刚淹水的时候车门是最容易打开的,此时为逃生的最佳时机。另外,无论是天窗逃生、敲碎侧窗玻璃逃生,都不如尽早奋力推开车门逃生快速直接。
相关知识链接
问:雨天行车对制动器是否有更为特殊的要求?
答:车子过完水后,制动器会进水,制动力会出现暂时的降低,最好保持更大的前车距离。
问:单车如何通过积水路段?
答:车辆涉水时,应挂低速挡,让车辆平稳驶入水中,保持发动机在水中有足够的扭矩输出,避免猛打方向。
问:多车涉水时如何通过?
答:不要同时下水,防止前车因故障停车,后车也陷入水中。
问:车辆在雨中发生打滑怎么办?
答:打滑时切莫猛踩刹车,应尽量握住方向盘,缓踩制动,直到车辆停稳。 问:雨天出行前还需要做哪些额外的准备工作?
答:检查轮胎花纹深度,雨季用胎绝不能少于2~3毫米,最好在4毫米以上,不要降低胎压。
问:雨天如何观察周边路况是否存在危险?
答:雨天,路基容易松动,尤其是靠边的路基极易坍塌,所以尽量选择中心路基行驶。
心理自救贴士: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大暴雨,截止发稿时已有77人不幸遇难。面对近在咫尺的灾难,很多人至今心有余悸。如果在水下打不开车门的是自己,会不会瞬间惊慌失措,最终导致悲剧上演呢?如何能在灾难来临时保持镇静,争取最大的逃生机会呢?
灾难瞬间的心理应激
突发灾难性事件后,人会本能地调动自身所有的能量应对事件给心理造成的冲击,这被称为心理应激。在灾难发生瞬间,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惊惶不安、手足无措或目瞪口呆、情感麻木、四肢发软,随后就会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下降等现象,或者脑袋里面一片空白。这一阶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休克期。由于灾难事件和情景超过了个体的应付或承受能力,人们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人体会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便恢复其认知功能。随着认知功能的恢复,人体便进入了防御期(又称防御退缩期),譬如会出现对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者高度警觉神经质逃跑,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
但面对突发事件为何有人因慌乱而丧失了逃生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头脑清晰,能迅速稳定情绪作出抉择,最终成功脱离险境?可以说,这并非是由于头脑清晰的人没有应激反应,只是他们能够迅速脱离休克期,恢复理性认知能力,这对求生至关重要。例如,在遇到洪水、火灾、地震等灾难时,应准确估计危险源,迅速调动应急知识,切莫因顾及财产而延误逃生时间。另外,在救人与自救的抉择上也应冷静,比如飞机出现事故时,会抛落氧气面罩,一定要先自己戴上,然后再帮助小孩和老人。遭到持械歹徒抢劫时,必须作出准确判断:如果力量悬殊,而只是个人受到经济损失,应立即交出钱财以保护生命,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危机情况下因为情绪失控造成判断失误,就可能作出以卵击石的错误抉择,最后导致悲惨结局。
常言道“事后诸葛亮”,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惊魂未定之际,理智受到情感干扰的一瞬间,要作出这种判断是极其困难的。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如何降低意外风险
首先,应有避险意识。比如在进入陌生环境时, 应注意观察安全出口方位;在长途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的天气、地理状况,做好相关应急知识贮备。只要有准备,绝大多数灾害事故的损伤是可以降低的。
另外,丰富的应急知识和技能会让你在灾难面前减少慌乱。平时积累防灾知识,对灾害时的心理稳定有重要作用。例如,地震时应躲在桌子旁边双手护头避险,溺水时切忌过分挣扎……有的知识还要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学习,例如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护知识等。
求生信心和勇气则可以帮助人们长时间与重大灾难抗衡。如2009年贵州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25天后,有3人被救出,改写了遇矿难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这种求生信心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如通过长跑磨练人的意志和耐力,通过练习模拟火场逃生,减小或消除对大火的恐惧;通过野外生存训练,体验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总结经验,磨练自己,往往可以提高心理素质。
车辆雨天行驶一定要准确判断水情。对经过地段水深不确定时,宁可下水“以身试水”,如果水深没有没过保险杠,可以尝试挂低速挡,加大油门,匀速经过,中间千万不能踩刹车,不能换档,不能让车辆停下来。一般情况下,汽车被水淹没后,空气滤芯有可能进水。发动机吸水后,会造成火花塞无法点火。水也会被吸到汽缸里,导致发动机报废。
车子浸水超过20厘米就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当水没过轮胎钢圈内圈下沿口,尽量不要再继续行驶,赶快停靠下车。
可行的逃生方案
侧门逃生:汽车没入深水后,不会瞬间沉到水底。这时车内人员应该沉着冷静,迅速解开安全带,第一时间打开车门,侧门逃生最为安全快捷。
侧窗逃生:如果车门打不开,则应该用工具敲打玻璃的边缘和四角,尤其是玻璃上方边缘最中间的地方,一旦玻璃有了裂痕,就很容易将整块玻璃砸碎。
天窗逃生:这是一种可选方案,但从天窗逃出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天窗可以打开,说明车辆还尚有余电,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先尝试从车门处逃生。
气压平衡逃生:车窗加压实验发现,在汽车沉入水中时,无论是电动车窗还是手动车窗,只要车内还有空气,就无法打开了。当车内充满水之后,两侧压强相同,就可以打开车门或车窗了。但是,由于车内空间极小,氧气十分有限,若等车内完全进水再开门逃生,很容易发生窒息。一定要掌握好开门的时机。
哪扇车窗最脆弱
目前,汽车前挡风玻璃所使用的材料,以夹层钢化玻璃和夹层区域钢化玻璃为主。夹层玻璃是用一种透明的可黏合性塑料膜贴在二层或三层玻璃之间,将塑料的强韧性和玻璃的坚硬性结合在一起,增加了玻璃的抗破碎能力。钢化玻璃是将普通玻璃淬火使内部组织形成一定的内应力,增加玻璃的强度。
区域钢化玻璃是钢化玻璃的一种新品种,它经过特殊处理,能够在受到冲击破裂时,其玻璃的裂纹仍可以保持一定的清晰度,保证驾驶者的视野区域不受影响。
夹层钢化玻璃和夹层区域钢化玻璃均具有较强的抗冲击力。
但是侧挡风玻璃就完全不一样了。侧挡风玻璃一般属于有机玻璃,比前挡风玻璃薄很多,砸碎之后,便会裂成小碎片,全部脱落下来。
另外,砸车窗玻璃的位置也是有门道的。一般应该砸向车窗的4个角,如果砸在车窗中心,按照力学原理,冲击力被整个车窗分担,作用力会被明显分散,起不到效果。
选用何种逃生工具
头枕:如果在空间足够的情况下,头枕插头有可能敲碎玻璃。但在水已经涌入车内,车主慌乱的情况下,车内空间狭小,人很难用上劲。而且,不少头枕的插头都是平头的,不是尖头的,未必能够敲碎玻璃。此外,也不是所有车的座枕都能那么容易拔出来。另外,实验表明,由于车内空间的限制,使用头枕时,操作难度比较大,不能保证准确击打侧窗玻璃有效位置。
剪刀、高跟鞋:经实验证明,剪刀、高跟鞋根本不能打破车窗。由于剪刀的个体太小,基本不能对车窗产生危害性的破坏。另外,高跟鞋的鞋跟也不完全由金属制成,更不可能砸碎侧窗玻璃。
钉锤:经过实验测试,挥锤向侧窗玻璃使劲敲打,只需几下,就可以将车窗敲碎。锤子尖尖的顶部容易造成高压强,长力臂会令使用者事半功倍。
车用安全锤:在紧急情况下,普通的钉锤可能用力敲击也敲不破玻璃。而车用安全锤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它通常是由圆锥形尖头的锤体,以及锤柄两部分组成。这个尖头的锥角为10°~50°。简单新颖并且非常实用。在车辆遇到紧急情况下,一锤轻松即可敲碎车窗。
相比较而言,最有效省力的方法就是选用一把合适的车用安全锤或是一把手柄较长的钉锤。所以,汽车落水最佳的逃生方式就是用安全锤砸侧面玻璃的四角。不仅赢得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提高逃生质量和数量,还可将伤害降到最低。
逃生误区
误区一:等水进入到车内后再打开车门逃生。
通常,人们都认为车子落水后,水会顺着车门间缝隙往里灌,同时车门也会因水的阻力而难以开启。其实当车辆落水后,水会慢慢涌入,车内暂时是一个密封空间,只要门没打开,进水的过程会比较缓慢,直至水面超过车门钢板高度五成,压力才会逐渐增加,也就是说即使车辆入水,只要及时,车主仍有足够时间打开车门逃生。
误区二:用塑料袋自制氧气罩逃生。
面临即将沉入水底的车,如果车主还如此有耐心寻找塑料袋然后套在头上,是极不可取的。人在慌张的情绪之下,所消耗的氧气量会加大,小小的塑料“氧气罩”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误区三:敲打前挡风玻璃逃生。
很多被困者在水下都会选择尝试敲碎前挡风玻璃,认为那里的空间相对比较大。其实,相比车子的侧窗玻璃,前挡风玻璃是不大能被击碎的,因为它多半使用的是我们之前提到的夹层钢化玻璃。即使被砸碎了一个小洞,整片前挡风玻璃也不会整体碎裂,浪费逃生时间。
误区四:使用肘击、脚踹等方式逃生。
在车子淹水后,绝对不要尝试用肘击、脚踹等方式敲碎玻璃。这种方法只会加剧自身能量的消耗,不会对车窗或车门有任何的影响。因此应该及时找到可用的逃生工具。
总之,车辆一旦遇水发生意外,尽量不要等待,因为在车体刚刚淹水的时候车门是最容易打开的,此时为逃生的最佳时机。另外,无论是天窗逃生、敲碎侧窗玻璃逃生,都不如尽早奋力推开车门逃生快速直接。
相关知识链接
问:雨天行车对制动器是否有更为特殊的要求?
答:车子过完水后,制动器会进水,制动力会出现暂时的降低,最好保持更大的前车距离。
问:单车如何通过积水路段?
答:车辆涉水时,应挂低速挡,让车辆平稳驶入水中,保持发动机在水中有足够的扭矩输出,避免猛打方向。
问:多车涉水时如何通过?
答:不要同时下水,防止前车因故障停车,后车也陷入水中。
问:车辆在雨中发生打滑怎么办?
答:打滑时切莫猛踩刹车,应尽量握住方向盘,缓踩制动,直到车辆停稳。 问:雨天出行前还需要做哪些额外的准备工作?
答:检查轮胎花纹深度,雨季用胎绝不能少于2~3毫米,最好在4毫米以上,不要降低胎压。
问:雨天如何观察周边路况是否存在危险?
答:雨天,路基容易松动,尤其是靠边的路基极易坍塌,所以尽量选择中心路基行驶。
心理自救贴士: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大暴雨,截止发稿时已有77人不幸遇难。面对近在咫尺的灾难,很多人至今心有余悸。如果在水下打不开车门的是自己,会不会瞬间惊慌失措,最终导致悲剧上演呢?如何能在灾难来临时保持镇静,争取最大的逃生机会呢?
灾难瞬间的心理应激
突发灾难性事件后,人会本能地调动自身所有的能量应对事件给心理造成的冲击,这被称为心理应激。在灾难发生瞬间,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惊惶不安、手足无措或目瞪口呆、情感麻木、四肢发软,随后就会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下降等现象,或者脑袋里面一片空白。这一阶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休克期。由于灾难事件和情景超过了个体的应付或承受能力,人们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人体会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便恢复其认知功能。随着认知功能的恢复,人体便进入了防御期(又称防御退缩期),譬如会出现对否认、退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者高度警觉神经质逃跑,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
但面对突发事件为何有人因慌乱而丧失了逃生机会,而另一些人则头脑清晰,能迅速稳定情绪作出抉择,最终成功脱离险境?可以说,这并非是由于头脑清晰的人没有应激反应,只是他们能够迅速脱离休克期,恢复理性认知能力,这对求生至关重要。例如,在遇到洪水、火灾、地震等灾难时,应准确估计危险源,迅速调动应急知识,切莫因顾及财产而延误逃生时间。另外,在救人与自救的抉择上也应冷静,比如飞机出现事故时,会抛落氧气面罩,一定要先自己戴上,然后再帮助小孩和老人。遭到持械歹徒抢劫时,必须作出准确判断:如果力量悬殊,而只是个人受到经济损失,应立即交出钱财以保护生命,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危机情况下因为情绪失控造成判断失误,就可能作出以卵击石的错误抉择,最后导致悲惨结局。
常言道“事后诸葛亮”,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惊魂未定之际,理智受到情感干扰的一瞬间,要作出这种判断是极其困难的。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方式,既与个体特征有关,也与训练有关,平素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应付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个体进行这种训练,是非常有益的。
如何降低意外风险
首先,应有避险意识。比如在进入陌生环境时, 应注意观察安全出口方位;在长途旅行前,应了解目的地的天气、地理状况,做好相关应急知识贮备。只要有准备,绝大多数灾害事故的损伤是可以降低的。
另外,丰富的应急知识和技能会让你在灾难面前减少慌乱。平时积累防灾知识,对灾害时的心理稳定有重要作用。例如,地震时应躲在桌子旁边双手护头避险,溺水时切忌过分挣扎……有的知识还要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学习,例如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护知识等。
求生信心和勇气则可以帮助人们长时间与重大灾难抗衡。如2009年贵州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25天后,有3人被救出,改写了遇矿难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这种求生信心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如通过长跑磨练人的意志和耐力,通过练习模拟火场逃生,减小或消除对大火的恐惧;通过野外生存训练,体验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总结经验,磨练自己,往往可以提高心理素质。